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盘点三国演义中没留下姓名却干了大事的人

2024-07-21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却实实在在的干了大事,没有这几个人,恐怕三国后面的故事情节就不一样了。

一、孙坚的同乡小兵

孙坚在洛阳城中偶得传国玉玺,打算私藏下来回江东另图大业,却不料被袁绍的一个同乡告发给了袁绍。

孙坚的这个小兵什么官职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想凭着告密的功劳能得到一官半职,也算准了袁绍的实力比孙坚大,能保护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小兵被叫出对质时,孙坚怒而拔剑想杀小兵,袁绍和他的部将拔剑阻止孙坚。袁绍其实并不是为了保护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兵而拔剑,只是认为孙坚要杀小兵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孙坚在说谎,他气恼的是孙坚欺他。但不管怎么说,小兵因此而保住了性命。至于后来他是不是得到了一官半职,罗贯中并没有说,但我想以袁绍的脾气,大概率是满足了小兵的愿望,但不知到后来袁绍势力灰飞烟灭,反而孙坚势力占据了江东成为一方霸主,这个小兵如果活到了那时,会不会觉得后悔?

这个小兵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孙坚的人生走向。后来孙坚被袁绍、刘表、袁术等诸侯敌视,皆因此传国玉玺,与小兵脱不了干系。假使没有这个小兵告密,孙坚找借口顺顺利利的回到江东,他的势力恐怕能发展壮大的更快,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个小兵告密,孙坚的儿子孙策想从袁术那里借兵回江东打拼,不知道还会不会用这个传国玉玺做抵押,即使拿出了玉玺,袁术也未必相信这玉玺是真的,所以有这个小兵告密做背书,孙坚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二、许贡门客

许贡是吴郡太守,只因给曹操写了封信,让曹操假天子之名把孙策调回京师,不想信却被孙策得到,孙策怒而杀之。

孙策这事做的无所谓对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他既然做就应该把事做完整做干净,许贡的三个门客是个巨大的隐患。

孙策自幼饱读诗书,按道理说他应该知道战国豫让的故事啊,豫让为给主人报仇,不惜毁容,说明这种门客家臣为主人报仇的事情自古有之。

孙策是没有注意到许贡有三个门客漏网?还是明明知道有三个门客漏网,仍自以为无所谓?如果是前者,那还说得过去,毕竟大家恐怕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许贡本人和他的家人身上,对门客可能没什么关注,但如果是后者,就只能说明孙策失算了,他没想到门客能兴起多大的风浪。奇怪的是,孙策帐下的文臣武将众多,其中不乏阅历丰富者,但却没有一个人提醒孙策这个事。

但孙策不杀许贡门客这事儿,细想起来,孙策做的也确实没毛病。假如孙策杀许贡时连同把他的门客也杀光,这对当时求贤若渴的孙策来讲一定是不可接受的,会落得一个滥杀无辜的骂名,留给世人一个暴虐嗜杀的形象,那样还会有那么多的江东名士投奔孙家阵营吗?孙策是一个准备干大事的人,他还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所以孙策当时不杀许贡门客也能理解。

孙策不死,孙权怎么能转正呢?孙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给孙权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即使最终横死于许贡门客之手,起码为孙家拼了一个好名声。

这三个门客罗贯中没有写下他们的名字,是罗贯中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还是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觉得不值得写出来?如果是后者,说明罗贯中觉得这三个门客的行为并不像战国豫让那样值得大书特书,或者觉得整个刺杀过程没有豫让那么惊心动魄,但我却认为这三个门客明知道刺杀孙策自己也一定会死,却义无反顾的去做,他们比豫让又差在哪里呢?他们值得留下自己的名字。

三、长坂坡路边小兵

赵云在长板坡与甘、糜二夫人及阿斗失散,正焦急寻找中,路边一个受伤的小兵给赵云指路,告诉了他夫人往南去了,赵云急于寻找夫人,没有管这个小兵就走了,但我想说,这个小兵可是赵云一生的贵人。

这个小兵大概率是一直跟随刘备的亲信老兵,说不定还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带出来的最早的那批人呢,为啥这么说,长坂坡刘备兵败如山倒,赵云孤身一人深入敌阵,能在这个时候这个环境还能大喊一声赵将军的人一定是刘备的亲信,新降的兵恐怕没有这个信仰,况且依这个小兵的话,他还是护送车帐的人,他怎么会不是刘备的亲信呢。

假如没有这个小兵及时给赵云指引方向,赵云凭单人单枪在曹军中乱打乱撞,即使再勇猛,体力也是有限的,以赵云的性格,不找到夫人和阿斗绝不会去见刘备的,最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战死在长坂坡,二是被曹操俘虏,被俘虏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后来曹操确实命令军人不能放冷箭,想活捉他。

如果赵云被曹操俘虏,他又没有找到夫人和阿斗,在双重挫败的打击下,会不会急火攻心自刎了事也很难说,所以我说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兵救了赵云,他是赵云一生的贵人。这个小兵也没有留下名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哪有人会注意呢,但我觉得赵云经此劫难后,应该祭奠这个小兵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