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6位司令员,回国后有什么待遇?四位升迁两人被降职

2024-01-13历史

1953年,随着中美朝三方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宣告结束,志愿军也陆陆续续地回国。

抗美援朝战争中,6位志愿军兵团司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奇怪的是,6名浴血奋战的英雄回国后,只有4名得到升迁,另外2名兵团司令不仅没有升职,反而被降职。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六人分别是谁?同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何会有如此差距?

三次入朝的经历

这6位司令员分别是邓华、陈赓、杨得志、杨成武、董其武和宋时轮。而前四名回国后职务都得到晋升。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出身将门的他一身虎胆,19岁的时候就加入我党,开始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始终穿梭在抗战前线。在他的指挥下,八路军多次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军一度将陈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将他列在通缉列表上。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都有陈赓的身影,党中央对于陈赓各方面能力十分认可。

朝鲜战争爆发时,陈赓在越南地区进行考察。得知这一消息,他彻夜难眠,始终心系祖国安危。不久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他身体不是特别好,党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坚决不让他去。

但他非常执着,党中央怎么也劝说不了他,便允许他前往朝鲜,但是不能参战,只能做一些实地考察工作。

1950年,陈赓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带领着大批士兵前往朝鲜境内。

他一到朝鲜就直奔前线,获得许多第一手的战争资料,并将它们汇报给中央,为志愿军作战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1951年3月,陈赓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面对恶劣的战场局势,陈赓总结之前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坑道战的作战方式。

他指出,坑道并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坟墓。它不仅能够隐藏自己,还能够在敌人摸不清地势的情况下,给敌人造成严厉打击。

事实证明,陈赓提出的坑道战确实有效地阻击了敌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朝鲜战场本就艰苦,加上病痛的折磨,陈赓的身体承受不住。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祖国休养了一段时间。

1952年,陈赓再次请求前往朝鲜,指挥作战。他不停汇报战场形势,做出周密部署,一直坚持在前线。

1952年6月,他被中央调回国内。

回国后他开始负责组建军事工程学院的工作,担任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1955年,陈赓被授予上将军衔。

其余三名升职将领

杨得志的第19兵团和杨成武带领的第20兵团,是跟随陈赓带领的第3兵团一同进入朝鲜的。

三个兵团来到朝鲜之前,朝鲜战场已经进行了四次大战。

我军在前几次战役中,受到重创。

直到第五次战役,彭德怀元帅派出第3、19、20兵团前往作战。

杨得志和杨成武也是两名猛将。杨得志带领士兵展开第五次战役,并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

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杨得志指挥第19兵团向敌人发起猛攻,歼灭敌人四千多人。第二阶段他指挥士兵在西线牵制美军,顺利完成任务。

连上甘岭战役都是在杨得志的指挥下完成的。

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杨得志指挥志愿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杨成武积极配合杨得志作战,两人如猛虎一般,势不可挡,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回国后,杨得志担任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杨成武被调到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1955年,两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是唯一一个全程参与指挥的志愿军将领,且担任指挥最久。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刚结束在海南岛的戮战,后被任命为第13兵团司令,带领战士们奔赴朝鲜战场。

邓华军事策略精明,为了保证能够迅速切入战场,不被敌人察觉,在他的安排下,25万志愿军在三日内全部秘密渡河。

作为彭元帅的副将,他是最得力的助手,多次为彭老总解决难题。

后彭元帅生病回国修养,邓华主动承担起代理司令一职,精密策划作战方案,并作为代表出席和美军最早的停战谈判。

之后在金城战役中,邓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毫不畏惧,凭借自己多年战斗的经验,从容不迫地指挥着军队。

志愿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最终歼敌2.5万人。

这一仗彻底让美军丧失抵抗能力,朝鲜战场局势被扭转。

1953年7月,金城战役结束,邓华正式接任志愿军总司令一职。回国后,他在东北军区担任代理司令员。

两名降职将领

几位司令员都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但有两位司令员,回国后,非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降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宋时轮,第9兵团的司令员,也是一名猛将。

他从小就是游击队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5期的学员。20岁时他正式加入我党。

他曾跟随红军参加长征,途中因表现良好,被任命为红十五军团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宋时轮留在山东根据地作战,参加过数次战役。一次次的磨练也让宋时轮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1950年,他担任第9兵团的司令员,带领第9兵团赶赴朝鲜作战。

相对于其他将领而言,宋时轮是最早一批赶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将领。

当时他带领的第9兵团在山东整训,接到军委命令比较突然,他们来不及换棉服,就急匆匆地奔赴朝鲜。

正是因为这次去的非常匆忙,也为后来他职位的晋升产生一定影响。

他们途经东北的时候,东北军区提出让他们在沈阳停留一段时间,为他们筹备一些物资。宋时轮以军令紧急为由,没有在沈阳停留就进入朝鲜境内。

1950年,宋时轮带领的第9兵团顺利到达战场,刚到前线就遇到了美军。

面对如此强劲的敌人,宋时轮显得非常淡定,他巧妙借助地形优势,利用游击战术,歼灭了全部敌人。

此后的几次战役中,宋时轮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志愿军,消灭联合国军两万多人,取得非凡的战绩。

随后组织又给他安排任务,让他去长津湖围歼美军。当时长津湖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晚上气温甚至达到零下三十多度。

志愿军来得比较急,穿着单薄的衣服,仅带了5万件军大衣,但5万件军大衣根本不够。

他们将一切能穿的东西全部裹在身上,但还是难以抵挡蚀骨般的寒冷,不少将士还没上战场就倒在冰天雪地中,一幅幅令人心痛的冰雕画面浮现眼前。

后来抗美援朝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我军士兵伤亡惨重,这件事也成了宋时轮心中永远的伤痛,它就像伤疤一样永远的留在了宋时轮心中。

1952年,宋时轮回国时,走到中朝边境,突然他停下脚步,望着长津湖方向,眼中饱含泪水,随后他深深地向长津湖方向鞠了个躬。

朝鲜战场上严重的减员,对宋时轮回国后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回国后,宋时轮没有继续在一线工作,而是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从事后方的军事教育工作。

从职级来说,相比于此前的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的职务降低了。但祖国没有因为这一次战役就否定他,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1899年,董其武出生于山西河津,20岁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28岁加入傅作义的部队,成为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

他和其他将领不同,他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投诚过来的。

1949年,董其武担任国民党省政府主席,受傅作义影响以及我党的感召,他自知国民党气数已尽,同意了我党的请求。

他带领4万多名绥远军起义,最终促成绥远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绥远军政治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董其武过来后深切地感受到,我党从来都没有因为他过往的错误而轻视他。

1951年9月,他主动请求奔赴朝鲜战场,后得到中央的允许,便带领第23兵团立即出发。

董其武前往朝鲜时已经接近战争末尾,他并没有带兵打过仗,只是负责志愿军后方。

这项工作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艰巨。

众所周知,军队的后勤补给非常重要,美军经常动用大规模兵力来袭击志愿军后方。

董其武便带领第23兵团勇敢地承担起修建、维护机场的任务。

他们冒着随时可能会被美军轰炸的危险,用最短的时间修建了3条长2000米、宽60米的主跑道,还修建了8个长1500米、宽30米的飞机停机坪,以及其他基础设施。

朝鲜战争后期,双方进入边谈边打的阶段,志愿军的空中力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回国后,他带领的第23兵团被改编为69军。主席非常看重他,想把他调到大军区担任副职,但他拒绝了,他说想要留在69军。相比于之前的司令,他的职位确实是下降了。

6位司令员兢兢业业,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党中央不会忘记每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人民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