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72年主席命175名将军出山,总理保驾护航,各军区仍不配合,为何

2024-02-02历史

起用老干部们的预兆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病逝世,享年71岁,两天后,周总理将中央军委送来的悼词稿转交给毛主席审阅,仔细阅读后,毛主席表示, 「功与过的评价,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于是,悼词中有关陈毅元帅功过的评价便被删掉了。1月10日下午,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

当天,毛主席在吃过午饭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午休,反而拿起了报纸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但从他的神情仍能看出有些焦躁,由于身边没放钟表,他并不知道时间,一段时间后,毛主席突然抬起头,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 「现在几点了?」

工作人员看了一下手表,回答道: 「一点半了」 。得知时间后,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突然拍了一下沙发扶手,说道: 「马上备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毛主席突如其来的决定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到达追悼会现场后,毛主席用足够让所有人都听到的声音,对陈毅的妻子张茜说道: 「陈毅是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好同志。他虽跟我有过几次争论,但那个不要紧嘛,在我们几十年的相处里,一直有很好的合作,他是能团结人的。」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恶化了,但他仍然强撑精神正式和完整地参加了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此后,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也再没能得到恢复, 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一场悼念活动。

周总理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提到毛主席出席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时,感慨万分,说道: 「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使我们这些老干部和忠于主席的人,都很感动。」

毛主席这一包含着「歉意」的举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向全国发出「暗示」 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是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先兆。 对于这些老干部们而言,这是无疑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信号」。

有了这一「暗示」,关于老干部们的复员和工作安排便开始逐渐提上了日程。1972年12月, 毛主席因干部问题下了决心,周总理抓住机会,正式向毛主席提出了落实干部政策的建议。对此,毛主席深表同意,明确表示支持这一工作,并交由周总理去落实。

不久后,周总理便开始主持相关工作,为175名老干部们重新出山保驾护航。

原本这是件好事,但没想到,在真正落实到具体措施时,却异常艰难,遭遇了无比尴尬的场面,刚开始时,各大军区对于这项工作都显得不甚热情,甚至表示 「我们军区不缺人,不能接收他们。」 仿佛这些老干部们不是去帮忙工作的,而是去添麻烦的,他们的复员工作像个足球一样,被各大军区踢来踢去的。甚至就连周总理亲自出面,都免不了会碰壁,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

为什么老干部们的复出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呢?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连周总理都会碰壁呢?对于这一棘手的难题,周总理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周总理主持老干部复员工作,点兵点将

实际上,早在毛主席交代周总理主持这次的复员工作前,周总理从6月份开始就已经着手准备了,经过调查研究,总政已经根据周总理要求,准备好了将要复出工作的175名将领的名单。因此,当毛主席正式下令开始这项工作时,周总理便快速进行了部署。这件事情关系国家发展和稳定,必须要办得漂亮还要办得稳妥。

不久后,在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总理在会上传达了毛主席的思想和决定,正式宣布 落实干部政策,并对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分配。

会议决定,省委以上干部的复员由中组部负责,国务院交由总理办公室负责,总政治部负责军队。要想将干部政策落到实处,看似艰难,但其实只要遵循好 「从上到下,由易到难」 的工作原则即可。

只要分工明确、等级分明,接洽起来就会少了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不过,相关报告最后都需要送到政治局作最后的讨论,最终才能决定是否复员。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周总理点兵点将,选中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田维新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复员干部们的工作主要有两步, 先要找到这些干部们现在在哪里,与他们取得联系,然后就是考虑落实政策,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首先是找人,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不太好办,当时,这175名干部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有些人好几年都不曾联系过,下落不明。不过,当时这些干部的亲属和子女都曾给中央写过信,有些是给毛主席的,还有是给周总理的,如今要找他们的下落,曾经的这些信件便成了最重要的线索。

与此同时,党的工作也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人民群众也提供了不少有用线索。

一次,贵州曾传来消息,说当地有一位不知名的老太太,总政得知后,立马派人去了,结果发现,这个不知名的老太太竟然是贺龙元帅的太太薛明同志。

为了能够加快工作进度,总政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军队干部的问题上,被告知 一切事情可直接向周总理请示。

