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翦带兵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很头疼,但为了胜利只能咬牙强忍

2024-04-16历史

王翦是秦国的名将,他带兵打仗有个让秦始皇很头疼的恶习,但为了胜利,秦始皇只能咬牙强忍。这个恶习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秦始皇如此不满,却又不得不容忍?王翦真的只是为了胜利而已吗?他与秦始皇之间又有怎样微妙的权力博弈?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这位功臣与君主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翦的军事才能

王翦,字维张,出生于今陕西省富平县一个普通的秦国家庭。他自幼就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研读兵书,练习武艺,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前236年,秦国与赵国交战,双方在阏与(今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年轻的王翦作为秦军的一员,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屡立战功。他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被提拔为将军,率领部队攻打赵国的城池。

王翦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带领军队一举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使赵国损失惨重。这一仗,奠定了王翦在秦国军中的地位,也让他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此后,王翦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决心要灭掉山东六国,一统天下。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需要一批优秀的将领来完成。王翦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成为了秦始皇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之一。

公元前230年,秦军进攻韩国。王翦率军攻城略地,很快就攻下了韩国的大片土地。接下来的几年里,王翦又先后率军攻打赵国、魏国,每战必胜,使这两个国家的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公元前225年,秦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王翦亲自率军攻城,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破了这座坚固的城池。魏国国君被迫投降,魏国从此亡国。同年,王翦的儿子王贲又率军攻灭了燕国。

至此,在王翦父子的带领下,秦军已经灭掉了韩、赵、魏、燕四国,山东六国只剩下齐国和楚国了。王翦功勋卓著,名震天下,成为了秦国军中的一大名将。

然而,王翦的军事才能虽然让秦始皇赞赏,但同时也让他感到忌惮。在秦始皇看来,王翦的功劳未免太大了些。山东六国,光是王翦父子就灭了四个,再加上王翦灭掉的赵国九座城池,这老小子手里的兵马怕是比自己的还多吧?

秦始皇虽然需要王翦这样的人才,但又担心他掌握太多军权。毕竟,王翦若是心生二心,对自己的皇位可是一大威胁啊。秦始皇对王翦的才能又爱又恨,既想利用他去征服天下,又想找机会削弱他的势力。

而让秦始皇头疼的是,王翦在带兵打仗时,有一个非常令人不满的"恶习"。这个恶习,让秦始皇很是烦恼,却又不得不容忍。究竟是什么恶习,让秦始皇如此纠结呢?且听下回分解。

王翦带兵打仗的"恶习"

王翦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但他在带兵打仗时,有一个让秦始皇非常头疼的"恶习",那就是总是要求大量的兵力。

不管是攻打哪个诸侯国,王翦每次都要向秦始皇索要数以十万计的士兵。他认为,只有兵多势众,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而且,王翦在战场上也确实能够发挥这些兵力的威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秦国的兵力消耗极大。毕竟,当时的战争不比现代,士兵的伤亡率非常高。每打一仗,秦国都要损失大量的人口。而王翦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敌人,赢得胜利。

秦始皇对王翦的这个"恶习"自然是非常不满的。在他看来,打仗不能只求胜利,还要考虑成本。如果每次都动用几十万大军,即便打赢了,秦国也会元气大伤。而且,王翦手中掌握着如此多的兵马,万一他哪天不听话了,反而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相比之下,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白起就让秦始皇感到欣慰多了。白起虽然也是一名军事天才,但他打仗讲究以少胜多,从不大兴兵力。最著名的就是他率领几万人马,就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都,直接导致了楚国的衰落。

秦始皇曾经问过白起,为什么他能够以寡敌众,而王翦却总是需要大量兵力。白起的回答很有见地。他说,这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地形,设置埋伏,以弱胜强。而王翦则更倾向于正面对抗,以多胜少。

秦始皇听了白起的话,不禁对王翦的做法更加不满。在他看来,白起这样打仗,才是一名合格的将领应有的素质。而王翦,虽然屡建奇功,但未免太过依赖兵力了。

不过,秦始皇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收拾王翦的时候。毕竟,他还需要王翦去征讨其他诸侯国。等到天下一统,再想办法削弱王翦的势力也不迟。

于是,秦始皇只能暂时容忍王翦的这个"恶习",继续给他提供大量的兵马。但同时,秦始皇也开始物色其他的将领,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既能打胜仗,又不需要太多兵力的人才,来取代王翦的位置。

就这样,王翦依然我行我素,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而秦始皇虽然对他恨得牙痒痒,却也只能咬牙强忍,等待时机的到来。谁知道,这个时机来得比秦始皇预想的还要早。一场惊心动魄的灭楚之战,让王翦和秦始皇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出来。

灭楚之战的波折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了魏国和燕国,山东六国只剩下了齐国和楚国。秦始皇决定先拿下楚国,因为楚国国土广大,实力雄厚,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但是,要攻打楚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秦始皇心里清楚,这样的军队非王翦莫属。于是,他把王翦召进宫中,询问他的意见。

王翦对秦始皇说,攻打楚国,至少需要60万大军。秦始皇一听这个数字,差点没晕过去。要知道,当时秦国的总人口也不过百万左右,60万士兵,相当于大半个秦国的青壮年啊!

