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00年「世界第一渔港」,沦落到禁渔20年无鱼可捕,堪称断子绝孙

2024-01-04历史

500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博特正在游历大西洋,当船只经过一个小岛附近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船只几乎被鱼群包围了,密集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他将此情此景写进了日志中,感叹道: 将石头放进篮子里扔进大海,篮子里马上就会装满鳕鱼!

同在船上的船员更是激动地形容,说他们几乎是 踩在鱼群背上走上了岸边

然而,500年前繁荣的景象,如今已经不再,取代的却是死水一片,给人类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痕迹: 这就是人类因贪婪得到的自然惩罚!

纽芬兰渔场的历史发现和繁华渔业

16世纪的欧洲是天主教的天下,每年有166天都需要禁食家畜肉类,这一习俗将鱼类的蛋白质价值推到了顶峰。卡博特的发现立马吸引了欧洲大批国家前往,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的一众船队,一时间,这个原本荒无人烟的小岛,顿时变得热闹非凡。

在这场「海洋资源」的掠夺战中,英国和爱尔兰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很多人都靠贩卖鳕鱼干发了大财。 甚至有些爱尔兰人和英国人下决心直接驻扎在岛上,每天早出晚归,在浅海滩疯狂打鱼,然后将收获的鳕鱼晒成咸鱼干,卖给来当地收购鱼获的欧洲商人。

数百年的捕鱼生活已经让这些临时居民变成了纽芬兰沿海的初代居民,他们甚至从爱尔兰运来了土壤,在这里种菜,开启了世世代代的捕鱼生活。

几百年来,这里的渔民安居乐业,既形成了完整的渔业发展链条,也有了自己温馨的家庭,鳕鱼成了纽芬兰的第一大产业,供养着欧洲各国,但这美好的一切随着一艘巨轮的到来,彻底打破。

纽芬兰渔场走向衰败的原因

二战过后,发达国家开始疯狂发展经济,其中,欧洲的冷冻储存技术也在不断解锁速冻新技能,这种发展当然是人类的进步,但对于纽芬兰渔场来说,却成了灾难。

一位纽芬兰的老渔民回忆道:1954年,大海上来了一艘巨大的轮船,带着超大的机动拖网和巨大的速冻冷柜,彻底改变了鳕鱼的保存方式,也彻底改变纽芬兰的命运。

鳕鱼被大量捕捞上船,不需要任何处理,直接速冻,运往各大消费市场,世界各地都能享受来自遥远纽芬兰的新鲜鳕鱼, 这比鳕鱼干要省时省力多了,当然也比鳕鱼干挣钱快的多了。利益驱动下,纽芬兰附近海域上的巨轮越来越多。

这对于纽芬兰来说,是命运的重大转折。传统的捕捞方式量小、捕捞速度平缓,渔民们也会有意避开鳕鱼产卵的季节,所以即使是历经几百年,这里的鳕鱼依然在源源不断产出,但资本家的巨轮显然胃口要大得多。

在高新技术的辅助下,这些巨轮一小时的捕捞量就抵得上传统方式几个月的捕捞。

就这样,仅仅十年的光景,纽芬兰的浅海就被捕捞殆尽,这些巨兽又将魔爪伸向了深海区。所以,纽芬兰灾难的背后,更多是人为因素,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是工业化现代化技术的进步,革新了捕捞技术。 我们看到,纽芬兰海域上的巨轮,有着惊人的捕捞技术,是人工无法企及的,一方面是工业化促进了巨型轮船发动机动力等,交通工具有了巨大革新。

另一方面,冷冻技术的升级,集装箱发明也是捕鱼业走向发达的推手。这些工业化产物不仅提升了捕捞的效率,甚至可以说是海洋的杀手,眼看资源越来越少,机动拖网直接伸向海底,所到之处,几乎没有海底生物可逃,甚至是海底植物也破坏殆尽。

加拿大政府急功近利,资源抢夺大战愈演愈烈。 1975年,纽芬兰的鱼类资源已经减少了6成,这个数字吓坏了一众人,但他们想的不是停止和恢复,而是剩下的绝不能便宜其他人,因此他们加大了掠夺力度,从浅海去向深海区进发。

这一举动惹怒了加拿大政府,直接出台200海里经济保护区政策,将他们赶出了核心捕捞区,但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加拿大政府赶走了外国人,却准备了更多的拖网渔轮、更强的破冰船、更高端的声呐技术,全副武装,大搞现代化渔业。

残存的鳕鱼被逼入绝地,逃无可逃。即使科学家们严重警告,这里的海洋生物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他们仍抱着侥幸心理,准备逐年递减捕捞,而非立即停止。

直到1992年,面对已经枯竭的鳕鱼资源,加拿大政府终于松口,下达了禁渔令,经营500年的纽芬兰支柱产业顷刻间破产,将近4万名渔民无处可去,虽然加拿大政府被迫给出了40亿加币补偿,但祖辈谋生的链条没有了,年轻人被迫远走,无数家庭破裂,多个村镇已被遗弃,这一切都是贪婪带来的剧痛。

纽芬兰渔场的掠夺大战,不仅仅造成了鳕鱼及其他软体动物的减少,同时还严重破坏了海底生态,把海底变成了海洋荒漠。

如今,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已经禁渔20多年,但岛上的老人再也没有看见鱼群回归,不仅是肆虐掠夺使得鳕鱼种群残留过少,更多的是现代化科技已经破坏了鳕鱼的生存环境,从而使鱼群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性,从生长到繁殖,它们都不再依赖这片海域了,曾经的渔汛,可能上百年都不会再回归。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个永恒的话题

惨痛的代价给了世人以警醒,大西洋对岸的挪威也险些重蹈覆辙,面对同样的困境,挪威政府与加拿大的软弱不同,坚决选择了国家长远利益。各部门顶住了利益既得者的游行示威抗议,坚定地实施配额的严格管理,建立失业救助金,指导渔民去其他海域捕鱼等等。

3年的痛苦等待之后,大量鳕鱼群回归,甚至超过了25年前的数量,这就是大自然对善意的馈赠。

我国的第一长河长江,也曾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长江渔业也一样,曾经是我国的淡水渔业支柱,1954年,长江的天然捕捞产量可达43万吨,仅仅40年,捕捞产量就下降到了10万吨,这些年尽管进行了大规模增殖放流,依然没有得到恢复,长江四大家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跟50年代比,已经减少了90%以上。

2018年九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保护张江水生生物的文件,提出了几项水生生物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座座水利工程大坝的拦截、工业化带来的水域污染、过渡捕捞及挖沙采石等人类活动,对水下植物的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另外,捕鱼的技术也在跟着不停升级,虽然没有西方资本「吃海」那么可怕,但从渔网到电捕再到超声波捕鱼,对长江淡水鱼类的伤害极大;大量的挖沙采石,不仅给水域带来大面积浑浊,还让水生植物不再生长。

2021年,国务院再次决策,长江干流、7个长江支流、两个通江湖泊实行10年禁渔令,2022年一年的水生生物恢复效果就很明显改善。十年能让很多鱼类恢复自然繁殖。

结语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第一渔场从辉煌到没落也不过是十年的光景,作为供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往复,足以供几代人取之不尽,但利欲熏心会让自然的循环断裂,最终结果就是毁灭性打击。

放缓人类的整体发展脚步,与大自然同频才能谋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