自从老干部复员的工作开展以来, 周总理时刻关心着任务的进度,不分昼夜向总政治部打去电话,询问情况。 尤其在刚开始找人的时候,周总理最常问的问题就是: 「某某在哪里?」「之前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离开工作岗位的?」「现在到底在什么地方?」

由于挨个询问工作量太大,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兵种、一个军区为单位地查找。但尽管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全面支持,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各个环节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些干部短时间里难以有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周总理就尽最大努力给予照顾。

负责军队干部复员工作的田维新自从接到周总理安排给他的任务后,便根据「从上到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工作陷入了僵局,在这一关键时刻,周总理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面。

韩先楚将军率先作出表率,为中央减轻压力

1973年初,正在北京开会的田维新被周总理叫到了办公室,总理虽然只说有事相商,没有交代是什么事情,但他心中也猜到了七八分。

田维新赶到后,周总理稍作寒暄便直接切入了正题,他说道: 「落实干部政策确实是个难题,你一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我想了想,你再选个帮手,让他也过来,一起商量看这件事情怎么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周总理不仅没有怪他没能完成好任务,反而提出了要帮他解决问题,这让田维新多日来的心理负担瞬间减轻了不少,思考片刻后,他便能说出了时任总政干部部长魏伯亭的名字。

没一会儿,收到通知的魏伯亭也赶来了,等人到齐后,周总理对他们说道: 「这次主要是想跟你们谈一谈关于陈再道同志和钟汉华同志的工作安排,他们一个是上将,曾是武汉军区的司令员,一个是中将,担任过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在1967年时先后离开工作岗位,到今天已经赋闲在家6年了,是时候召回他们,让他们继续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了。」

得到周总理的指示后,田维新和魏伯亭便开始着手恢复两位老干部的工作了,在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完成资格审查后,一个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应该给这两位老将军安排个什么职位呢? 如果再调回原单位恢复旧职,那么,现在的司令员该怎么办,于情于理都不是上策。百般思考后,田维新决定为他另找一个和原工作等级相当的职位,不过,突然空降也不太合适,最终,田维新打算先安排他担任一个大军区的副司令。

由于干部复出的相关报告需要提交政治局作最后的讨论决定,因此,没过多久,田维新便将写好的关于恢复陈再道将军工作的报告送去了政治局,并获得了通过。原本以为事情会很顺利,但没想到,这个安排却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田维新选中了一个大军区后,便立马给军区司令打去了电话,向对方说明来意, 「我们考虑让陈再道将军到你们军区担任副司令一职。」

电话另一端的司令员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仅没有爽快答应,反而多了几分为难的样子,随后,便听到他犹豫地说: 「他可是我的老上级啊,你开什么玩笑呢。」

「老上级」三个字,一瞬间就让田维新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让一位资历比自己还老、曾是自己上级的同志复出工作,却给自己当了副手,这日后在工作中很难相处,很多事情怎么敢命令过去的老上级办事呢,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拒绝掉。

这下,田维新算是没辙了,他只好厚着脸皮继续跟他说: 「您再考虑考虑吧,支持支持干部的复员工作。」

军区司令也很无奈,但为了避免日后尴尬,便狠了狠心,说: 「这事儿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让他来。」

田维新没能为陈再道安排好工作,心里很不好受,更让他难过的是,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出生入死的一众老将,今天却没有人敢接收,不禁让人心寒。

这次的失败没能让田维新死心,他开始重新挑选合适的军区,并将目光放在了地图上的福州军区。

原本以为这次的工作也会很难做,但令人惊喜的是,给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打过去电话后,还没等到他开口说话,便听到韩先楚高兴地说道: 「欢迎陈再道来福州。」

当年,陈再道离开工作岗位,韩先楚曾安排人尽可能关照他的生活,如今,昔日老友重返岗位,哪能不欢迎呢。就这样,陈再道的工作安排便定了下来,经上级批准后,正式担任起了福州军区的副司令员。

