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昊
清霜早晚至,
何草能不黄?
宁当念衰落,
政尔事容光。
古城大同曾经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留下了令人赞叹和神往的文化胜迹。到了元代,这座城市非但没有衰减它的皇家气象,而且由于蒙元疆域和势力范围的空前扩大、军事生产与民间贸易的需求,成了元朝重要产业基地,不光支撑了元初大规模的征伐战争,也为元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收。
浑源孙氏 ,就是这一时期的弄潮儿。其兴起于金末,在元代显赫一时,在【元史】中有传,祖孙几代都与大同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大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元代帝王在追封孙氏一门卓著功绩的同时,也为他们在家乡敕建了规模宏大的孙家坟。
孙家坟在浑源县西留村西昼锦之阳,原占地一百二十亩,坟的东头建有寺院一座。坟内碑亭顶部是椭圆形,远远望去,好像相连的蒙古包。碑亭、寺院和围墙等坟地建筑所用之砖均系特制,每块砖上都有「孙」字。整个墓域规模宏大,设计考究,可惜后来遭到严重破坏。
在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一片被当地人称为「孙家坟」的墓地仍存有元代墓碑十余块,分别是:
【大元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事浑源孙公先茔碑铭】(1299年),其碑阴为【孙氏宗族世谱】(1326年前后);【有元故大中大夫益都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赠正奉大夫大司农上护军追封神川郡公谥文庄孙公神道碑铭】(1306年);【大元故武略将军武备寺丞孙公神道碑铭】(1310年);【大元故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赠资德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神川郡公谥正宪孙公之墓】(1311年);【大元故保定等路军器人匠提举孙君墓碑有序】(1319年);【故权千户孙君墓碣】(1324年);【善士孙君墓碣】(1324年);【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大元神川郡故善士□□□□贯篆证公之墓】(1329年);【元故朝列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副使孙公墓】(1335年);【上天眷命碑】(1312年);【元成宗御祀神道碑铭】(1319年)。
▲ 孙家坟
1
由工而仕 发迹于金
金贞祐年间,蒙军数次大举伐金,金西京大同周边都是主要战场,世居浑源的孙氏家族有人选择避战迁徙,时年十六七岁的孙威决定加入金国军队。
他参见了金国西京留守谋年,并凭借其骁勇得到了认可。贞祐二年金廷南迁之际,孙威还请命前往真定面见宣宗,来回二千余里的路程,孙威不到七天就完成了任务。
▲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穿元铠甲将军像
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西京为蒙军攻破后,孙威归附大蒙古国,守帅马侯知其骁勇,授其义军千户,跟随军队攻潞州,破凤翔,战功卓著。此外,孙威还很聪慧灵巧,向其妻兄杜伸学会了制作甲胄的方法,做出了蹄筋翎根铠,元太宗窝阔台亲自射甲,不能穿透,龙颜大悦,赐名「也可兀兰」,即「伟大的工匠」,并佩以金符,官至「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
关于蹄筋翎根铠,其形制怎样,如何制造,现无任何资料可供查证参考,有人认为其可能与【水浒传】中金枪手徐宁的祖传宝甲雁翎甲相似。
▲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穿元代铠甲将军像
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孙威的儿子孙公亮后来接替父职,佩银符,定宗朝换金符。因为管理甲胄制作的工作十分出色,宪宗准其沿用其父「也可兀兰」的称号,最后官至江西等处行工部尚书。孙公亮长子孙拱,在制作甲胄方面很有天赋,曾经制作二百八十袭甲胄献给皇帝,之后还创新制出叠盾,张开为盾,收起来则方便持拿。孙拱最后官至大同路总管兼府尹,成为孙氏一族官职最高的一人。
此外,孙氏一族中的孙擏、孙抚、孙谦等人均在制造铠甲、印行交钞、作战等方面为朝廷立下了功劳,均获得了一定的官职。
▲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后边三人为元代衣甲
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2
以碑为谱 兴旺于元
根据碑铭可以发现,【大元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事浑源孙公先茔碑铭】是以当时孙氏的核心人物孙公亮为中心撰写的,碑阴以「孙氏宗族谱系」为题额,记录了浑源孙氏的七代世系。孙公亮及其子孙拱二人在孙氏一族中职位最高,影响最大,一手包办了刊立碑铭、请人撰文提额等一系列活动。
