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印战争中方胜利,刘伯承提建少撤点,毛主席:撤到麦克马洪线后

2024-01-29历史

中印战争中方胜利,刘伯承提建少撤点,毛主席:撤到麦克马洪线后

1962年10月,面对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线上不断嚣张的态势,中国政府终于在无法再忍受、无路可退的情况下采取了行动。这场战斗中,刘伯承采纳了出人意料的战术,使敌人措手不及,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中方获胜后,刘伯承建议是否能稍作停顿,但毛主席却明确表示:撤到麦克马洪线之后。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毛主席亲自委派刘伯承 二战后,中印两国相继独立,均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由于两国在民族和国家利益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建国初期它们曾多次展开友好合作。

1949年12月30日,印度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于1950年4月1日与中印建交。1950年6月,印度主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1954年,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与尼赫鲁总理进行了6次会谈。1955年,中印两国还共同参加了万隆会议。

然而,两国的合作最终未能延续。在与中国合作期间,印度却着眼于如何维护英国留给他们在西藏的利益。随后,印度竟然采取措施扰乱西藏局势。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印度就谴责中国对西藏的侵略。而在中国卷入朝鲜战争后,印度趁着中国分神之机,派兵占领了西藏的达旺地区。

甚至在1954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的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区。

我国一直忍让,因为印度之前曾经支持过我们,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而,印度却进一步逾越底线,1959年尼赫鲁竟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要求将西部阿克塞钦地区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所有。

对此,中国坚决予以拒绝。到了当年6月,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我国领土,更挑起了两次流血冲突。

最终,在印度军队的肆无忌惮下,中国政府再也无法忍受,不得已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决定展开自卫反击战。

在战争爆发前,一些知名的军事专家猜测,中印两军势必争夺制高点。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军队计划占领麦克马洪线上的雪山营地,设立指挥部,这一区域离我国西藏的达旺地区不远,具备明显的优势。

中国军队面临的挑战是需要从山下向山上推进,极其艰难。在战斗开始前,喜马拉雅山就给我军提出了一个艰巨的问题,这里的积雪常年不化,而我国的作战区域海拔超过五千米。为了迅速抵达战场,他们只能轻装前行。

为了防范印度军队的突袭,他们必须拉成几里长蛇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使用铁锹砸开冰雪,挖掘脚窝,然后挪动一只脚,再挖第二只脚。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能太急躁,因为太过用力可能导致冰层崩裂,发生雪崩,我军人员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即使他们成功登上制高点,冻伤和雪盲也可能严重影响他们的战斗力。

因此,在中央军委作战会议上,面对接下来的局势,大家无从下手。周恩来点名刘伯承,表示:「我觉得还是请刘老总发表意见吧,您是经验丰富的将军嘛!」

刘伯承提出,根据他的经验,有水必有路,他建议沿着水流方向前行。毛主席认可这一方案,于是当即做出决定。

在前线,我军依然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佯攻,继续混淆敌人。同时,另派一支部队进行探路,若顺利则主力部队随后跟进。

实践证明,刘伯承的作战方法非常明智且有效。

毛主席:撤到麦克马洪线后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展开了大规模进攻。

我军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东段右翼迅速夺取了主要领地,左翼主力部队紧密协作,陆续攻陷了敌据点。在我军的有力打击下,印军于当天下午溃逃。

接下来,我军边防部队分为五路,乘胜追击,直逼达旺。西段的新疆一边防部队在与敌激战一个小时后,继续全歼,随后扩大战果,清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北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第一阶段作战取得胜利,刘伯承获悉后欣喜不已,他认为印军不会因为这次小规模打击而罢手,随即与总参通电话,了解参战部队的休整情况,分析印军的动向,并对地形和道路问题提出重要指示,以保障运输畅通和后勤补给的及时性。他强调印军的运输补给可能更有利,可能会利用空军封锁我方,要预先做好相应的防护准备。

正如刘伯承所料,印军集结大量兵力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为了遏制中国军队的正面反击,印军形成了外线强、侧后弱的阵型。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成为最为合适的选择,也证实了刘伯承早前提出的战略的可行性。

