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南阳武侯祠由曹魏黄权建立?不可能,元朝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2024-02-29历史

南阳武侯祠由曹魏黄权建立?不可能,元朝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南阳武侯祠最新的官方介绍显示, 黄权率族人在南阳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这是南阳武侯祠建祠之始 。这样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我们不妨看看黄权的简历。

【三国志】记载: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

意思就是说,黄权是四川阆中人,深得益州牧刘璋的认可,做了刘璋的主簿。张松建议迎刘备入川,得到了刘璋的同意,黄权激烈反对,认为一国不容二君,结果被刘璋外放到广汉当县令。果然,刘备不讲武德,通过偷袭取得了益州首府成都,黄权不愿投降刘备,要刘璋出面打招呼才投降,被刘备任命为偏将军。

【三国志】接着说: 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关羽败亡,蜀汉尽失荆州,刘备起兵伐吴,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战前,黄权提议由自己任先锋,先去试探一下,刘备不听,让他领军在江北提防曹魏。刘备亲率大军沿江南前进,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直退到白帝城才站稳了脚跟。 因为道路被吴军阻隔,黄权回不去了,于是投降了曹丕

曹丕很重视黄权,「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魏明帝景初三年,「 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所谓仪同三司,就是享受和三公一样的待遇。育阳是一个县,大概在今南阳一带。黄权这个侯爵是县侯,是侯爵中的最高等。要知道,当时的侯爵有五个等级,分别是亭侯、都亭侯、乡侯、都乡侯和县侯,关羽只是亭侯,诸葛亮只是乡侯。

从【三国志】记载来看,曹丕对黄权并不那么信任。「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曹丕既然试他,显然内心深处是不太信任的。

黄权很崇拜诸葛亮,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司马懿写信给诸葛亮说:「 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但是, 要说黄权率族人在南阳建祠祭奠诸葛亮,这是不可能的事。

其一,黄权是益州人,应该不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族人,跟诸葛亮没有亲缘关系。 即便有亲缘关系,黄权作为诸葛亮的妻族,怎么可能率族人给诸葛亮建祠,祭奠诸葛亮呢?在礼法森严的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事。

其二,他被封为育阳侯,未必就住在育阳县。 比如,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他也没有去汉寿待着。史载,黄权「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益州刺史当然是遥领,不可能真实上任。

从历史记载来看, 黄权住在河南郡,而非南阳郡 。河南郡在今洛阳、开封一带。永和五年(140年),河南郡辖有雒阳、河南、梁县、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平阴、谷城、缑氏、巩县、成皋、京县、密县、新城、偃师、新郑、平县共计21县。三国曹魏时期,河南郡辖有洛阳、巩、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共22县。「徙占河南」,指的可能就是河南县,在今洛阳市。不管怎么说,肯定不在南阳。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黄权是降将,不敢公开给诸葛亮建祠,祭奠诸葛亮。 这一点,从曹丕试探黄权就可以看出来。黄权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建祠祭奠诸葛亮,就算诸葛亮是他的亲戚,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身份过于敏感。实际上, 蜀汉给诸葛亮建庙的时间也很晚,要到景耀六年春,地点在汉中沔阳,也就是今天的勉县

景耀六年是公元263年,这一年,司马昭三路伐蜀,蜀汉灭亡。而黄权在240年就去世了。试问一下,蜀汉给诸葛亮建庙都是263年的事,二三十年以前的曹魏会允许黄权给诸葛亮建祠吗?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勉县武侯祠就是第一个武侯祠。

其四,黄权是因为刘备战败,归途被陆逊堵死,回不去了才投降曹丕的。 也许他身边除了部属就没有别人,最多有些族人亲信跟随,但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在蜀汉。所谓黄权率族人祭奠诸葛亮,根本无从谈起。黄权在曹魏有一子,很可能是投降曹魏以后生的,毕竟他在曹魏生活了二十多年。这个儿子叫黄邕,后来继承了爵位,但没有子嗣。他留在蜀中的儿子叫黄崇,官至尚书郎。景耀六年,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抗击邓艾,诸葛瞻不用黄崇的计策,结果导致全军覆没。黄崇有没有子嗣,【三国志】没有明说。

