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1年周恩来特批何香凝不用火葬,众人不解,周:这个要求该满足

2024-07-31历史

【前言】

1970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罹患胃炎,由其家人送至医院诊治。在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关怀下,何香凝转危为安。

1971 年,年逾九旬的何香凝老人身染重疾,她深知自己所剩时日无多,遂向周恩来提出其最后的诉求:逝后不愿火化,欲将遗体送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当时,党中央内部大力提倡火葬,毛主席与周恩来是领导群体中率先主张火化的人。许多人认为周恩来会拒绝何香凝,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代表党中央及毛主席应允您的请求,请您放心。」

周恩来的一番言辞甚是畅达,给何香凝老人的内心带来极大慰藉。然而,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何香凝,缘何能得此殊遇呢?

【从大家闺秀到革命战士】

在我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进程中,众多革命女性纷纷涌现。何香凝与宋庆龄相仿,其革命征程长达半个多世纪。

何香凝在香港出生,其父亲何炳恒为知名的茶叶商贾,家中颇为殷实。然而,何炳恒思想极为守旧,不但不许女儿求学,更是要求女儿如「上流社会」的闺中女子那般缠足。

何香凝自幼便颇具反抗意识,对父亲所提要求,无一予以践行。白日她遭家人逼迫缠足,夜晚归家后便暗自以剪刀将其剪短。与此同时,她购置了一些学校所用课本,向正在求学的兄长求教学问。

何炳恒耐心劝诫女儿,期望其主动缠足,以跻身上流社会,为家族增光。然而,何香凝始终坚守己念,无奈之下,何炳恒只得打消此念头。

岁月更迭,何香凝已至适婚之龄,周遭媒妁纷至何家说媒。然当其知晓何香凝为大脚女子后,便径直转身离何家而去。于此之际,廖仲恺现身了。

廖仲恺生于旧金山的一个华侨家庭,与何香凝年岁相当。廖仲恺的童年备受众人歧视,他由此深知,一切不公皆因祖国的滞后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致。自此,推翻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构建一个更为强盛的祖国,便成为他毕生奋斗的方向。

廖竹宾乃爱国之海外游子,其子廖仲恺受家庭影响,于美国接受先进教育。廖仲恺渐长之时,廖竹宾却身患重病。临终之际,他对儿子的婚事作出明确要求:需娶大脚女子为妻,以免遭洋人耻笑。

经媒人牵线,廖仲恺与何香凝喜结连理。受丈夫影响,何香凝的人生出现转变,她由一位富家小姐逐步蜕变为一名坚毅的革命志士。

廖仲恺洞察到中国时局的纷扰,急切期望将民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故而,他决意赴日本深造,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其妻子何香凝对丈夫的这一抉择给予了全然的支持,为助力丈夫顺利完成学业,她将自己的全部陪嫁首饰变卖,以资助丈夫前往日本求学。

经丈夫劝勉,何香凝在 1902 年赴日,相继在女子师范学校及东京东乡女子学校求学。

1903 年 9 月,夫妇二人参与了于东京开展的中国留学生集会。于此集会中,孙中山进行了有关革命救国的宣讲演说。他吁请中国的有志青年凝聚合力,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

夫妇二人聆听完孙中山的演讲,内心深受触动,即刻表明愿投身于中国革命,为国家迈向强盛奉献自己的一生之力。

1905 年,由孙中山组建的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正式创立。廖仲恺夫妇经孙中山举荐,正式成为同盟会成员,系同盟会的首批会员。

加入同盟会后,何香凝始终心系中国革命事业。她不但承担同盟会的日常运作职责,还把家人给予她的生活补助捐赠给同盟会,用作革命活动的资金。

1911 年春,国内形势产生重大转变。在此危急关头,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毅然归国,投身革命斗争,为辛亥革命贡献甚巨。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廖仲恺与何香凝投身于护法运动。何香凝有力地辅助丈夫进行联络革命人士、传播革命理念、构建革命机构的事宜。

【孙中山留下临终嘱托】

1922 年,粤军将领陈炯明对孙中山所提出的北伐策略表示不满,于广州挑起兵变。在事变即将发生之时,陈炯明遣人将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恺拘捕。