在此之前,刘伯承曾提出走水路的建议,毛主席随即批准派遣一支师到寻水探路。

于是,该师选择了中国、印度、西进三国交界的东线亚东,该地区未发生交火,较不容易引起注意。

在出发初期,官兵们面临着高原反应的严重问题,一些体弱的战士甚至只能牵着马尾巴前进。

随着持续前行,他们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天气也逐渐好转,雪雾逐渐消散,脚步变得轻盈,呼吸也变得畅顺。途中,他们甚至感到身上越来越热,纷纷脱下皮大衣和棉衣。

到了这个时候,周围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指战员们身边竟然出现了热带森林,甚至看到了稻田。原来,他们已经从寒带走入了热带!

侦察员的侦查显示,他们已成功绕到了印军的后方。

在麦克马洪线前沿阵地的印军没有料到中国军队竟然出现在他们身后,一时间阵脚大乱,溃散逃离。

我军势如破竹,毫不费力地生擒敌人。由于战事迅猛发展,双方都未能预见战局会如此迅速演变。

战场瞬间陷入混乱,印军被我军打得晕头转向,犹如蚂蚁在热锅上。他们只顾着逃生,顾不上其他。

即便最高指挥官也失去了与前线的联系。他与美国军事顾问同乘一架直升机,头晕目眩地来到亚东一线,险些被我军俘虏,幸好逃得及时。这架直升机最终成为我军的战利品。

为了抓住战机,扩大战果,我军先头部队对印军进行了分割包围。这导致了战斗序列的混乱,但却是一种混乱中的有序。

东线的突袭成功激励了中线和西线的我军队伍,于是我军决定在中线立即展开全线反击。按照刘伯承「打头、击背、剖腹、切尾」的战略指示,西藏边防部队采取了正面牵制、夹击两翼和迂回腹背的战术,形成对入侵印军的合力夹击。

我军的西线部队迅速收复了西藏阿里地区,一路推进至传统习惯线。在短短几天内,我军三路部队冲破了喜马拉雅山,踏入印度大平原,将战线推至距离新德里仅有三百多公里的位置。

正值印度陷入全面恐慌之际,毛主席明察时势,决定撤兵。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自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至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

同时,中国边防部队归还了在战斗中缴获的大量武器、车辆和其他军用物资,并释放了被俘人员。

我军回撤至麦克马洪线,主动后退20公里,展现了我国政府奉行人道主义和和平共处原则的楷模。这场战争不仅对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教训,也确保了我国西南边疆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内的安全。

然而,值得疑问的是,毛主席为何选择撤退至麦克马洪线后方?实际上,这是毛主席在审时度势后,与邻国相处的智慧之举。

毛主席与邻国相处的智慧之举 在印度独立前后,英印两国通过三路行动侵占并蚕食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并宣称该线为中印东段的边界线。

英印两国的行动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英国试图在中印之间制造领土争端,而印度则力图建立环印度洋的战略圈,以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

在印度独立前夕,国民政府曾对英国的侵略行为进行分析,并进行协商和交涉。然而,这些尝试都遭到了拒绝,英国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借口予以拒绝。

印度独立后,由于国民政府未能及时处理此事,失去了利用印度独立时机的机会,这一责任转嫁给了新中国政府。

尽管英国始创了麦克马洪线,也许因知理亏,却未公开这一非法的边界线。

在中国深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际,印度试图入侵并占领,延续英国的侵略传统,将其东北边境逐渐推向前方。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印度趁势侵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还占领了中印边界中段和西段的若干地区。

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并为避免冲突,提议双方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

这一提议遭到了印度的拒绝。因此,周总理亲自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进行会谈,然而印度坚持其无理的领土要求,毫不让步。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总体局势逐渐趋向缓和,为中印关系改善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76年,两国重新派遣大使,双边关系开始缓和。80年代,中印展开了边界谈判,随后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是邻国,有着共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正如圣雄甘地所说:「中国和印度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

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亚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中印肩负时代重任,将成为紧密的发展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