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4年,61岁的毛泽东接见51岁的郑洞国,说道:你年轻得多做贡献

2024-07-19历史

1948年11月,哈尔滨东总指挥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应军委指示,设宴款待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宴会上,刘亚楼起身主动向昔日战场上的死敌敬酒并致意,其他人纷纷站起来举杯表达敬意。

可唯独廖耀湘还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旁边的人一直用眼神示意他,廖耀湘依旧视若无睹。廖耀湘的无礼,让场面一度尴尬。刘亚楼见状也不生气,反倒主动走到他面前,欠着身子向他敬酒:「 欢迎廖将军,战场上让你受惊了 。」

此话不说还好,一说廖耀湘更恼了,像头愤怒的老牛一样,「腾」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桌上的酒杯也被他摔得粉碎。随即大声吼道:「 你们懂打仗吗?趁乱出击,只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 」其他人听了这话大气都不敢出。

刘亚楼不急不躁地缓缓开口道:「 自古以来,两军对战,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只要能打胜仗,那就是好战术。我听说廖将军曾留学法国,想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作战方法,可不也输给了我们?

刘亚楼的话,让这个不可一世的倔强将军一时语塞,过了好半晌才冷哼了一声,场面变得更尴尬了。这时,刘亚楼却突然离席,走向了宴会厅门口的方向。

随即很快又折返回来,只不过回来时刘亚楼的身后还跟了一个人。当那人走过来与众人打招呼时,在座的国民党官员无不震惊,当然也包括刚才吃瘪的将军廖耀湘。

廖耀湘眼睛瞪得铜铃般大小,心里还犯着嘀咕:「这,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只见那人缓缓迈步朝他走来,廖耀湘这才确定不是自己眼花。两人交谈一番后,廖耀湘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还主动站起身来给刘亚楼将军连敬了三杯酒。

为何廖耀湘见到此人会震惊不已呢?究竟又是谁能让「中国的巴顿将军」廖耀湘的前后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此人正是廖耀湘的老上级郑洞国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毕业以后,由于灵活善战,指挥出色,24岁就升为团长。不过,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在抗战时期。

1933年,日军铁蹄肆意在东北三省践踏,大举进犯长城各口。在国难当头之际,郑洞国奉命出战。自此,他就一直奋战在抗日疆场上,几乎参与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所有重大战役。

古北口保卫战时,八道楼子制高点被日军攻下,郑洞国率领部下多次发动反攻失利。日军企图占据八道楼子高地优势,对郑洞国的部队发动猛攻。危急关头,郑洞国扯掉军衣,提起手枪,亲自上阵杀敌,这一壮举让官兵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一天之内,击退日军4次。

可是敌人的炮火实在是太猛,郑洞国只能含恨离开阵地,撤至怀柔、顺义一线,古北口终是没有守住。随着【塘沽协定】与【何梅协定】丧权辱国的签订,国民党中央政府准备撤离在河北的东北军和中央军。

在接到撤离的调令时,郑洞国悲愤不已,多日不语,恨恨地说道:

「我辈身为军人,守土有责,现在不战而退,实在是无言再见华北和全国父老啊。」

调防徐州、蚌埠不久,郑洞国接任中央军五十二军师长,升为陆军少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五十二军与友军奉命驰援河北,在保定、新安镇一带风驻兵,掀起了保定保卫战的序幕。

9月22日,日军对保定发动进攻,当时在保定驻守的只有五十二军郑洞国的第二师和第二十五师(第二师驻军保定,二十五师驻军漕河防线)。 两个师的兵力要在敌人炮火下,守卫40华里的防线,这谈何容易?

