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2年10月第一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代

2024-02-28历史

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性,不仅催生了众多杰出的地理著作,更引领了历史地图制作的兴起与繁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已有【禹贡】、【山海经】等卓越作品问世,这些著作展示了古人对地理的深刻洞察。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不仅详细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地理状况,更是一部以前代地名为注解的历史地理巨著,为我们揭示了地理与历史的紧密联系。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大量篇幅用于记录古迹与往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

自唐宋以来,传世的著名舆地书籍无不延续着班固和郦道元的传统,从当代追溯至远古,深入挖掘地理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舆地之书,其内容与历史地理紧密相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与历史资料。

在中国古代制图史上,裴秀所创的「制图六体」成为权威之作,其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耽用古墨今朱法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地图。虽然这两幅地图已经失传,但现今西安碑林所藏的伪齐时上石的【华夷图】和【禹迹图】尚可视为贾氏图的缩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其风貌的机会。

北宋元符年间,税安礼所绘制的【历代地理指掌图】更是将历史地图的绘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幅地图从帝喾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北宋,详细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地理变迁,共有图四十四幅,至今仍有翻刻本传世。自税氏以后直至清末,传世的木刻本历史地图集不下十余种,这些地图不仅记录了地理的变迁,更展现了历史的脉络。

到了清代,杨守敬在舆地之学方面集大成,他在门人的协助下,于本世纪初编绘刊行了【历代舆地图】。这部地图集线装本三十四册,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几乎将【左传】、【战国策】和各史【地理志】中的地名都标注在图上。这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详细程度前所未有。相较之下,民国年代所出版的几种新式装帧的历史地图,虽然采用了新法绘制,但在内容上却较杨图远为简略。

主编 谭其骧 所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变迁的重要著作。自1982年10月首次亮相以来,这部地图集便以其精湛的绘制技艺和详实的历史资料,引领读者穿越时光隧道,探寻古代中国的地理脉络。

精准标注了各个时期的地理名称和行政区划,更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符号运用,生动展现了地理特征、河流湖泊、山脉高原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

以下图片悉数摘自1982年10月第一版经典之作——【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全图一幅,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从中国猿人起到夏代以前所有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下限稍晚。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一幅,主要画出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包括为数不多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图幅即以此为范围。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一幅,主要画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若干铜石并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多数密集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至太湖流域,北至内蒙古高原,图幅即以此为范围。

为图幅比例尺所限制,不可能将遗址一一画出,一般以今县为单位表示。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另行标出。

遗址所属时期和文化,分别用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

原始社会遗址图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旧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

夏时期(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前十七世纪)全图一幅,附安邑、帝丘附近详图,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等有关夏代史料编绘。考古遗址因何种文化属于夏代,学术界尚无定论,暂以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为限。

商时期(约从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约从前十一世纪到前 770年)全图各一幅,根据甲骨卜辞、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等有关商周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和淮汉流域见于记载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较多,全图限于比例尺,不能全部容纳,特另制商、西周中心区域图各一幅,缩小范围,扩大比例尺,使在此范围内所有地名和遗址,都能在图上画出。

夏商都城曾多次迁徙,各种记载不同。图中夏都以【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所载为主,用数字标明先后次序;见于其他记载者采用同样符号注记

夏商水道海岸线难以推断,图上一概不画;仅在适当位置注出见于记载的水名。西周始根据后世情况追溯,对海岸线水道酌予表示。凡山、水、泽原记载往往只见名称,不缀山、水、泽等字样,图中注记一律加注「山」、「水」、「泽」等字。

夏时期全图:安邑、帝丘附近…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宗周、成周附近

春秋时期全图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前477年)时期图幅,根据金文、【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战国策】、【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春秋时期全图各一幅,画出全国范围内见于记载的重要诸侯国、部族、都邑、山川泽薮、关塞、长城等和位于边区的一些考古遗址。

春秋有分幅图若干幅,按当时主要诸侯国疆域分幅,用较大比例尺将见于记载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尽可能全部画出。春秋分为晋秦(附成周、新田附近扩大图)、郑宋卫、齐鲁、楚吴越、北燕五幅。

因资料缺乏,全图、分幅图都不画疆界,仅在适当方位标出国名、地区名、郡名等。战国时期另制【诸侯称雄形势图】一幅,画出公元前350年时各国

晋秦

郑 宋卫

齐鲁

北燕

楚 越 吴

战国时期全图

战国(前476年至前221年)时期图幅,根据金文、【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战国策】、【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战国时期全图各一幅,画出全国范围内见于记载的重要诸侯国、部族、都邑、山川泽薮、关塞、长城等和位于边区的一些考古遗址。

战国各有分幅图若干幅,按当时主要诸侯国疆域分幅,用较大比例尺将见于记载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尽可能全部画出。战国分为韩魏、赵中山、齐鲁宋、燕、秦蜀、楚越六幅。

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韩 魏

赵 中山

齐 鲁 宋

秦 蜀

楚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