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有故事,首先要让自己加上一些标签,然后创作者就会根据这些标签将故事最大化的表述,正常人的故事是这样的,而贵族的故事似乎更具备吸引力,因此,一个贵族想要有故事,同样遵从的路数不能少,而这个时候,创作者会根据标签分配故事,有时候,没有故事,也可以通过想象加点故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故事。
【路德维希】是一部讲述十九世纪德国年轻的具有文艺范的皇帝路德维希二世的故事,年仅十九岁的他就登基成为了巴伐利亚的国王,然而这个年纪轻轻的孩子并不能胜任这样一个位置,生活被约束,爱情被禁锢,最终,他只能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来一种难以被理解的情绪,后来,大臣们废黜了这个皇帝,路德维希二世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简单的故事要想讲好就必须具备一些客观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来说都是放大镜。只不过这一次,放大镜对准的是一个贵族,路德维希二世。
路德维希二世并没有脱离自己的标签独立存在,他的标签是什么呢?「童话国王,天鹅国王,疯王路德维希」这几个标签随便哪一个都可以被当作一整篇故事来讲,更何况这些标签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时候,我们所想要看到的就是这些标签对应的故事,于是,创作者有的说了。
对于皇室的戏说,古今中外都是有成熟的故事框架的,而身处风暴中心的路德维希二世恰恰迎合了这些框架,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十九岁就登临大统的人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得心理感受。想想看,十九岁正值青春期,这个年岁,更多的是具备敏感的性格以及冲动的人格,这个情况下突然将一个国家的重任担在肩上,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对于自己的性格具备毁灭性的因素的,更何况这是一个敏感的,多愁善感且内向的人。
童话国王意味着幻想比一般人多,当然,这些情绪是正常人的正常生活组成部分,但对于一个国王来说,幻想与现实之间如何取舍,这是一个不争的话题。因为他没有做好一定的取舍,所以这种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性格,童话国王这并不是褒义词。至少对于国王来说不是。
天鹅国王对应的是路德维希二世的外貌,因为形象俊美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国王,然而喜欢归喜欢,作为一个国王来说,俊美的形象是加分项,然而俊美的形象下面需要具备的是坚强的性格以及硬朗的人格,毕竟,只靠着美貌是无法打败虎视眈眈的敌人的。但对于路德维希二世来说,这样的标签同样成为了自己的故事的一部分。
最后,两个标签的加持下,路德维希二世只剩下了疯子国王这一条路了,喜欢的人远走他乡,自己想要追求的一些事情也只能郁郁而终,看似成为了国王拥有了无上的权力,实际上却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无法经历,这对于一个身处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打击自然是巨大的,无法应对这种打击,最后只能是浑浑噩噩,路德维希二世也就只能变成了疯王。
当然,历史上文艺青年成为了君临大统的例子不在少数,但他们的结果都不是很好,因为文艺青年的行为并不具备一国君主所具备的基准属性,因此,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方式,最后收获的都是一地鸡毛。我国宋朝的宋徽宗赵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除了当不好皇帝之外,干什么都可以,艺术上的造诣很深,甚至独创了一种书写体系,然而在做皇帝这件事情上,赵佶却成为了被人耻笑的对象。
同样的道理在路德维希二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路德维希二世痴迷音乐文化,且对于戏剧非常支持,他在位期间也喜欢大兴土木,不过是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让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及戏剧有更大的表演舞台,而这一行为也大大透支了发巴利亚的国库,进而为自己被罢黜埋下了伏笔,想来,这就是悲剧。
任何一种戏说的方式去揣摩一种无法亲临的故事,都会让观众们产生一种猎奇心理,而这种猎奇心也是创作者创作的源泉,利用好这种心理,就可以在创作上保持一种不败的境地,而这种心理的来源也很简单,有人总在源源不断地为创作者贡献创作的素材,就比如说这个巴伐利亚的国王。能在创作者这边获得认可的自然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君主,这对于路德维希二世来说,他的标签的火热只不过是自己人生的暗淡的写照罢了,这确实挺悲催的。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