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3年北京饭店扩建,建到14层时被中央紧急叫停,其中有何隐情?

2023-12-24历史

北京饭店从建立至今已经有足足一百二十一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包括孙中山、张学良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曾在此驻足休憩,如今已经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饭店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早在建国后,北京饭店就迎来了新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里经过了多次的扩建和改造,其中1973年时的一次扩建尤其引人瞩目。

当时,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外交成果的达成,国内的外事活动也日趋频繁,而北京饭店原有的规模已经无法满足招待外宾的需要,于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饭店开始了扩建。

由于工人们的热情十分高涨,新建的大楼立刻拔地而起并以几乎每周增高一层的速度迅速向上攀升,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大楼已经修建到了14层的高度。

按照这个进度,再有几个月就可以竣工,然而就在这时,中央却直接派人紧急叫停了这个项目,周总理更是亲自过问了此事。

北京饭店的这次扩建是何人主持设计的呢?它又为何会在即将竣工的时候被突然叫停?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周总理在这件事上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关于北京饭店扩建被叫停一事,还要先从北京饭店的历史开始讲起。

扩建之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在这期间,北京饭店作为接待外宾的总部饭店,接待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荣誉主席萨马兰奇等诸多外国来客。

它以周到热情的服务和品类繁多的菜系受到了外宾们的高度赞扬,国外多家媒体纷纷对北京饭店做出了报道,这让它再次享誉世界,殊不知此时的北京饭店已经有了108年的历史。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腐朽的清王朝自然无法抵挡西方列强的进攻,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北京城就已彻底沦陷,无数文物惨遭抢劫,令人扼腕。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洋酒馆、洋饭店出现在了北京街头,城里的百姓因为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便纷纷涌到这里尝尝鲜,在最初几年,洋人创办的饭店生意十分火爆。

这年冬天,法国商人邦扎和佩拉蒂为了寻求财富来到了北京,他们敏锐地注意到了洋饭店的巨大商机,于是便在北京现苏州胡同处开了一家只有3间门面房的小酒馆,卖一些西洋的酒菜。

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一年后两人就把酒馆搬到了人流量更大的如今东单菜市场的旁边,为了吸引顾客,他们专门给酒馆挂名为「北京饭店」,这就是北京饭店的由来。

1903年,邦扎和佩拉蒂返回了法国,临走之前,他们将北京饭店以高价转让给了意大利人卢苏,这里除了法式饭菜之外又加了一些意大利的美食,生意更加火爆。

仅仅两年的时间,卢苏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他决定继续扩大经营,眼光敏锐的他通过不断打点将北京饭店搬到了王府井南口,并且建起了五层高的红砖楼,这里也就是如今北京饭店的所在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洋人创办的北京饭店当然会在经营上有一些优势,在军阀混战时期,这里有别处饭店难以达到的安稳,一些活跃在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往往到北京时都会选在这里休息。

但在举国上下救亡图存的浪潮下,洋人创办的北京饭店便失去了活力,比如在抗战期间,来这里吃饭的国人就大大减少,当然汉奸除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饭店收归国有,才迎来了新生。

建国初期,北京饭店已经成为了政府重要社交活动的场所和展现国家形象的名片,开国大典的国庆宴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而北京饭店的发展离不开周总理的关怀。

在建国前后的那段时间,周总理就经常到北京饭店招待外宾,召开会议,平时还会到这里跳舞和理发(饭店内有专门的理发室),每每来到这里,周总理都会主动和员工、经理交流,对饭店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总是能给出自己的意见,因而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都对周总理很是敬佩。

建国初期,北京城内还存有大量的国民党特务,形势还不是很稳定,作为招待外宾和政府举办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北京饭店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此,周总理专门抽出时间,给饭店的负责人员作出了指示,要求他们做到:安全、卫生、服务、经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饭店里的许多服务员都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从部队调过去的安全警卫人员。

此外,周总理对饭店里的菜系也很关心,当时饭店内还没有收入我国著名的谭家菜,周总理觉得很有必要将这一道美食引进来,于是就通知有关部门进行了协调,如今想要吃到最正宗的谭家菜,北京饭店就成了极佳的选择。

当时,毛主席采取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所以在建国初期有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迎来了第一波的建交浪潮,北京饭店原有的规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接待外宾的需要。

1954年,北京饭店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扩建,在原址靠西的位置新建了一个7层高的大楼,也就是如今的北京饭店C座,这栋楼在当时可是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