而有了韩先楚的表率后,其他干部的复员工作也变得顺利了起来,钟汉华同志的工作也得到了妥善安排。

四上将齐聚福州军区,全力配合工作,任劳任怨

周总理亲自推荐的两名干部都有了新工作后,田维新也在处理这一任务上找回了自信。不过,这种自信还没能持续多久,就又遇到了麻烦。

在解决了陈再道复员工作的麻烦后,田维新立即投入到了落实王建安将军职位的工作中,原本以为有了经验,处理起来会得心应手些,但没想到,还是让他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王建安将军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不少贡献,他的革命资历颇深,放眼当时全国的各大军区,有半数司令都曾在他部下任职。

于是,田维新只好找周总理寻求处理意见,没想到,周总理倒是十分冷静地说: 「去找韩先楚。」

其实,陈再道已经到了福州军区了,如果再找韩先楚确实有点不合适了,但看了一圈,也就只有福州军区最合适了。于是,田维新只好又给韩先楚打去了电话, 「老韩,你再帮帮忙,全国的军区都被我找遍了,只有你这里是最合适的。」

韩先楚一听,虽不好直接拒绝,但他也不想再来一个了,于是,他委婉地说道: 「王建安是我的老政委了,往我这里安排不合适,况且我这里已经有了一位老同志了,一个军区总不能再来一个副司令吧,还都是我的老上级,这以后的工作怎么做,手底下的士兵听谁的,再说,别的军区也是可以安排的嘛。」

田维新听懂了韩先楚拒绝的意思,但实在是没有地方安排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搬出了周总理,说道: 「让王建安同志到福州军区,也是周总理的意思,你看就同意了吧。」

谁知这次韩先楚的态度竟然出奇的坚决,即便是用周总理的名号,都没能让他松口,田维新只好向周总理报告称: 「韩先楚还是不同意。」

周总理像是早已预料到了一般,知道田维新碰了软钉子,哈哈大笑,说道 「没事儿,等开会的时候,我找他详谈,你继续忙去吧。」

有了周总理支持,田维新便暂时放下了王建安同志的复员工作,投入到了下一位干部复员工作中去了。

几天后,韩先楚到北京开会,周总理专门把他叫来谈话,整个谈话过程,周总理没有痛心疾首、长篇大论,更没有逼迫,他只是三言两语稍加点拨,便解开了韩先楚心里的负担,最后,韩先楚对于让王建安到福州军区任职一事也表示了同意。

没过多久,李志民将军也被安排进了福州军区当了政委,一时间,便有了 「四上将齐聚福州军区」 的场面。

几位老将都曾身居要职,如今,进了军区当起了副手,换成旁人,心中不免有落差。韩先楚之前拒绝王建安便是害怕老将心中不平衡,反倒会让他束手束脚,给工作徒添麻烦,所以,接收了陈再道后,他便不愿再要人了。

不过,他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这几位老干部们虽然多年远离工作岗位,但他们心中依然充满热情,对他们来说,职位高低并不重要,回归工作为人民办实事才是正事 。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党的优良传统,全身心配合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即便是在比自己资历还浅的旧部下工作,心中也不曾有过丝毫怨言。

无论有多么复杂、艰辛的工作, 陈再道总是冲锋在前,争着抢着干,并积极配合司令员韩先楚的工作,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开阔胸襟。

福州军区虽然聚集了四位上将,但他们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为福州军区增色不少, 能同时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将军,是党和国家的幸事,是福州人民的幸运。

总结

要想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落实到每一位干部身上又是一个相当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但即便知道前方布满荆棘,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始终坚定方向要走下去,韩先楚等人积极支持,并对老干部们关怀保护,人民群众发挥力量提供线索和帮助,正是全国自下而上的努力,才能让这些老干部们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此后一年间, 复员工作在周总理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既有过人的胆识谋略,同时又事无巨细,真诚对待每一位干部,解开了许多老将的心结,有了周总理的保驾护航,复员工作虽几经波折,但也得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