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南昌起义:叶挺一生的分水岭

2024-01-04历史

对于叶挺的印象,曾经是模糊且侧面的。

有些历史人物,用一连串历史事件构成了一生的记录。

还有些历史人物,是某些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名字,但那只是他生平的一个或几个片段。

叶挺就属于后者。

北伐铁军 南昌起义 皖南事变 ,就是叶挺的历史标签。

因为这些标签,我们熟悉他。但又因为这些标签只是片段,我们看到的却常是他的侧面。

南昌起义前,叶挺是北伐铁军;起义时,他是前敌总指挥;起义后,他的名字似乎就「突然消失」了。

土地革命时期看不到他,长征途中也没有他,直到抗战爆发,他又「突然」成为了新四军军长。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俘,但没有遇害。

重庆谈判 后,叶挺获释,但就在飞往延安的途中,飞机失事。叶挺的故事再一次「突然」中止。

不,这一次竟是终止。

解放战争中,没有了他的战绩,开国大典上,也不见了他的身影。

南昌城内,叶挺将军的高光时刻,却像是一个命运的分水岭,开启了他起落不定的后半生。

南昌起义的经过,大家都很熟悉。但有关「三个人的渊源」,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这三个人分别是张发奎、叶挺和薛岳。

张发奎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而起义部队大多出自第二方面军。起义军南下时,张发奎听了叶剑英的「建议」,没有追击,只是尾随。

叶挺 ,第二方面军11军24师师长,率全师起义。而第4军25师起义的73和75团,前身便是叶挺独立团。

薛岳 ,在起义军南下途中,率新编第2师在汤坑与叶挺展开激战。

叶挺南下,他的身后是张发奎,前路有薛岳。

但就在5年前,三人还曾一起并肩作战。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总统府和居所越秀楼遭到围攻。

负责保卫工作的是总统府警卫团,一营营长是薛岳,二营营长是叶挺,三营营长是张发奎。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叶挺坚守了总统府的前门,他身后,是防守后门的薛岳。张发奎,在翁源与叛军激战。

最终,叶挺开路,薛岳殿后,护送孙夫人 宋庆龄 成功突围(孙中山已提前转移)。

著名历史事件中,第一次留下了叶挺的名字。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叶挺一生的简述,来回答有关于他的5个问题。

  • 叶挺是如何成为总统府警卫营长的?

  • 叶挺是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 如何定义叶挺独立团?

  •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为什么失败?

  • 叶挺为什么会脱离共产党?

  • 1

    叶挺是如何成为总统府警卫营长的?

    因为,他足够优秀。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惠阳,是惠州府下辖的一个县。 惠州 ,就是苏东坡第二次被贬,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那个地方。

    惠州也有一个 西湖 ,苏东坡也在湖上助资修了一条 苏堤

    西湖岸边有一座永福寺,里面办了一所学校叫惠州府立蚕业学校。1911年,15岁的叶挺便在这里读书。

    叶挺原名叶为询,离乡去往惠州时改的名字,源自「 人要上行,叶要上挺 」。

    没多久,因为剪鞭子、声援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原因,叶挺被捕,获释后被迫辍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12年,叶挺考入了位于广州黄埔岛上的 广东陆军小学堂 。这个「小学」应该理解为「初级学校」,并非我们现在说的小学。

    这所「小学」可不简单,前面提到的张发奎、薛岳,都毕业于此,更知名的毕业生还包括:新中国开国大将 张云逸 、粤系大军阀 陈济棠 、国民党左派领导人 邓演达 等。

    两年后,1914年,18岁的叶挺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到了 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又过了两年,叶挺再一次以优秀毕业生的殊荣被保送到更高一级的军事学校: 保定军陆军官学校

    这所学校的名气就很大了, 蒋介石 以及他的「 八大金刚 」里的刘峙、顾祝同、陈诚、钱大钧、张治中等都毕业于此。其中顾祝同和叶挺同为第六期。

    叶挺选择的是 工兵科 ,虽然那时热门的是步兵科和炮兵科,一个代表了主流,一个代表了高端,但叶挺认为,工兵科不仅可以学到步兵的基本知识,还能学习物理、化学、工程、建筑、桥梁等多门类学科。

