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说史第四篇:斯瓦尔巴条约的前世今生

2024-03-09历史

2004年7月28日,我国在北极建立了首个科考站——黄河站,自此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八个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国家。

其实黄河站的建立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我国已经在南极分别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算是在南极站稳了脚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启了科考北极的战略。虽然北极并不受任何国家控制,中国进入北极科考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的,可是当是时有很多国家已经成立科考队在北极驻扎了,相当于北极已经被人家瓜分了。这就相当于过去讲究的那样先到先得占山为王。所以这个时候我国再进入的话,那就得像那些先进入的国家去申请并得到他的支持,这等于是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当时我国的国力还不是很强,且欧美国家对我国时刻都有提防之心,于是我国进入北极的过程就变得艰难而缓慢了。

说来也巧了,1991年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探险家高登义受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叶新邀请参加了由俄罗斯、挪威、冰岛和中国联合组织的科考活动,他在当地的博物馆中看到了一个有关北极的纪录片。高登义在纪录片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历史纪录。让他欣喜若狂的是,他在里面看到了中国,而这个记录在国内是根本没有记载的。这个挪威教授看到高登义对这个斯瓦尔巴条约很感兴趣之后,便送他了一本叫【北极指南】的书。高登义兴奋地翻阅起来,果然,这本书里详细地记载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斯瓦尔巴条约中缔约国「中国」赫然在列。有了这道通关金牌,我国顺理成章地驻扎进了北极,黄河站的建立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国内对这个条约没有丝毫的记忆和记录呢?原来啊,这一切都是当年北洋政府的被迫后的无心之举所成就的,如今我们应该好好的感谢当年的北洋政府。

斯瓦尔巴群岛实际上是在1594年被荷兰探险家巴伦支发现的,也是他给这个群岛命名为斯瓦尔巴群岛的,只是当时限于岛上恶劣的环境和他身体的旧疾,他未能赶回荷兰去汇报就被困死在冰雪中了。后来英国、俄国先后对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了勘察,也发现了北极蕴含的丰富资源,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力量,北极勘察进展比较缓慢。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大发展,于是芬兰挪威等国纷纷打通了北极航线,寻找北极之路最终获得成功。各个国家也相继宣布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虽然几个国家围绕群岛的主权争来争去,但是由于北极地理环境和气候太过于恶劣,即便是发现了岛上的各种资源,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开发的能力。

但是为了争夺这个主权,每个国家都据理力争,试图将北极划入自己国家的版图中。最后为了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各国决定,彼此之间要缔结一份条约。于是在1920年,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为了能够让其他的国家对其认可,这些签署了条约的国家在之后也不断地拉拢自己的盟友参与,以提高自己的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话语权,争夺更大的利益,而随着国家越来越多,英美法等大国也决定重新签订【斯瓦尔巴条约】,然后在1925年,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1925年我国正处于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的状态呢,怎么会突然去签这么一个条约呢?要不说无巧不成书呢。当时我国可算是内忧外患,分身乏术,哪里有去北极科考的能力和心情呢。原来当时段祺瑞政府收到法国的邀请去参加签约仪式。段祺瑞实际上对这个邀请是十分拒绝的,根本就不想派人去,但是法国采取了强硬手段,逼迫北洋政府同意签字,最后北洋政府无奈签署了这份条约。至于法国为什么会强迫中国签约,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其实也无非就是扩大自己影响力,拉中国凑个数而已。 不管怎样,我国都因这份条约获得了巨大的便利和权利。现如今我国在南极与北极的科考探索仍在持续稳定进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