漕河一线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再加上日军强大炮火的优势,第二天阵地就保不住了,二十五师也与郑洞国失联。之后,日军趁机从后方包抄袭击了第二师的后方机关,辎重部队、医务队和电台失散, 此时在保定城苦守的郑洞国犹如困兽之斗,怎么也想不出突围的对策。

天亮时,日军对保定城发起了总攻,日军的飞机在头上发出轰鸣声,投掷的炸弹落在民房上,瞬间引起了一片火光。城垣也被炸开了好几个口子,成百上千名日军蜂拥一般进入保定城内,他只能让各部利用民房做遮挡,与日军周旋。

可是涌入保定城的敌军越来越多,郑洞国依旧没有等到上级下令撤退的指令,他已经无计可施,随时做好了以身殉城的准备。可是身为将领,要对全体士兵负责,就算此刻战死在这里,没有支援,保定城终究是保不住的。

参谋长开始率先表态说:「 要么战死,要么趁机自动撤退。我们都听师长的,请师长迅速决断!」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就是这样一句话,让郑洞国动了战死殉城的心,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哪个是怕死之人,正因为这样,他才更不能让他们都跟随自己战死在这。

于是,郑洞国趁日军逼近师部时开始下令撤退。保定古城也就此告陷。由于郑洞国带领的第二师与军队失联,国民党军队里都在传,郑洞国与第二师已经「以身殉国」,郑洞国「殉国」的消息还发表在了很多家报纸上。后来才知道这是个误会。

1938年3月,为保徐州,郑洞国听取参谋长的建议,没有直奔运河北岸,而是率领第二师主力,赴运河南岸的利国驿与日军隔河交战。可是日军攻势如潮,郑洞国的第二师很快就处于劣势。

千钧一发之际,配备该师的炮营及时赶到,郑洞国当即下令,让十二台大炮齐鸣发射,也让日本鬼子尝了尝被炮击的滋味。数十颗炮弹一齐落在日军的阵地上,打得小日本不得不变更强渡运河的打算。这一战,为中国军队重新部署,调动兵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夜,日军主力见强渡运河无望,只能沿枣庄向台儿庄进攻,台儿庄战役打响。之后日军与中国军队不断将兵力投入战场,开启了一场逐城逐村的拉锯战。

3月26日,第五十二军和八十五军各派一个师的兵力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对枣庄内的日军进行夹击。枣庄东面地势开阔,郑洞国带领第二师很难打开战局,只能向八十五军求助。可是八十五军只派了一个旅的人来,在日军的外围骚扰了一阵就撤走了。

没有办法,郑洞国只好硬着头皮苦战,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 第二师歼敌枣庄的日军近半,枣庄大部分市区几乎被夺回。 后来临城有1000名日军前来支援,枣庄之战一直僵持不下。当然,同时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台儿庄。

日军凭借强大的炮火优势,很快就从城东北角攻入城内,将守城的中国军队逼退至西南角堡垒死守。郑洞国接到命令,将在枣庄取得的阵地交接后,又率部南下增援台儿庄,在大北窑与日军交战,很快就将日军的火力吸引到与第二师的反击战中,西南角中国军队的围困之局得以缓解。

郑洞国下令死守防线,势必要与阵地共存亡,一时间战士们士气大增,全线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经过两天的激战后,郑洞国带领第二师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直接被打回枣支线附近。

之后,郑洞国又乘胜追击,进逼退至重镇峄县的日军。4月6日,敌人突然向第二师的其他阵地反扑,这引起了郑洞国的警觉。看来敌军是在到处找突破口,想要撤退了。郑洞国当即向军部报告,让各部在台儿庄驻扎的军队随时做好追击准备。

深夜,日军果真如郑洞国所料,仓皇撤退。郑洞国一声令下,各部全部到一线追击,敌军溃败而逃。

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全民的士气,更加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中,郑洞国带领第二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39年,时任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的郑洞国率部参加昆仑关之战,利用机械化的部队与日本王牌军队第五师团大战20日,全歼日军第五师团的一个旅,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一举夺下昆仑关。

1943年,郑洞国受命远征缅甸,去配合美国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在印缅战场抗击日军的工作。此前已经有先遣部队进入缅甸,那就是廖耀湘的新22师。

廖耀湘赴缅后,很不走运地遇到了比自己的兵力多5倍的日军兵力,可他就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愣是与日军进抵抗了足足十天,全师打得只剩下三千多人。

后来廖耀湘不得不进入印度进行整编。新22师的余部和孙立人的38师在印度整训并组成了新1军,新1军的军长就是刚空降印度不久的郑洞国。

郑洞国虽是个空降的军长,可在新1军中几乎没有不服气的,廖耀湘也是如此。说起来, 廖耀湘是黄埔6 期的学生,郑洞国是黄埔1期的学生,这廖耀湘理应称郑洞国一声「老学长」。