    还是两年,1918年,叶挺毕业了。第二年,23岁的他参加了孙中山的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

    仍是两年, 1921年 ,叶挺调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2

    叶挺是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16岁到25岁的这9年间,叶挺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学业有成、仕途可期,两年一个台阶,成为了大总统孙中山身边的人。

    谁都不会怀疑,叶挺的「上升通道」就此被打开了,但现实总是如此骨感,「护卫有功」的叶挺,反而走起了下坡路。

    孙中山并非不欣赏他,相反,大总统对叶挺委以重任,命令他和 李章达 (前警卫团长)组建 宪兵队 ,以整顿军纪并维持广州的社会秩序。

    但这项工作,直接把叶挺置身于了国民政府中那些政客和军阀的对立面,宪兵队的组建遭到了暗中抵制,长期缺钱缺枪,叶挺和李章达成为了「光杆司令」。

    李章达心灰意冷,回到了广州老家隐居。叶挺找到了同乡兼同学 邓演达 ,在他手下担任营长,但军阀部队的管理让叶挺感觉无从下手,一个月后即辞职,回到了广州的叶家祠。

    邓演达于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起伏,遭遇低谷的时候,我们总爱说一句话安慰自己:当上帝关上了这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句话反复在叶挺身上印证。15岁的他被捕辍学,却从此弃文从军,拿到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历。25岁的他辞职赋闲,却就此打开了那扇红色革命的大门。

    在广州闲居的日子里,叶挺接触到了【新青年】、【前锋】、【向导】、【湘江评论】等共产主义刊物。不久, 第一次国共合作 达成,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叶挺在邓演达的资助下,赴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留学。

    这所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叶挺是其中唯一的国民党员。

    这一年的十月,叶挺和同学们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七周年纪念活动。不久, 李大钊 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到叶挺的学校看望中国班的学生们。

    1924年12月,叶挺在中共莫斯科支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之一是他的同学 王若飞

    电视剧【大决战】的第一集里,中共代表团飞往重庆的飞机上,就有王若飞,他是谈判桌前,坐在周恩来身边的那个人。剧中并没有交代重庆谈判后王若飞的去向,因为,他也在叶挺遇难的那架飞机上。这份渊源,实在让人唏嘘痛心。

    苏联留学的同学中,还有一位也和叶挺在未来有重要的交集,就是南昌起义时,前去发动25师(叶挺独立团扩编)起义的 聂荣臻

    3

    如何定义叶挺独立团?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讲,一是叶挺独立团是如何成立的,二是它成名的过程。

    成立

    独立团也是「独苗团」

    1925年初,叶挺和王若飞、聂荣臻等同学转入了 苏联红军学校 学习军事课程,半年后结业,并分批回到了中国。

    王若飞担任了中共豫陕区委书记,聂荣臻被委派到新成立不久的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以叶挺当时的资历,到黄埔担任军事教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党组织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意识到了「 枪杆子 」的重要性,所以积极地参与了黄埔建校和生源输送工作。并在黄埔一期毕业时,征得了孙中山的同意,抽调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干部,组建了「 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队长为 周士第 (新中国开国上将)。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了进一步的「建军」方案: 在国民革命军的每个军中,组建一个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步兵团 。这个计划被共产国际和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否决了,原因是担心挑起国共矛盾。

    但在 周恩来 和广东区委书记 陈延年 的坚持和亲自操办下, 第4军第12师的34团 ,还是组建起来了。而这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新军的团长,就是叶挺。

    电视剧【百炼成钢】

    叶挺又遇到了他的「老朋友」张发奎,他现在是叶挺的直接领导:12师师长。

    严格的军纪,高强度的训练,让34团成为了12师中的「异类」。张发奎对这种差异感到很头疼,即不能命令叶挺放松管理和训练,又做不到让其他团以此为标杆。而叶挺,也不喜欢成为「异类」的感觉,他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