此后十几年,北京饭店一直是政府进行国务活动和接待外宾的重要场合,周总理也一直关心着北京饭店的发展。

1972年,随着尼克松的访华,我国的对外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前来中国访问的外宾不断增多,北京饭店的规模再次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仅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北京饭店就曾几度出现住房率达到100%的情况,甚至有的时候会在一天之内接待两批客人,扩建迫在眉睫。

确定方案

周总理对北京饭店扩建一事非常重视,他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见了北京饭店军管会的负责人宋主任,和他探讨了扩建的具体事宜。

周总理在综合分析当时我国的外交情况后,向宋主任提出要将原来饭店350到370间的客房增加至1000间以上,同时要有能容纳2000人饮食起居、社交活动、文化娱乐、外事谈判的相应场所。

宋主任得到指示后,立即回去根据现有土地进行了规划,几天后,他向国务院上报了扩建42000平方米的方案,按照当时该地段60元一平米的造价来算,总投资高达2520万元。

周总理看到方案后犹豫了一下,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在这之前曾发生过基建工程在建设期间不断向国家追加投资的情况,不得不慎之又慎,但周总理为了大局考虑,还是批准了他的方案。

方案被确定以后,很快中央的拨款就下来了,接下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该选谁主持设计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结果,当时的相关干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张镈。

张镈,于1911年4月12日出生在山东无棣的一个封建旧官僚家庭,父亲张鸣岐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两广总督,为人十分开明,这让张镈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张鸣岐曾经也参加过洋务运动,他一贯主张实业救国,在他的影响下,张镈也对政治不感兴趣,转而学起了建筑设计。

因为家境富足,加上父亲的全力支持,张镈早年师从梁思成学过一段时间,后又到国内各高校学习建筑专业,并获得了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跟随国内的另一位建筑大师杨廷宝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旧社会其它官僚家庭的纨绔子弟相比,张镈学习建筑并非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自到现场进行各种测绘工作,这为他后来成长为一名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对张镈的能力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么说吧,我国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就是由他亲自主持设计的,而人民大会堂的总面积高达171800平方米。

张镈此时正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是国内建筑业的泰斗,此时的他已经年过花甲,他本可以婉拒这项繁重的工作,但他却立即接受了命令,没有丝毫地犹豫,这就是老一辈建设者们的无私和担当。

张镈一向重视实践,他带着徒弟成德兰和几名年轻的建筑师来到了北京饭店进行考察,并且研究了大量的北京饭店之前的建筑设计资料,以确保对这里的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张镈发现北京饭店的中楼和旧东楼都出自法国建筑师之手,具有明显的西方摩登古典派的建筑风格,他觉得新扩建的部分应该加上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于是,便开始了精心的设计。

当时可还没有电脑建模,所有的图纸只能靠张镈用铅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绘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却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套设计方案完成了,可他觉得还不满意,便又重新设计了一套。

对艺术品质的极度追求促使张镈对自己做了严格的要求,一连十几套设计方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但他的身体也因为过度劳累患了病。

此时的张镈完全可以把设计好的方案交上去,自己休养一段时间,让年轻的建筑师们按照他的方案进行建造,但他却没有放松,反而带病再次设计了几套方案,最终一共设计了20套,他才觉得满意了。

当周总理看到宋主任交上来的张镈设计的所有方案时,心里也很激动,经过反复研究,他当即拍板采用第20套的设计方案,并让有关部门尽快确定相关细节、做出模型。

模型做好后,周总理叫他们将其放在了北京饭店的一个会议室内,供前来参观的相关领导和其他建筑师提供意见。

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来到了北京饭店参观设计模型,因为他当时是负责拨款的中央领导,为了确保每一笔钱都落实到位,他有必要对北京饭店扩建的总体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当李先念得知新扩建的东楼仅50米高而且只有14层左右时,连连摇头,因为他举得如此利用市中心的土地是极大的浪费。

李先念充满关切地对陪同的干部说道:「北京的土地很紧张,尤其是在市中心,占一块就等于少一块菜地,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我看北京饭店还可以建的再高一点,这样可以多放一些客房。」

此时由于项目还没有开工,张镈正在医院治病,参与设计的几名年轻建筑师觉得李先念说得很有道理,便对方案进行了适当地修改,几天以后,一个130米高的方案迅速被制作了出来。

李先念看到这个方案后觉得有些太超前了,便进行了一下折中,决定以100米左右为宜,最终经过计算,楼高被定在了100.25米,当张镈得知方案已经被拍板之后,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缘何被叫停

1973年春,在北京建工局长伍子玉的亲自指挥下,北京饭店新东楼的扩建工作正式启动了,工人们先把原有的旧东楼进行了拆除,然后按照最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了建设。