何香凝获闻此讯,即刻察觉到事态之严峻性,抱病的她多方奔走,持续探寻孙中山与宋庆龄的情况。当其获悉孙中山身处永丰舰后,她独自前往找寻孙中山,并给予诸多有益信息。

丈夫廖仲恺尚在陈炯明掌控之中,何香凝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再度折返以营救丈夫。

何香凝凭借自身于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持续对陈炯明施加压力,从而争得了探视廖仲恺的契机。在监牢中,何香凝向其夫传递了有关孙中山的讯息。

鉴于形势不断恶化,陈炯明决意把廖仲恺押至一处隐秘之地予以枪决。何香凝获悉后,全然不顾他人阻拦,即刻赶赴陈炯明所在之会场,对其加以斥责。

于陈炯明所召开的军事会议中,她直面与会人员,高声斥责:「仲恺何过之有于你?……吾今既至此,亦未作生还之想。仲恺究竟杀或放,汝今日务必予吾一回应。若杀,任汝等为之。若放,当下便令其随吾归家。」

陈炯明虽欲加害廖仲恺,然鉴于廖仲恺夫妇于党内之威望,其未敢直言。为免事态扩大,陈炯明只得下令释放廖仲恺。

廖仲恺获释后,何香凝携其夫连夜赶赴香港,抵达一处安全之地。陈炯明慨叹:「我竟败于一女子之手。」

1925 年,孙中山罹患重病,赴北京协和医院医治。廖仲恺因在广州事务缠身,遂托付妻子何香凝赶赴北平,协助照护孙中山。

孙中山深知自身病情危重,所余时日无多。其心中所忧,一则为未竟之革命大业,二则为妻子宋庆龄。

孙中山临终之际,紧执何香凝之手,期望其在自己离世后妥善护佑宋庆龄。

何香凝望着卧于病榻的孙中山,内心悲痛不已,当即表明定会全力护佑宋庆龄,并坚定秉持孙中山所倡之革命理念,致力实现其未竟之革命大业。

孙中山先生离世后,蒋介石所率的国民党右翼分子企图借此契机,攫取党内至上权力。而力主与共产党人友好合作的廖仲恺在党内颇具影响力,被蒋介石等视作心腹大患,亟欲除之。

1925 年,廖仲恺收到临时参会的通知,需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内部会议。他与妻子刚离家不远,周遭杀手便现身,子弹径直击中廖仲恺的头部与身躯,致使其当场殒命。

何香凝拥着丈夫的遗体,内心悲痛万分。待其冷静后,何香凝明晰此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精心策划已久之事,其与反动派抗争的信念愈发坚定。

【何香凝痛骂蒋介石:你也太背信弃义了】

孙中山与廖仲恺先后离世后,蒋介石凭借一系列政治举措,攫取了国民党内部的至上权力,成为国民党新一任领导者。纵然蒋介石大权在握,何香凝对其反动行径毫无惧意。

1926 年 3 月,中山舰事件出现后,蒋介石拘捕众多中国共产党人,还对苏联顾问团所在大楼予以包围,悍然违背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何香凝斥责蒋介石:「先总理逝世不久,你竟公然违背其所制定的三大政策,着实背信弃义。」

此次事件过后,何香凝全然洞悉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鉴于某些政治缘由,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927 年 4 月,蒋介石策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群众展开大肆屠戮。该事变次日,何香凝于国民大会上进行了【蒋介石乃反革命派】的演讲,严厉斥责了蒋介石的反动行径。

蒋介石心有不甘,欲将何香凝拉拢至自己麾下。遂与宋美龄亲往拜访,然未见任何成效。

1928 年,何香凝对蒋介石等人的行径颇为不满,遂自行辞去党内一应职务,移居法国巴黎。1931 年 9 月,值国难当头之时,何香凝回归祖国。

针对蒋介石的无所作为,何香凝于报刊上刊载了【对时局的意见】,尖锐批判了蒋介石的不抵抗策略,吁请全国军民携手抵御日本侵略军。

1932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何香凝大力襄助十九路军的抗敌行动。她偕同宋庆龄发起募捐之举,呼吁妇女奔赴前线,以援助中国军民的抗战大业。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发出呼吁,期望终止内战,共同团结抵御外敌。中国共产党人的举动使何香凝深为感佩。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日战争兴起。年逾花甲的何香凝,罔顾自身状况,组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大力动员妇女投身慰劳工作。

