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军事决策,两位伟人的泪水深层含义

2023-12-19历史

1947年,我军在中原战场上由防守态势转向进攻态势,刘、邓大军奉中央命令直扎大别山。然而,原计划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进军过程却因一起悲剧而出现波澜,一名基层军官因违反军纪被执行枪决。当时,刘、邓大军司令部决定在鄂东黄冈暂时驻扎,全军休整。黄冈当地的老百姓听说解放军驻扎在镇上,纷纷选择躲进附近的山林中,街道上只剩下寥寥几个居民。解放军士兵意识到老百姓对他们的误解,开始清扫道路,准备休整。中午时分,邓小平走出指挥部,发现街上的两个打柴男子躲避着他,引起了他的忧虑。他意识到需要消除老百姓对解放军的误解。突然,一个解放军走出一家店铺,肩上挂着两卷纸,手里拿着毛笔,匆匆走向街口。邓小平想叫住他,却来不及,于是命令保卫科长查明情况。保卫科长得知后立即前去查证。得知事情缘由后,他准备向邓小平报告,却发现刘伯承和李达等首长也在场。

邓小平让他慢慢说,不要着急。张之轩和其他人稍微平静下来后,他说:「我刚刚做了调查,那位街边店铺出来的军人是一个副连长,而店铺的老板好像已经逃跑了,店里空无一人。副连长进了店铺,拿了两匹布和一捆粉条,然后就离开了。」邓小平听后怒气冲天:「那不就是抢劫吗?店铺里的老板都不在,这明显是在当众抢劫百姓财产!他还是副连长呢,难道没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擅自拿走民众财产就是抢劫,这是要枪毙的行为!他怎么能这样轻视法纪?如果我们解放军都效仿他这样做,百姓还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还能称得上是人民的军队吗?」刘伯承接着问:「那个副连长是哪里的?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张之轩支支吾吾地说:「应该是直属警卫团的人。」刘伯承震惊地说:「没想到,这样的人竟然在我们警卫团里,真是丢人啊!」然后他转向李达和张际春,「你们怎么看待这个副连长?应该怎么处理?

」李达和张际春的回答都强调要严肃处理,尤其是因为他是直属警卫团出身,必须让同志们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姑息纵容。邓小平作为政委,看到大家都要严肃处理这个副连长,于是商量了一下,立刻做出了决定:「之轩同志,请你组织一支队伍,今天下午在全体人员面前进行公开审判,按照纪律处理这个副连长。另外,派一些能言善辩的士兵去山上寻找躲起来的乡亲们,正好通过这次大会让百姓看看我们解放军和过去的国民党有何不同!」然而,尽管命令已经发布,张之轩却没有表示要行动,显然有些难以启齿,「首长,这个副连长说,中秋夜那天对不起刘、邓两位首长。」刘伯承听了一愣,「是他?在中秋夜,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指挥部周围巡视时,发现一个哨兵裹着被子站岗。哨兵是来自警卫团三连的副连长,因感冒让小战士替他站岗,自己则被安排去看中秋晚会。副连长的关心让刘伯承感到欣慰,但他也理解小战士的为难。

不久后,这个副连长赵桂良犯了错误,现在他坐在禁闭室里,一碗面条放在面前却无心动口。张之轩询问赵桂良是否有什么想对首长反映的,赵桂良表示愿意接受组织的处理,只希望能给同志们一个教训。同时,他希望组织能告诉他的老母亲,他在战场上牺牲了。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温暖和对家的眷恋。两位领导对待副连长的问题也让人感到心疼。在禁闭室内,一个年轻的士兵决定要冒险闯进来,张之轩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想要听听这位小战士的看法。士兵说,「首长,我们被误解了,那些布料是副连长想给我做一身棉衣,毛笔是为了给连里使用,粉条……是因为刘司令瘦了好多……」 张之轩将这些新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向邓小平报告。在听完整个前因后果后,邓小平说,「无论如何,解放军队伍必须遵守纪律,可以满足副连长的‘要求’,但具体处理方式还是要等待公判大会。

」 在下午的公判大会上,大部分人都是解放军战士,还有一些大胆的群众也加入观看。当李达宣布赵桂良被处决的命令后,会场顿时沸腾起来。突然,一个焦急的中年人冲进会场,「首长们,不能这样做,我就是那个掌柜,那些东西并不值多少钱,不能因此杀人啊。你们的军纪怎么会这么严格!」 中年人的求情引起了其他群众的呼吁,副政委张际春向大家解释道,「我也不愿意看到我们自己的同志被处决,但解放军的军纪不容改变,犯错就要承担后果。」 随后,张际春向刘、邓汇报了情况,最终邓小平做出了最终决定,「群众都是善良的人。但这件事情影响很不好,不能处理不慎导致整个队伍军纪混乱,军纪如同山岳,必须按照判决执行。」 随着张际春的离开,刘、邓决定出去散散心,希望能够远离公判大会的痛苦。这些士兵都是优秀的战士,可惜犯了八路军的底线。刘、邓一边行走,一边流泪。

事后,老百姓认识到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不同,他们并不是人民的敌人,反而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支军队举止得体,展现出真正的人民解放军的形象,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