其五,如果南阳武侯祠真的发源于魏晋时期,那为什么从魏晋到元朝的这几百年间,没有一件史料提及此事呢? 这么长的历史空白,正常吗?稍微懂点历史学的人都知道,这不正常。

根据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南阳武侯祠不可能起源于曹魏时期

那么,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南阳武侯祠最初得名是在元朝,时间是延祐二年(1315年) 。以前可能武侯祠也许叫诸葛祠或者诸葛庙或者诸葛庵,到元朝才获得官方的承认。诸葛庙兴建的时间不会早于唐代。唐代很多诗人都到过南阳,但没人提起过诸葛庙。甚至有人认为,武侯祠就是元代的产物,目的是赢得汉人的好感,便于统治。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有人可能会说,岳飞在南阳武侯祠抄写【前后出师表】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结论, 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书写【前后出师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南阳武侯祠【前后出师表】上有岳飞题跋:「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辞诗赋及石刻出师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记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如果这是真的,当然可以证明武侯祠在两宋之交就已经出现。但是,至今可以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前后出师表】就是岳飞写的。

理由如下。

第一,绍兴八年岳飞的官职是太尉、检校少保,他当少保是绍兴十年的事。 绍兴五年,岳飞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任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绍兴十年,岳飞大破金兀术,「 帝得奏,大褒其忠,授少保,河南府路、陕西、河东北路招讨使,寻改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所以,既然要署官名,岳飞当时不可能盖少保印,只会盖太尉印。古人对于官职是很严格的,不会僭越。就这一点来看,就算内容是岳飞写的,题跋也是假的。

南阳人自己编写的【光绪南阳县志】明确指出:「 按此刻后,有知府任恺跋称: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于石。则此帖盖恺所购也。原跋,下有少保印章。考宋史本传,绍兴十年飞授少保,此帖称戊午,实绍兴八年,岳飞未授此阶,不应有此印章。殆浅人赝为之欤 。」

第二,古人有结衔的传统,但题跋落款中没有写岳飞的官衔。 比如【大唐三藏圣教序】结尾明明白白写着「中书令臣褚遂良书」。【九成宫醴泉铭】结尾也清晰写着「兼太子率更令渤海县男臣欧阳询奉敕书」。【勤礼碑】也写着「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岳飞既然正儿八经抄写前贤的【出师表】,还专门写了题跋,不可能不结衔。

第三,绍兴八年八月岳飞不可能在南阳。 据史料记载,岳飞在绍兴八年八月去杭州觐见宋高宗。绍兴八年八月二十二日【乞致仕不允仍令前来行在奏事省札】中写道:「 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奏:臣今月初八日,准御前金字牌递到枢密院札子,奉圣旨,令韩世忠、张俊、岳飞如别无警急事宜,各量带亲兵,暂赴行在奏事……臣已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以来,听候指挥。

根据这个奏疏,绍兴八年八月十二日,岳飞启程去杭州觐见皇帝,怎么可能有时间于八月十五前夕出现在南阳武侯祠呢?难道岳飞有分身术?而且,当时宋金议和,双方均无重大战事,岳飞应该在大本营鄂州(今武昌),或者在江州(今九江),而不是在前线南阳。南阳离武昌四百多公里,离九江六百多公里,就是骑快马或者坐船也要好几天时间,难道岳飞真的会飞吗?

由此可见, 所谓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书写【前后出师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我不否认【前后出师表】是岳飞写的,但肯定不是在那个时间写的。因此,将这个已经被证伪的题跋作为南阳武侯祠在宋代就已经存在的证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那么, 黄权建祠的说法来自于哪里呢 ?南阳人张嘉谋于民国三十一年完成了【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他在校注中提出了黄权建祠一说。最早的源头就在这里。试问一下,【明嘉靖南阳府志】尚且只能作为参考资料,其校注又有多大的权威性呢?而且,这是一个没有来源的孤证,又能证明什么呢?

还是南阳武侯祠以前的简介说得对,这就是一个纪念性的建筑。试问一下: 一个元朝才出现的纪念性建筑,能证明一千多年以前的诸葛亮躬耕于此吗?

(2024年2月27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