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赤壁之战前夜:孙权为何选择弱势的刘备,而不是与曹操强强联合

2024-07-22历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点赞或评论」,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编坚持创作的源泉动力。

前言

公元208年,曹操击败劲敌袁绍,统一北方地区,挥师南下,占领襄阳等荆州大部,三分天下独占其二,军强势大,威震寰宇,四夷宾服,唯有江夏刘备与江东孙权坚守自立。

为防止刘备结交东吴,曹操修书孙权,示意东西夹击,瓜分荆州之地。

同时,刘备也示好孙权,以为应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技压群儒,帮助孙权下定决心。

然而事实远非小说中描写那般简单热血,这其中充满了权谋算计,孙权亦是在慎重考量和利益驱使下做出联刘抗曹的决议。

地缘利益冲突是孙权联刘抗曹的本质

自黄巾之乱后,中原各地军阀割据,经过十多年的兼并战争和优胜劣汰,局势从晦暗走向明朗。

在北方,曹操先后破黄巾、擒吕布、败袁术,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实力远强于自己的河北军阀袁绍。

在这之后的七年时间里,曹操诛灭袁谭、袁尚等,肃清袁氏集团残余势力,吞并青幽并冀四州。

此后,曹操继续北上攻破乌桓,兵锋直抵辽东,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重任。

相较于战火纷飞的中原,长江以南的局势要稳定许多,在官渡之战之初,原长沙太守孙坚之子孙策通过战争、招抚等手段完成了统一江东的重任。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承吴侯爵位,整合江东本土豪族与外来士族,政权趋于稳定,民心威服,除了江东孙权,荆州刘表与益州刘璋分别占据长江中游和上游。

而曹操在解决了北方所有威胁后,战略重心开始南移,于公元208年在冀州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

同时在朝廷内部进行一系列集权措施,先是废三公,后恢复丞相制度,由曹操自任。

按照曹操的战略部署,他将目光瞄向荆州,一来荆州牧刘表保守暗弱,年老体衰,二来荆州四通八达,扼守长江中游,日后顺流而下直取江东。

此时的曹操风光无限,气吞寰宇,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结束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再造大一统,届时他将与秦始皇、汉高祖、光武帝等千古一帝齐名。

208年七月,曹操率军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逝,幼子刘琮继位,刘琮年幼无知,权力被蔡瑁等荆州宗族把持,在这些宗族的劝诱下,刘琮向曹操献城投降。

曹操为巩固权势,一方面重用荆州本土士族,另一方面将刘琮改派为青州刺史,彻底消除其政治根基。

那么在曹操所向披靡之时,刘备又在忙些什么呢?

自参与平定黄巾之乱以来,刘备辗转于中原各地,先后投陶谦,附吕布、靠袁绍,颠沛流离二十余年,直到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并长期驻扎于新野作为荆州北藩。

在曹操南征荆州后,刘备自知不敌一路向南逃窜,而刘琮的投降让刘备大为震惊,只能向东逃往江夏依附刘表长子刘琦。

江夏是荆州的东部门户,扼守通往江东的咽喉要道,一旦孙刘联合将对曹操统一南方形成巨大阻碍。

对此曹操极力拉拢孙权,并致信孙权,以会猎江夏为名,共擒刘备,瓜分荆州。

不过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孙权没有动心,因为他从不肯屈居于一个小小的吴侯。

关于孙权的野心,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鲁肃。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十足的老实人形象,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鲁肃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对江东政权稳定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发挥关键作用。

鲁肃出身巨富之家,与周瑜交好,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周瑜掌管东吴军国大事,并将鲁肃引荐给孙权。

而孙权和鲁肃的关系之亲密犹如刘邦与诸葛亮,世人皆知隆中对三分天下,却不知早在八年前鲁肃提出榻上对,提出鼎足江东,择机北上中原图谋霸业的战略规划。

鲁肃归于孙权后,两人合塌对饮,孙权问计鲁肃,企望建成齐桓、晋文功业之良策。

鲁肃明确指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为今之计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而后趁北方多事之秋之际,发兵西进,剿除江夏黄祖,进伐刘表,占有长江以南,然后称帝建号再夺取中原,可建汉高祖不世之功!

