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打黄百韬为何伤亡那么大?战前指挥不周密,粟裕的必杀技没用上

2024-04-27历史

淮海战役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第一阶段作战围歼黄百韬兵团,面对这个几乎全是杂牌构成的兵团,华野居然付出4.9万人重大伤亡代价,换来了歼灭14万国民党军的战果。

敌我伤亡比约为2.86:1。

整个过程,华野打了约两个星期。

一、华野歼敌比东野困难

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辽沈战役中也有野战状态下歼灭敌一个兵团的,即辽西歼灭战全歼廖耀湘九兵团。

这个兵团与黄百韬兵力差不多,都是十多万人。

但该兵团账面实力远远强于黄兵团,其中有五大主力的两支:新一军、新六军,还有在四平血战中曾经重创过东北民主联军的七十一军。

新一军、新六军都是全美械,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与廖耀湘兵团相比,黄百韬手下的部队都是什么状态呢?

二十五军、四十四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一百军。二十五军和一百军勉强算是中央军序列部队,但二十五军军长黄百韬一直是杂牌将领。

更有一点,黄百韬与除了二十五军之外的四个军之前从来没有什么关系,无论协同作战还是主官之间的渊源。这几个军都是淮海战役前仓促调拔过来的。反观廖耀湘,手下的新一军、新六军包括新三军,军官大多数都有远征军的血脉,关系甚好,指挥甚易。

越对比就越容易看出问题。

华野打黄百韬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杂牌能兵团,居然花了东野两倍的时间,并且伤亡如此之大。

坊间酷爱对比几大野战军首长的军事水平,这个典型对比提供了极大佐料,有人据此认为,粟大将的指挥水平似乎不如林罗刘高明(我之所以写成林罗刘而不只写第一个字,希望大家理解苦衷,为了保证这篇文章能够不受限制地展现到更多人眼前)。

这个观点,确实不太好几句话就能驳倒。

笔者既然说驳倒这个词,意思很明确,比较粟林指挥水平高低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水平是极难量化、极受具体战场条件影响、极难清晰对比的。

真正有意思的是,为什么粟打的这么难,而打廖那么容易。通过对比分析,能发现很多制胜的深层次因素,这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军事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请大家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科学有理的心态来观察和评判。

二、部队情况之对比

廖耀湘的实力看起来很强悍,主力很集中,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顾一下辽沈战役开战之前,新一军、新六军是什么状态?

新一军作为驻印军的精锐,一直被分散稀释,新六军就是从新一军中分出来扩编的。到东北后,新一军被林罗刘连续消灭了六个团的建制。六个团是什么规模?大约两个师。而新一军一共就只有三个师。最主要的问题,新一军的明星军长孙立人不容于东北诸帅,被排挤的丢掉军长位置,这对新一军战斗力是极大的打击。

此外,新一军的起家老本新38师,在东北形势并不太好的情况下,被拆出去组建了新七军。这支精锐还能有多精可想而知。

新六军战斗力相对来说比新一军整齐一些,因军长未换之故。但新六军被完整歼灭掉暂编第62师整个师的建制,损伤情况不比新一军好多少。

七十一军之前做下过大事业,自我号称重创林罗刘,但其损失亦相当大,下辖87、88、91师共三个师,88师被全歼过一次,其他两个师也都被歼灭过团级单位。

其他几个,新三、四十九、五十二情况大致相类。五十二军还不在廖直接指挥下,在营口待命,天幸他没有跟着西进兵团走,先到营口,后来侥幸逃出大陆,一直活到现在。

从中看出什么问题呢?