▲ 「孙氏宗族世谱」碑及拓片
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结合【元成宗御祀神道碑铭】,我们可以看到孙氏宗族精英除了在其他地方的任职经历,还在维护地方整体利益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孙威早在蒙金战争中就曾庇护浑源名族雷氏,孙公亮则在致仕归乡之后,「放良臧获百馀人,贷贫民子钱七万缗」。同时其子孙拱被授予出任大同路总管兼府尹以便于侍奉双亲,正式的任命使孙拱能够比父亲和祖父更进一步,放开手脚帮助浑源乃至大同更好地发展。
其采取的措施如下:
开源节流,修养民力。 大同北邻蒙古诸贵族驻地,这些蒙古王爷北下中原时大同是其必经之地,「诸王经涉者,盖无虚日」,孙拱在此修筑驿馆以供其修整,同时以驿馆收益补充财政收入。另外作为连接蒙地与汉地的节点,大同依靠城西北的红城、忙安两个仓库承担了重要的转运任务,赋税粮草、军饷岁贡都要由百姓承担,当遇上冰雪极寒天气,民不胜苦。孙拱明察利弊,率先治理,改革了曾经的转运制度。此外在大德二年和林因为军粮短缺遣派使节前来籴粮时,他以妨碍农时为由拒绝了其要求,「使者不从,公执所见,列疏申禀,朝议是其言从之」,维护了当地的利益。
兴修学校、敦风化俗。 大同作为蒙金锋镝相交之地,郡学早已废坠不兴,人不知学。孙拱以圣旨为据,向河东宣慰司报告,得到了一笔建设基金。之后由他捐出俸禄,会同同僚乡贤,以「宝钞二万五千緡」,「修旧起废,为屋凡七十余楹。圣贤像设,绘事严肃。别建崇文堂储书万余卷,一新学者耳目」。孙拱还禁止火葬,「公守家法,其丧祭,一遵朱□□□,民多化之。治境有孝义,被旌者必率□□□,具礼至门,以表励之。」
秉公执法,维持治安。 当时大同的属邑怀仁县,有个叫刘恩口的,数次犯法,还模印伪钞,被捕后又诬陷平民,索取钱财,罪当判处死刑。实际上他也曾三次被判死刑,却「皆遇赦肴」而出,甚至被称为「刘三赦」。孙拱到任后此人又因盗马入狱,孙拱审问之后将其杖杀于市,「郡人相贺」。丰州乾川店一个叫焦德全的,于一天夜里死于盗窃,当地官吏抓获一人屈打成招,孙拱批阅案卷有所怀疑,「密遣人伺察,寻获真盗,赃状完具,枉系者二十余人,破械而出,咸称神明。」
水利疏浚,发展农业。 孙拱主导了武周山的水利系统建设,「行视武周山,度其水可至城下,发民浚导,环城周流,□建为碾磑,日收课利。郡获经费之□,民资灌溉之利。」还开发黄华岭,改牧为耕,增加了农业产出,「郡西南百二十里,应州黄华岭有养□五千顷,留为牧场久矣。民不得耕艺,公请移牧马他所。度此地屯田定有成效,从之。卒如所言。」
▲ 元成宗御祀神道碑铭
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这一系列拥护蒙古统治,保障官方权威,传播儒学礼仪,抑制豪民势力,发展地方经济的举措,促使了中央朝廷、地方官府和普通民众的和谐相处,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四时更迭 中绝于明
明朝时期,大同镇作为九边之一,是明蒙双方都看重的要冲之地,蒙元在北境草原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实力,元顺帝退出中原后,当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初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能够作战的不下百万人,归附的部落,绵延不下数千里。
不过得益于高祖朱元璋「塞王守边」,修筑烽燧边城,大兴屯田以及远置前哨等积极举措,大同一度不见兵事。明成祖在位期间主动出击,犁扫庭穴,甚至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采取了主动出击的防御策略,此后宣、大二镇成了直面蒙古的最前线。每当秋高马肥之际,宣府、大同就受到北骑侵扰,或攻围城池,或剽剠人畜,或以轻骑袭辎重,或以人少诱官军,边民不得耕种、士马不得休息。在这种以对蒙战争为主题的社会氛围之下,边民对蒙元的感情发生变化,「中原生民雠恨于虏、思一奋剑以歼凶渠」。
▲ 孙公亮墓碑
在这种背景下,使得社会主流对孙氏祖先身为汉人,却为蒙元效力的经历有了鄙弃之意,「孟轲氏以仁称函人,盖美其术不伤人也。孙威以治甲贵,至易名赐谥,爵赠郡公,荣及子孙,亶乎宜矣。但明于择术,暗于择主,不可与雷、刘诸人同日而论,摈于丛纪,意深远矣。」虽然孙威官居高位,但方志编纂者拒绝将其列入「人物」,而是列入了「技艺」一节,以示褒贬。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论是出于民族感情,还是生存策略,孙氏后人选择与祖先划清界线也是情理之中了。在这之后,孙氏一族的宗族文本记录便戛然而止,未见有新的碑铭出现。
纵观浑源孙氏家族的兴衰,不禁心生感慨:不管何时,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景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人自立于时代,也穿行于时代。正如【大元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事浑源孙公先茔碑铭】所言——夫人之与气运而升降者……以一世为终始,固不能如天之所见者之久且远也。
▲ 悬空寺景区有一座元代的摩崖石刻,
上面书写着「云边觉岸」四个大字,
左下方刻有「宣慰使孙公坟在浑源州西二十五里昼锦山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