在这之后孙权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效率慢了些,从203年至208年,孙权三次进攻江夏郡才得以击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并磨刀霍霍虎视荆州。

但此时曹操兴兵南下,除了荆州地区易于得手外,还考虑到孙权攻取荆州,养成羽翼,所以兴兵南下,抢先下手。

与此同时,东吴也在紧锣密鼓的制定西征计划。208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建议孙权尽快发兵,只要拿下荆州,即可顺水而往达北方。

再加上荆州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届时江东与荆州连成一片,帝王之基可成,并提出联合刘备以为内应,夺取刘琮权力的主张。但最终还是被曹操抢先一步,拿走了荆州。

所以在荆州问题上,曹操与孙权存在根本利益上的矛盾,两人都有志向平定天下,而南下和北伐的关键就是荆州。

如今荆州被曹操获得,孙权西进受阻,所谓会猎江夏瓜分荆州残余地盘不过是幌子,即便没有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早晚必有一战。

而眼下孙权的实力弱于曹操,必然拉上刘备作为盟友,所以不是孙权被动的在曹刘之间做选择题,而是主动找到刘备抗击曹操。

孙刘联盟,各怀鬼胎的战略合作

刘表死后不久,鲁肃就打着为刘表吊丧的名义前往荆州,由于刘琮已降曹,鲁肃直接前往长坂坡会见刘备。

刘表家族与孙权家族本就是世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鲁肃前来吊丧就是个幌子,刘备纵横中原数十年,自然知道孙权联合其抗曹的迫切需求。

在与诸葛亮谋划后定下下一步战略部署,即帮助孙权抗击曹操。

当南北军厮杀时窥测时机,如果南方军胜,则趁机攻打曹操,夺取荆州,如果北方军胜,则趁势取江东。

鲁肃到达长坂坡后极力劝说刘备积极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

而刘备却欲擒故纵,表示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极力劝阻,在一番拉扯后,刘备同意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商定联盟之事。

所以说,不管是曹操邀请孙权瓜分荆州还是孙刘合作,其背后都深藏一手算计,衡量利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只有孙刘结盟才能自保以图霸业,反过来如果跟了曹操,将来只有被吞并的份。

不过刘备答应与孙权结盟只是第一步,孙权还需要内部意见集中统一。

当时的江东统治集团内部降曹之风盛行,以张昭为首的本土士族和文官集团认为江东无法与曹操大军抗衡,主张孙权降曹。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在于本土士族集团与孙权政权脆弱的合作关系。

十年前孙策利用五年时间扫平江东,以武力迫使本土世家大族臣服,其政权内部多以江淮等外来豪族为主,所以本土豪强多有怨言。

孙权当政后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仍无法有效弥合二者关系。

对于本土豪族和文官而言,首先要保障自己和家族利益,一旦战端开启,自己的财富势必毁于一旦,至于谁来管理江东对他们并无区别,所以士人们鼓动孙权投降。

对于他们的劝谏,孙权一言不发,他知道投降后自己的处境将会像荆州士族抛弃刘琮那样,漂泊于异地他乡终身不得回,而那些文武大臣的财富地位丝毫不会受影响。

当然,孙权需要借助一些势力来打压投降派,在这一关键节点上,鲁肃与诸葛亮来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到孙权力主武力抗曹。

同时,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召回在外领兵的周瑜,周瑜坚定的站在孙权一边,在军中领兵多年的程普、黄盖、韩当等将军也请求与曹操开战。

周、黄等军队骨干的支持让孙权放下心来,而诸葛亮的出现更加坚定了孙权意欲和刘备结盟的想法。

诸葛亮认为曹操的北方大军人数虽多,但不善水战,江东可以己之长破敌人之短,到时候荆州、东吴便可以和北方曹操势力抗衡,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在江东内部主战派的支持下,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展开决战。

小结

孙刘联盟的形成,坚定了孙权打赢曹操的信心,最终双方爆发著名的赤壁之战。

战争中,孙刘联军利用便利的地形和得当的指挥击退曹操二十万大军,此后,曹操的势力再也不能越过长江,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