之后,郑洞国带领新1军配合友军在新平洋、于邦一线跟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交战,几经血战,终于夺下这两个阵地,并逐渐取得了大龙河西岸各据点的控制权。

到1944年,中国远东军先后夺取孟关、突破布山天险、攻克拉班、卡拉斑、沙杜渣等要点,渐渐打开缅北战场。

1944年5月中旬,史迪威率领部队在密支那机场与日军交战,可是由于日军负隅顽抗,导致密支那猛攻不下。 史迪威为此还一连换了4名美国将军,但都无济于事。7月上旬,郑洞国接到命令,前去密支那坐镇指挥。

郑洞国亲临前线,在分析了日军的作战特点后,他发现日本人依托工事,打不过就躲进地下,这点对中国军队作战非常不利。反复观察之后,郑洞国决定采取「掘壕推进,分割包围」的办法,将日军的各个据点逐个歼灭。

7月7日起,郑洞国一方面指挥空军利用空中火力对密支那的日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另一方面又命中国军队的3个步兵师全面发动攻击,终于在8月3日将密支那这个「难啃的骨头」给打下来。

密支那一战,日军在缅北的防御体系开始土崩瓦解。1945年初,郑洞国率部与中国驻滇西的部队胜利会师。回国之后,郑洞国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国民党政府当局还为郑洞国一行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以庆祝缅北反攻战役的伟大胜利。

蒋介石「假和谈」的虚伪面具被揭开后,国共两党彻底决裂。蒋介石再次发动内战,对东北解放区进行了多次围剿。郑洞国虽然心有不愿,但依旧坚持着他对蒋介石的愚忠。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东北野战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战事上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在这时,国民党高层在东北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主张「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等待时机,以扭转东北局势」,可是蒋介石却想将东北的主力军全部退回锦州,与傅作义部相配合,进可攻东北,退可守华北。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统帅部还是没有就东北问题达成决议。就在国民党内部举棋不定时,东北野战军趁机将长春、沈阳、锦州之间的沟通线路彻底切断,这样一来,三个据点就彻底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

之后,我军佯攻长春,实际上是在将目光定在锦州,就在蒋介石误以为我军要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突然包围了义县,仅四个小时就成功拿下义县,进而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

为了防止国民党西进兵团通过塔山、白台山驰援锦州,东北野战军集中8个师的在塔山一带坚守防御,最终将驰援锦州的国民党军11个师给拦截下来。这样一来,就为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攻打锦州争取了时间。

两天锦州城内的国民党全军覆没,这让蒋介石痛心疾首。锦州一战,也彻底将国民党军队撤出关内的大门封闭。

蒋介石知道下一个就是长春。长春的正是任职东北「剿总」副司令的郑洞国在驻守。 蒋介石和卫立煌让郑洞国去驻守长春,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欺负老实人。 结果蒋介石还下令让郑洞国一直坚守长春,为锦州、沈阳减轻压力,这无异于将郑洞国送进虎口。

从4月开始,长春城内的粮食就一直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一公斤白菜卖到东北流通券3亿元,一公斤肉卖到五亿元。到了七八月份,军队就开始抢夺老百姓的粮食。

当兵的还能吃上点粮食,可老百姓只能吃野菜、树皮,再到最后,实在没有什么吃的,很多百姓只能干等着饿死在大街上。 整个长春城死寂一片,毫无生气。

更让郑洞国头疼的是守卫长春的国民党兵团还起了内讧,国民党嫡系第一兵团的新7军和从吉林调回来的云南部队第60军两军互看不上眼。

新7军仗着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对空投物资掌握了绝对的物资分配权,新7军人人都能吃上大米白面,而60军分到的粮食就很少,这引起了60军的极度不满。

10月15日,蒋介石飞到沈阳亲自督战,并派直升机前往长春空投了一个口袋,里面是他写给郑洞国、曾泽生、李鸿的亲笔手令:

「长春空投物资亦难以维持……。望吾弟接信后迅速率部经四平街以东地区向东南方向转进。」

三人看了信后面面相觑,因为谁都知道,根据部队当前的情况,根本无法突破解放军的长达300公里的防线。两个军长都向郑洞国诉苦:「 士兵人困马乏,连路都走不动了,谈什么突围啊!