    于是,在「两厢情愿」之下, 1926年元旦 ,34团改为第4军独立团,由军部直接统辖。这一年,是叶挺的而立之年。

    成名

    三战三捷成铁军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打响,叶挺独立团成为了孤军深入的先锋部队。

    在此之前的3月20日,发生了 中山舰事件 ,黄埔军校和蒋介石掌控的第1军中的共产党员,全部被无理驱逐。第一次国共合作因此蒙尘。

    在这个背景下,中共广东区委毅然决定,将唯一一支武装力量投入到北伐中,以期先声夺人,打出胜利的局面和气势。而国民党方面,也乐得让这支「不属于自己的部队」,去当这个出头鸟,或者说,炮灰。

    叶挺背负的使命和压力,可想而知

    独立团进入湖南,到达的第一个县城叫 汝城 。守城部队完全没有预料到北伐军会那么快兵临城下,被独立团一个冲锋就打跑了。

    日行百里 」这个共产党部队的「绝技」,由此开始,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致命的「意外」:红四团两昼夜强行军160公里到达泸定桥,川军没想到;东野5纵队强行军280公里截断国民党军退路,廖耀湘没想到;志愿军38军113师14小时强行军70公里,封锁了联合国军的退路,麦克阿瑟没想到。

    言归正传,叶挺独立团的三战三捷由此拉开了序幕,篇幅有限,只能略去过程,简单说一下结果。

    第一战:安攸 。一个团打败了敌人四个团,毙敌200多人,俘虏200多人。这场胜利让独立团声名大振。

    第二战:醴陵 。攻打醴陵时,北伐军后续部队已经跟上,原计划张发奎率2个团担任侧翼主攻,叶挺独立团从正面佯攻。但独立团发起进攻后3、4个小时,张发奎却迟迟未发起主攻。叶挺当机立断,变佯攻为主攻,趁敌人混乱之际,一举攻克了醴陵!

    第三战:平江 。12个小时不到,「固若金汤」的平江防线被北伐军攻破。独立团1营甚至逼近了敌方的指挥部,指挥官陆沄饮弹自尽。

    随后,独立团又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电视剧【百炼成钢】,武昌城外

    需要拿出一些篇幅来说明的是,独立团一路经历了那么多战役,是如何维持兵力和战力的呢?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起 陈延年 了,我们因为 【觉醒年代】 而熟悉了他,但剧终的时候陈延年还在法国勤工俭学,他后来对中国革命作出过怎样的贡献呢?

    叶挺独立团,就是陈延年的重要贡献之一。 前面已经提到过,陈延年当时任广东区委书记,独立团就是在他和周恩来的亲自操办下,才得以组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广东区委对独立团的军事干部输送,在整个北伐时期都未曾停止过。

    打安攸攻醴陵,独立团要么一打四,要么被迫打主攻,损耗自然不会小。就在此时,广东区委派来了30几名军事干部补充到了独立团中,带队的是黄埔一期毕业的中共党员 许继慎 。独立团也因此增编了一个特别大队和一个补充营。

    1926年10月武昌战役后,黄埔四期毕业的林彪,也被分配到了独立团。

    所以,独立团以「叶挺」之名冠之,是叶挺的荣耀,但更是陈延年、周恩来及全体中国共产党军人的集体荣耀

    4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为什么失败?

    起义的结果,就是主力部队南下广州但被打散,而负责在三河坝断后的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硕果仅存的800人在 井冈山 与毛泽东会师。

    主力部队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后人来看,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实力不够嘛!硬碰硬肯定是打不过的,应该农村包围城市,应该打运动战、游击战…当然,这是上帝视角,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毛主席的这些战略才是正确的。

    但当时不是这个思路。中共的上级领导是共产国际,而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 占领城市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李立三的「立三线路」,核心就是:通过一省数省的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

    虽然实力不够,但叶挺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

    只不过,从南下的开始,到结束,很多事情已超出了叶挺的掌控范围。

    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前,人数接近3万。但就在部队出发后不久,先头部队第10师,在师长 蔡廷锴 的带领下,脱离了起义军。