当时国人对建设祖国的热情都很高涨,一听国家要扩建北京饭店,工人同志们纷纷报名加入,在国家的统筹协调之下,新东楼的修建速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仅仅到这年国庆节的时候,新东楼就已修建到了14层,平均几乎每周增加一层的高度,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但没过多久,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就急匆匆地来到了建筑工地,紧急叫停了这个项目。

原来,一天夜里,周总理在中南海里走动时看到了北京饭店14层正在施工的灯火,他又到中南海的所有重要场合走了一遍,发现还是能看到,他心想:「如果有敌人潜伏在那里,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就会被观察的一览无余。」

周总理的心里充满了忧虑,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让杨德中前去暂时叫停了这个项目。

其实早在楼层修到12、13层的时候,负主持设计的张镈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当时一位工程人员在和他闲聊时提到了从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周的美景。

说者无心,但张镈的身体却不由得抖了一下,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中央的重要办公机构所在地中南海距离北平饭店没有多远,这也就意味着在北京饭店可以完全看到中南海的景象,这是相当危险的。

此外,张镈听说负责中南海警卫的汪东兴一直都对中南海周围的高层建筑十分关注,此前水利部只是在附近新建了一个5层18米高的办公楼,就被汪东兴派保卫人员前去要求在楼里的办公人员不得到楼顶活动,防止有敌人借机进行非法活动。

于是,张镈立即向北京饭店的负责人建议:「新东楼西侧(靠近中南海的一侧)公共设施及客房门窗玻璃,用压花的或磨砂的,从而挡住西望的视线;高层不要安排外国人住,以免窥视中南海。」

北京饭店新东楼的扩建被叫停以后,在杨德中的主持下,包括张镈在内的相关人员聚在一起紧急召开了一个会议,大家在会上激烈地讨论该如何解决因楼高而导致中南海受到威胁的问题。

有人建议扩建就此停止,就建到14层的位置,直接封顶,并按照张镈之前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补救,但杨德中却认为这么做依然不够安全。

因为在开会之前,杨德中就拿着望远镜跑到了楼上朝中南海方向观察,即使在第10层的时候,他也能透过望远镜清晰地看到中南海全景的上部,而再往高一层由于没有树木的遮挡,整个中南海都可以一览无遗。

为此,杨德中建议要千方百计地压低楼高,甚至可以考虑拆除能看到中南海内部景象的楼层,但他的建议遭到了大部分干部的反对,且不说工厂已经提前加工出了众多的建筑零件,单单把已经建好的部分进行拆除也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10月29日下午,眼看大家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周总理专门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负责扩建的干部,可经过讨论还是没有明确的结果,晚上,周总理又派人把张镈等主持设计的建筑师叫到了人民大会堂西大厅。

张镈到西大厅的时候已经到了午夜12点,在去的路上他一想到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要为此事操心,心里就充满了愧疚。

可当张镈刚刚进门的时候,却发现周总理笑着朝自己走了过来,只见周总理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道:「张镈同志,从建好大会堂以后,我们差不多有14年没见面了吧?」张镈没想到周总理第一句竟然是对自己的问候,心里非常感动。

接下来的谈话,周总理没有先和张镈谈北京饭店新东楼的问题,而是和他聊起了家常,并且回顾了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期间,周总理语言一直都很温和,张镈的心里很是温暖。

寒暄了近半个小时以后,周总理才和张镈说起了新东楼的建设问题,他指着手上拿着的新东楼模型的第10层说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南海的面貌了,当时我从中南海看到这座楼时,心里很是不安,我考虑了一个星期,觉得不能再等了,10层以上的楼层应做别的用处,不对外,向西的门窗要封起来,你觉得如何?」

张镈没想到周总理竟然为了此事如此地费心劳力,心里更加愧疚,他肯定了周总理的提议,同时也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周总理。

张镈说道:「总理,您辛苦了,我和负责建设的同志商量了很多方法,但觉得都有弊端,回到家后我又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研究,觉得可以在北京饭店新东楼和中南海之间的西华门建造一个屏风楼,这样既可以挡住视线,而且还能保留已经扩建的部分。」

周总理对这个方案很是满意,但为了确保不出现什么差错,他又听张镈汇报了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步骤,会谈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45分再结束,第二天一早,新东楼又开始了扩建。

最终,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北京饭店新东楼和西华门屏风楼都被顺利建成,中南海受到威胁一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1974年新东楼正式投入运行,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仅以此文向周总理、张镈以及其他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