郑洞国见两位军长这个态度,也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几人商谈的结果如实告知蒋介石。

谁知第二天,沈阳又在长春投了一个口袋,是蒋介石签发的「国防部代电」,电文大意是:

现在共军的主力都在辽西,长春部队应当立即开始突围行动,如坐失良机,当军法制裁。

郑洞国又叫来了两位军长,将蒋介石的手令当众宣布,又问他们二人的意见。事已至此,两人只好同意服从军令。商定之后,决定当晚就进行突围。

可是到了当晚,李鸿带着新7军全部集合完毕,就等60军出来汇合之时,竟不见曾泽生60军的一兵一卒。

这时,郑洞国的案头响起了一声声急促的电话,郑以为是曾泽生打来的,急忙拿起电话,只听那头传来一个声音:「 不好了,郑司令员,曾军长带着60军全部起义了!」

郑洞国一下瘫坐在椅子上,随即拨通了曾泽生的电话。电话很快就被接通了,仿佛早有预料一般,郑洞国尚未开口,就传来曾泽生的声音:「郑司令,我是泽生,现已率60军起义。突围是没有希望的, 蒋介石不顾这几万兄弟的死活,我们不能撒手不管啊。希望郑司令可以和我们一道起义。 」郑洞国沉默了很长时间,没再说话,只是轻轻地放下了电话。

当晚,郑洞国又接到消息:新七军也停止了行动。郑洞国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新七军是在印缅作战时就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怎么会……

就在他迟疑之际 ,解放军几乎是没有任何阻拦地进入了长春城。刚开始还有几股地方的国民党部队在抵抗,但很快就停止了。 郑洞国带领司令部和特务团等千余人成了长春城内负隅顽抗的最后力量。

11时,郑洞国缓步走进电报室,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

「曾部突变, 李部覆没, 大局已无法挽回……职当凛遵训诲, 克尽军人天职, 不辱钧命」。

这时,中央银行大楼外终于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响,他知道,解放军要发起最后的总攻了。郑洞国一脸从容地整了整军装,慢慢挪到床前,平躺下来,凝视着天花板好一会儿。随即,他将手摸到枕头下,一摸,没了。

原来,早在接到蒋介石突围命令时,他就早已将枕头下放了一把枪,随时做好为党国「杀身成仁」的准备了。可是,现在枪没了,绝望蔓延至他的全身心。

这时,跟随郑洞国多年的亲信察觉到长官最近行为的异常,将郑洞国卧室的门给撞开了,郑洞国枕头下的枪也是他们给悄悄拿走的。一群部下蜂拥而至,哭着说:「郑司令,您可万不能走向绝路啊。」

人群中,一位长期跟随郑洞国部队采访的杨记者走到他的身边,俯身在他的耳边说了一句:「您的老师给您发来一封电报,现在放在新七军军部。」

郑洞国一愣:「 谁?我的老师?

杨记者: 「对,是您在黄埔军校的老师,周恩来。

郑洞国:「 他说了什么?

希望您可以不负黄埔军校之初衷,如一转念,即当以起义对待。

郑洞国看了一眼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你们先出去吧,容我想想。」

郑洞国似乎想起了当年在黄埔军校时,师生之间流传的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年少的他也曾在心底暗暗发誓势必要终身追随革命事业,一心只为国家,只为百姓。可是现在呢,这长春的全城百姓都因他挨饿受冻,别说他对不对得起自己的初衷,这长春城的百姓他也无颜以对啊!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罢了罢了。郑洞国打开卧室门,被属下簇拥着走到大厅,他将中央银行大楼的大门打开,发现解放军官兵守在门外,并没有要冲进来的意思。这一刻,他明白了,原来中央银行大楼里的所有部下也都私下与解放军达成了约定,只等着自己出面主持大局。

之后,中央银行大楼广场外又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声,这是郑部与解放军商量好的,为了表示郑部的坚决「抵抗」,特地朝天上放了一阵枪。自此,长春城胜利解放!