    脱离队伍的其实不仅仅第10师,中途离队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一是因为酷暑远征太艰苦,二是因为南下时比较匆忙,没有好好地整顿队伍。8月7日到达临川的时候,起义军总人数剩下了1.3万。

    8月底,起义军在叶挺的指挥下,击溃黄绍竑和钱大钧的四个师,随后攻占了 会昌城 ,此战共歼敌6000余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

    9月22日,起义军占领三河坝,并在此分兵,朱德率25师负责断后,主力继续南进。

    9月23日,起义军占领 潮汕 ,并留下了第3师驻守潮汕。这支部队后来也不得不从潮汕撤出,其中一部分和朱德部会合,粟裕就在其中。

    【建军大业】中的粟裕

    这时的南下主力部队只剩下了6500余人,并在 汤坑 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而敌人的队伍中,就包括了叶挺昔日的「老同事」:广东新编第2师师长 薛岳

    汤坑之战,薛岳的四个团都被叶挺打败,师部也被包围,眼看就要彻底覆灭。但意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 叶挺部的营长欧震阵前投敌 ,薛岳马上抓住机会,与增援部队一起对起义军展开了猛烈反击。

    这场战斗让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节节撤退,最终,大部溃散。

    这里可以整理一下,南下失败后,起义军主要领导们的去向。

    周恩来在撤退途中病倒了,形势危急,于是决定渡海 暂避香港 。陪同他的有叶挺和聂荣臻。

    不久后,周恩来前往了上海,叶挺和聂荣臻去了广州,与张太雷、叶剑英等,于同年12月发动了 广州起义

    朱德和陈毅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这里不重复前面文章的内容了。

    贺龙和刘伯承前往了上海,然后接到了中共中央安排他们去苏联留学的指令。

    刘伯承去了,入读著名的 伏龙芝军事学院

    贺龙没去,有说是因为他没赶上轮船,也有说他是主动放弃。不管是哪个原因,贺老总回到了更适合他干革命的 湘西 ,并且从零开始,又拉起了一支队伍,创建了 红2军团 湘鄂西根据地

    5

    叶挺为什么会脱离共产党?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叶挺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

    凌晨3点,起义军在广州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并攻占了大部分地区,起义迅速获得了初步成功。

    叶挺和叶剑英主张起义军应该撤出广州 ,但遭到了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当天上午,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第二天,张发奎等国民党部队从三面向起义军发起反扑,薛岳率部攻占了起义军的总指挥部。第三天,起义失败。

    香港,再一次成为了起义失败后的暂避处。党中央从上海派来了 李立三 ,处理起义的善后和总结工作。可想而知,坚持「占领城市」的李立三,无法客观地分析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于是给起义领导人扣上了诸如「盲动主义」、「军事投机」等大帽子。

    给叶挺定的罪名是:表现消极,应予留党察看6个月。

    叶挺再一次进入了人生低谷,但这一次上帝没有为他打开另一扇门。而他自己,选择了走另一条路:流亡海外。这一走,就是整整十年,从而脱离了共产党。

    叶挺与妻子李秀文及孩子们

    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毛泽东曾说自己身上,一半「虎气」一半「猴气」。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叶挺身上虎气十足,但缺少猴气。也就是缺少灵活性,缺少面对挫折的韧性,更缺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革命风风雨雨那么多年,遭到不公平待遇的绝不止叶挺一位,毛泽东、朱德、贺龙的头上,也戴过诸如「军事投机」、「土匪主义」等帽子,但毛泽东有猴气,贺龙有江湖气,朱德有不回头的底气。对于革命理想,他们都从未放弃。

    伟大的成就,必定来之不易。

    1937年,抗战爆发,叶挺回国。10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叶挺。

    1938年1月,叶挺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俘。

    1946年3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叶挺获释。出狱后的第二天,叶挺就致电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天后叶挺收到回复,中共中央决定接受他入党。

    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叶挺的入党介绍人王若飞、叶挺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曾经的中共临时总书记博古等13人,和4名美国机组人员。

    「四八」空难后,毛主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