林罗刘的作战风格和粟裕不太一样,林罗刘因为有稳定的黑龙江根据地,也就是各种史料中所说之北满,好整以暇地不断对国民党军发动攻势,并能迅速抓住国军分散部署的机会,对其团级单位甚至师级单位各个歼灭。

到辽沈决战前,国军很多军级主力单位,其实已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建、补充、扩建,战斗力与1945年底刚刚进入东北时已不可同日而语,突出体现就是新一军、新六军这两支五大主力,以及七十一军、五十二军这种准一流的硬手。

辽西歼灭战虽战于最后,而其发端则始于1947年的大反攻,所以最后阶段打的轻松可以理解。

华东战场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山东解放区居限于沂蒙山区很小的一块,胶东亦有一隅,总体上与国统区犬牙交错,不太稳定,解放区首府临沂被敌占领过,核心区沂蒙山区亦被攻入过,莱芜、泰安等城池都是得而复弃,没有东北那么好的条件,所以不会像东北那样打出顺利的反攻。

华野诸战皆是在险恶的、敌军环伺的情况下打出来的,以歼灭敌军阵中的核心骨干部队,而对其他部队多以阻止为主,没有频繁整建制打掉其团级或师级作战单位。黄百韬二十五军就是典型,故其核心实力保持的不错。

注意,这不是说二十五军没有损失过实力,孟良崮阻击,胶东作战,豫东战役,黄百韬部队也损失过,但没有成团成师地丧失过部队,老底子一直在。这对于保持战斗力的连续性非常重要。

东野打的是断肢残腿的老狮子,华野打的是神完气足的恶狼,这就是区别。

三、部队主官之对比

七兵团黄百韬是广东梅县(今属广东梅州市)人,没上过黄埔军校。他一生混迹于皖、奉、冯几家军阀,素以能干闻名。投入蒋介石系统后,因为能干受到大佬顾祝同的青睐。顾氏在蒋系诸大佬中号称清流,不培植私人势力,只与几个将领有些私交,希望藉此减少蒋介石猜忌。黄百韬因为工作关系受其帮助,抗战中当上二十五军军长,得以一直主政二十五军,此后一直到淮海战役兵败,二十五军与黄百韬始终牢牢绑在一起。

主官长期稳定的部队战斗力不一定特别强,但至少不会特别差。主官经常变动的部队,战斗力不一定特别差,但一定不会特别强。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七十四军,该军历任军(师)长为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劳冠英。其中邱维达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败后重建的师长,不论。前面几位要说也都是人杰,但加不住一两年、两三年一换。虽然该军是全美械装备,干部、后勤、地位都是重点照顾,按说战斗力应是五大主力第一名,但事实不尽如人意,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官更换过频,该军是黄埔系大将镀金刷资历的头号热门岗位,换一个主官必然换一个作风,古今中外基本没有例外,将官倒是舒服了,士兵不知所措,战斗力难免打折扣。

黄百韬做人做事相对务实清廉,治军极严,作战又肯出力向前,部队凝聚力较强,能打硬仗,愈战愈有自信,迄至淮海战前,一直未遭重挫,故而身陷碾庄圩绝地,仍能死战到底。

廖耀湘国军名将,印缅战场大放异彩。廖的心智与其突出的军事地位并不相称,当时他在东北几支军级单位说官之中,地位比同为五大主力军长的孙立人更高,拥有足以影响东北「剿总」决策的力量,但他气量偏狭,缺少大将风度,用之带一个军没有什么问题,指挥一个庞大的兵团,未免有些驾驭不住。

辽西决战中廖耀湘的九兵团指挥部、新六军指挥部,突然与东野三纵的一个营遭遇被打掉(可见其行军有多么漫不经心),廖耀湘差点被俘,于千钧一发之际逃到新一军30师的师部。下午,新六军之新22师派车来接廖,本来廖在新30师的师部已与各军军长恢复联系,部队混乱之际,你是全兵团的龙头,就别跑了。

谁知廖耀湘不顾新30师的挽留,跑到新22师去了,混乱中又添混乱。廖耀湘多年为将,岂不明白军事常识?盖因人在危难之际,往往会本能地选择最亲近可靠的人,新22师是他起家的老本。这反映出廖耀湘的定力存在严重不足。后来九兵团各部越战越乱,几乎不成行列,除了新一军、新六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其他几个军几乎都是不战自溃,与廖耀湘这个龙头没发挥好作用有很大关系。

第四部分主要讲一讲两个兵团作战状态的对比,篇幅所限,这一部分留待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