蒋介石在沈阳接到郑洞国投诚的消息,暴跳如雷。几天后,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以及稳定军心,蒋介石命南京、天津、北平等地的报纸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郑洞国将军壮烈牺牲,300余官兵同时殉职。

之后,廖耀湘带领国民党主力部队向黑山、大虎山等地发动进攻,屡次被我军击败。10月28日,解放军全歼国民党在东北精锐部队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总计10万余人,廖耀湘、范汉杰、周福成等人被俘。

这也就出现了开头刘亚楼请出郑洞国,廖耀湘再见老上级震惊不已的场面,因为当时的他一直以为郑洞国殉职了,为此他还曾扼腕叹息。只不过,廖耀湘万万没有想到,跟随老校长多年,自认还算忠心耿耿,换来的却是欺骗与隐瞒。

论资历,廖耀湘比不过;论战功,廖耀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论在国民党的地位与声望,那就更不用提。在与郑洞国和刘亚楼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廖耀湘的抵触情绪好了很多。

廖耀湘想到,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自己身为战犯,却受解放军高官的礼遇,本应感激,刚才却因战场上失利不忿对刘亚楼无礼,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因此还主动向刘亚楼等人连敬三杯酒,以示歉意。

1950年,郑洞国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知道他因战场上的失败不服气,所以特意找他谈谈心,为他化解心病。

见到周总理时,郑洞国依旧情绪低落,周总理悉心疏导,并表示要希望他可以不妄自菲薄,随时欢迎他为国家建设出力。周总理的话让他热泪盈眶,感动不已。之后,郑洞国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

1954年,郑洞国意外收到一封金字请帖。那是毛主席亲邀他去中南海赴宴的邀请,主席百忙之中亲自接见他,郑洞国受宠若惊,一夜都没有合眼。

郑洞国一到场,毛主席就上前跨一步迎了过来,亲切地同他握手。落座后,毛主席一脸和气地问他:「 吸不吸烟?

郑洞国烟瘾很大,这是毛主席会见郑洞国之前周总理提前说过的。周总理与郑洞国是师生关系,说话自然能聊得开,可毛主席和郑洞国却从未见过面,考虑到了这点,周总理特意跟毛主席通过气儿。

郑洞国应声说道:「 」。说完顺手从茶几上取了一支香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竟极为熟练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给他点燃了香烟。

郑洞国没想到,一个国家的领袖竟然这么随和接地气儿,与国民党的做派截然不同,这让原本拘谨的郑洞国一下子放松多了。随即,毛主席开口:「 这下子我放心了,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了。 你对人民是有功的。你是抗日名将,我们说话算话,只要放下武器,我们一律欢迎。」

席间,毛主席还问到郑洞国的家庭情况,郑洞国如实回答。毛主席听后说道:「 你今年51岁,还很年轻,得多为人民做点贡献嘛! 」郑洞国心里更是一惊,毛主席日理万机,还记得自己的岁数,这让郑洞国更感动了。

这次交谈之后,郑洞国的心病被彻底治愈。之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职。

在接下来的38年,他一直在大陆与台湾两地奔走,向当年在国民党的袍泽介绍内地政府的政策,呼吁他们共同响应祖国的号召,推动祖国统一。

1991年1月,郑洞国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2月26日, 海峡两岸几乎同时为他举办了追悼仪式,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上一个被两岸共同追悼的黄埔系将领是杜聿明。

对于郑洞国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有人评他是抗日的将领,有人说他是害苦长春百姓的元凶

当然,一个人有功有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总账要算清。郑洞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奋战;在解放时期,他也曾经因为自己的愚忠,做过与人民对立的事情;在建国后,他在内地与台湾奔走,竭力促进祖国统一。

在我看来, 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必将终生致力于守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 在郑洞国的一生中,虽走过弯路,但在党的带领下,能够及时改正,为祖国统一积极贡献 ,他也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参考文献:【郑洞国长春起义纪实】、【郑洞国血性抗战】、【郑洞国一 毛泽东与周恩来对我的关怀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