她于全国范围内展开动员与宣传工作,受其影响,民众踊跃捐资献物,有力地支撑了抗日前线。同时,她经由多种途径,将一箱箱药品、医疗器械等转运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份情谊始终铭记于心。

1941 年,国民党反动势力炮制了举世瞩目的「皖南事变」。新四军九千余人遭国民党军队突袭,仅千余人成功突围,大部将士英勇捐躯,军长叶挺被俘,此事件在全球引发强烈反响。

1 月 14 日,何香凝偕众多爱国人士,向国民党中央致电,严斥蒋介石于民族危亡之时,充当日本人的爪牙,残杀中国同胞。

何香凝对国民党反动派予以坚决对抗,而与中国共产党人则是相互欣赏、坦诚相待。

1945 年,中国军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何香凝踊跃响应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主张停止内战,构建新的民主联合政权,其诸般举动有力推动了全国反内战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士邀何香凝等一众爱国民主人士参与新政协会议。其后,何香凝顺利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之职。

【何香凝提出不想火化的请求,周恩来:她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自何香凝加入同盟会起,直至新中国成立,她用半生精力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因其在革命时期的特殊功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她礼遇有加。

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何香凝于周恩来的引领下开展工作,且鉴于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所缔结的情谊,使得两家的关系颇为紧密。

1958 年 6 月 27 日,乃何香凝的八秩寿辰。当日清晨,周恩来、邓颖超与陈毅等携数十位年轻女同志,前往何香凝的居处,为其贺寿。

年近八十的何香凝老人深为感动,她未曾料到周恩来在如此繁忙之际,仍亲自前来为她庆生。整个生日宴的气氛愉悦欢快,何香凝欣喜地为众人各分了一份西瓜。

言及此处,众人遂开始歌唱,陈毅唱起【马赛曲】。于此之际,邓颖超自桌上取来糖果,放入自己衣袋之中。

周恩来心存疑虑,邓颖超释言:「带回去予孩子们食用」。周恩来并无子女,其所言带给孩子们,实则为他们所收留的烈士子女。

何香凝体谅周恩来等人的困境,她知晓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其家中生活颇为节俭。于是,她吩咐身旁的工作人员将一些点心包好交予邓颖超。

1968 年 6 月,何香凝愉悦地度过九十寿辰后,其身体状况骤然恶化,精力显著衰退。周恩来获此消息后,屡次派遣专人前去探视。

1970 年 4 月,何香凝外出时意外摔倒在地,工作人员即刻送其至医院。经医生全面诊断,其被确诊为肺炎,需即刻予以治疗。在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关切下,医院展开全面施救,最终使其化险为夷。

1971 年,何香凝身患重病,她意识到自己所剩时间无几,遂主动向周恩来请愿:逝后不愿火化,期望遗体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于党内率先签署了有关火葬的决议,而作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更是在这些领导人之中,首批倡导火化之人。

众人原以为周恩来会否决此要求,未料他竟豁达地应道:「我代表党中央与毛主席应允您的请求,您尽可安心。」

周恩来面对众人的不解阐释道:「何老太太投身革命一生,对党和国家贡献颇大,她的这一要求理应予以满足。」

1972 年 9 月,何香凝逝世。数日后,北京各界人士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仪式。

追悼会于人民大会堂开展。全国人民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亲自负责主持,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发表致辞,毛主席当日呈献了花圈。

宋庆龄在致辞中回溯了何香凝的革命征途,并对其作出如下评价:「何香凝女士的一生,乃革命之一生,战斗之一生。」

追悼会完毕,在众人的凝望中,何香凝的灵柩经专车护送抵达南京,与廖仲恺合葬一处,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的女士与世长辞。

在九十余载的岁月里,何香凝持续目睹了中国的演进与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沉沦、奋争与复兴。她践行了丈夫的未竟之志,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