秦始皇心里很清楚,如果真的拨给王翦60万人马,一旦他在楚国称王,自己的皇位怕是就保不住了。于是,秦始皇决定改变策略,不再依赖王翦,而是让年轻的将领李信和蒙恬去攻打楚国。

李信和蒙恬接到命令后,欣然领命。他们只向秦始皇要了20万士兵,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王翦见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以李信和蒙恬的能力,是无法彻底打败楚国的。

果不其然,李信和蒙恬虽然一开始势如破竹,攻下了不少城池,但很快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楚国派出了名将项燕,率领楚军40万,与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更糟糕的是,驻守在楚地的秦将昌平君,突然反水投敌,导致秦军腹背受敌。李信和蒙恬虽然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傻了眼。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楚国的实力,也高估了李信和蒙恬的能力。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恐怕就要前功尽弃了。

无奈之下,秦始皇只能再次求助于王翦。他亲自来到王翦的府邸,恳请他出山相助。王翦见秦始皇都低声下气了,也就不再推辞,但他提出了同样的条件:必须给他60万大军,否则他就不能保证胜利。

秦始皇听了,心里又是一阵烦闷。他知道王翦所言不虚,但又担心王翦掌握太多兵权。然而,眼下楚国势头正盛,再不派兵增援,恐怕连秦国本土都要被攻破。

权衡再三,秦始皇最终还是同意了王翦的要求。他一咬牙,从各地抽调兵马,凑齐了60万大军,交给王翦统领。同时,秦始皇也暗中加强了对王翦的监视,以防他生出异心。

王翦得到兵权后,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一次,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秦军如破竹般攻城掠地,一路势如破竹。项燕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难以阻挡秦军的铁蹄。

经过一番激战,楚国终于被秦军攻破。项燕战死沙场,楚怀王被俘,楚国从此灭亡。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让秦始皇感到多少欣慰。相反,他对王翦的戒备之心,反而更重了。毕竟,这60万大军,都是王翦一手缔造的。谁知道他会不会哪天反过来对付自己呢?

王翦似乎看出了秦始皇的疑虑。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主动请缨,要求率军南征百越。秦始皇见王翦如此殷勤,也就勉强应允了。

就这样,王翦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彻底征服了百越。秦始皇不得不封他为武安君,以示嘉奖。但在秦始皇的心里,对王翦的提防却从未消除。他在等待,等待一个彻底铲除王翦势力的机会。

王翦的胜利与晚年

在王翦的带领下,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击溃了楚国的抵抗。楚国国都寿春城破,楚怀王被俘,楚国宝库的财富尽数落入秦军之手。楚国,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强国,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王翦率军凯旋而归,秦始皇亲自到函谷关迎接。看着王翦身后浩浩荡荡的大军,秦始皇心里既欢喜又忧虑。欢喜的是,楚国被灭,天下离统一又近了一步;忧虑的是,王翦的势力似乎又壮大了不少。

为了笼络人心,秦始皇大开庆功宴,赏赐将士。王翦等有功之臣,都受到了优厚的赏赐。秦始皇还特意封王翦为武安君,以彰显他的军功。

但是,秦始皇对王翦的提防却丝毫没有放松。他生怕王翦拥兵自重,做出什么反叛的举动。于是,秦始皇暗中派人监视王翦,同时又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势力。

王翦对秦始皇的想法似乎心知肚明。他深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功高震主是大忌。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王翦主动请缨,要求率军南征百越。

这一举动,无疑是王翦在向秦始皇表忠心。南征百越,不仅可以为秦国开疆拓土,还能消耗王翦手中的兵力。对秦始皇来说,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果然,秦始皇欣然应允了王翦的请求。王翦率军南下,很快就攻克了百越的大片土地。越人虽然善战,但终究难以抵挡秦军的铁骑。不到一年,百越就被彻底平定了。

王翦又立下了一番汗马功劳,秦始皇不得不再次封赏他。但这一次,秦始皇的赏赐明显吝啬了许多。他只是象征性地封了王翦一个武成侯,并没有给他太多实惠。

王翦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也无可奈何。他深知,自己在秦始皇心中,已经从功臣变成了心腹大患。再这样下去,怕是连性命都难保。

于是,王翦开始有意避嫌,不再过问军国大事。他专心经营自己的封地,大兴土木,广置田产。表面上看,王翦似乎变成了一个只知享乐的世家贵族。

但实际上,这只是王翦的一种伪装。他在暗中结交朝中的重臣,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他也在为自己的儿孙谋划前程,希望能够世代相传。

秦始皇虽然看出了王翦的小心思,但也拿他没有办法。王翦毕竟是一代名将,功在社稷,不好明目张胆地动手。况且,王翦现在也不再掌兵,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就这样,王翦和秦始皇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表面上,他们还是君臣一体,相敬如宾。但私下里,却是勾心斗角,暗流涌动。

这种平衡,一直维持到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后,王翦似乎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他开始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试图扶持自己的儿孙上位。

然而,王翦终究还是低估了秦二世的残暴。秦二世继位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王翦的儿孙,有的被杀,有的被贬,一时间门第衰落。

王翦见大势已去,也就不再挣扎。他归隐田园,专心养老,不问世事。直到秦朝灭亡,天下大乱,王翦才又重出江湖,为刘邦提供谋略。

但那时的王翦,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他虽然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终究难以挽回秦朝的覆亡。王翦最终客死他乡,连一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

结尾

这就是王翦的一生。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政治智者。他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但最终却难逃权力斗争的漩涡。他的一生,既有辉煌,也有苦涩,更多的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