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经此一役,国民党总计伤亡50余万,京沪杭的大门彻底暴露在了解放军的兵锋之下,为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新中国彻底迎来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时隔多年之后,淮海战役的亲身经历者邓小平依然和身边的亲友不时感慨这场意义非凡的伟大战役,并且多次表示自己不仅是这场战役的见证者,更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普遍都认为被誉为「军神」的粟裕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这让一时间谁究竟才是淮海战役的第一指挥员,成为了当时人们莫衷一是的话题。
那么,淮海战役爆发的前因后果究竟是什么?这场战役对新中国的成立,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邓小平和粟裕,究竟谁才是这场战役的头功?
战争的阴云
在1948年的下半,一个战争的阴影如急流般席卷了中国大地。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正义与权力的较量在悄然上演。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支充满英勇与坚韧的队伍,于六月启动了豫东战役,这一决策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揭开了新的一页。
国民党军,这支曾经在北伐战争中威风八面的军队,在南京召开了一场军事检讨会议。他们布下棋盘,企图在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民党军的计划似乎与时代的步伐不再同行。
国民党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如同筑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堡,试图抵御解放军的冲击。他们编练强大机动兵团,如同精心准备的棋子,等待着对手的挑战。但解放军,那支代表着人民意志的力量,面对这些「吃不掉」,「嚼不烂」的战略要点,却展现了惊人的坚韧与智慧。
一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是一次决定性的会议。他们确立了从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战略,计划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代表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九月,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一胜利不仅是战略上的转折点,更是精神上的鼓舞。济南,这座曾被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终于落入了解放军的手中。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虽然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三大兵团北上解围,但他们在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面前,显得犹豫不决。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战报。美联社的评论,更是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随着济南的攻克,山东的其他城市也纷纷落入解放军之手。而粟裕在这关键时刻,提出了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这一建议。淮海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不仅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的转折
1948年9月24日,济南沦陷后,国民党军总部未料华东野战军损失甚微,能迅速南下徐州。粟裕巧妙地布下迷雾,在山东操控众多电台,国民党军误以为华东主力尚在山东,从而放慢了徐州的部署调整与兵力调动。
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策,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约15万人,加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进淮海战役。约50万解放军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悄无声息地扑向徐州。
国民党军总司令官刘峙指挥无能,导致国民党军布阵不利,被解放军分割攻击。11月5日,刘峙遵蒋介石之命,令周边部队向徐州集结,计划撤往淮河一线。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均受令撤回徐州。
11月6日,国民党军调动12兵团增援徐州、蚌埠,兵力达70万。而华东野战军于当晚发起淮海战役,发现国民党军正在收缩,立即转为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在渡大运河时受阻,部分被歼。李弥拒绝黄百韬求援,执意撤退。
11月8日,第3绥靖区官兵在共产党地下党员带领下起义,解放军迅速通过其防区。10日,解放军切断第7兵团退路,黄百韬在碾庄附近决定迎战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迅速攻占碾庄至徐州之间要点,11日合围第7兵团。
徐州南方战况紧张,孙元良兵团北撤徐州,刘汝明兵团南撤。11月10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徐州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命令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东攻,解围黄百韬。同时,国民党军调整组建新兵团,徐州、蚌埠战场兵力达80万。
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徐州守军退路。中共中央军委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筹华东、中原事宜。蒋介石命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进,重占宿县。
自那个秋深冬初的11月13日起,徐州上空笼罩着硝烟的气息,国民党军的邱清泉第2兵团与李弥第13兵团联袂出击,他们的目标是解围被困的第7兵团。然而,这场解围之战,注定不是一场轻松的旅程。
在这激烈的背景下,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第7、第10、第11纵队,形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阻援兵团。这支兵团在宋时轮的率领下,刘培善的政治指导下,在侯集到林佟山,再到大许家的一线上,铺开了一张巨大的战网。他们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正面防御,有效地阻击了徐州国民党军的东援尝试。
与此同时,苏北兵团的各纵队在徐州东南侧开展行动,对第2和第13兵团的增援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潘塘附近,一场激战如火如荼地展开,硝烟弥漫,战鼓隆隆。
到了11月22日,战局已然明朗。华东野战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离碾庄仅12公里的大许家一线,成功阻截了第2兵团,使其陷入绝境,无法前进分毫。在这几天里,华东野战军加快了对第7兵团的围攻。
终于,在11月22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降临,华东野战军完成了壮举,将第7兵团10万士兵全部歼灭。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第7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阵亡殒命,成为了这场战役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1948年11月初,国民党军的命运如同秋叶在风中摇曳,难以掌控。第7兵团一经歼灭,国民党军的阵线开始显露裂痕。此时,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在前线波澜起伏的形势下,心生畏惧,北进之步渐显迟疑。这一迟疑,使得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孤军奋战,位置暴露,成为解放军阻击的对象,三军未能汇合,形势对国民党军极为不利。
11月21日,第12兵团历经艰难跋涉,跨过了浍河,却发现解放军已形成合围之势。黄维,意识到险境,决定转向固镇,试图与李延年的部队汇合。中原野战军则集结兵力,将黄维的第12兵团紧紧围困。
此时,淮海战役总前委,为更好地指挥战斗,迁至临涣以东的小李家村。这个被柏树环绕的隐秘村落,坐落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战略要地,却在敌方眼皮底下,出乎其意料。总前委在这里操纵战局,时而转移至附近的纪家、周殷圩,灵活机动。
到了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已经将第12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11月27日,黄维试图突围,但在四面楚歌之中,其部下廖运周率部投诚,导致突围计划彻底失败,军心涣散。
此时,国民党军的局势已如风中残烛,徐州东线暴露,往蚌埠的退路被封锁。而黄维的第12兵团,被解放军紧紧包围,全军覆没在即。
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情势严峻,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撤退。徐州的守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于11月30日开始向西南撤退,而解放军紧随其后,展开追击。
同时,南线李延年兵团的撤回,使得华东野战军能从南线调派更多部队加入北线的围攻。杜聿明在撤退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转向东南,试图解救被围的黄维兵团。12月4日,国民党军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被华东野战军合围。12月6日,第16兵团在协调失误中突围,大部分力量被歼。
12月6日,中原与华东的野战军团结一心,对国民党军的第12兵团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军鼓隆隆,战火连天,这场攻击如同冬季的暴风雪,凛冽而猛烈。至12月12日,一场总攻如狂澜般席卷而来,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在无路可逃的绝境中,被一一歼灭。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国民党军12万大军被消灭,司令黄维被俘。
12月16日的夜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将军驱车前往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萧县蔡洼村,去见粟裕。蔡洼村,距离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约百华里,是个宁静的乡村。17日清晨,谭震林也从山东兵团驻地急匆匆赶来。这些年来,自中央苏区分别后,他们已有十余年未曾相见。在战地重逢,他们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重温了旧日的战友情谊。
这是淮海战役中,总前委五位领导人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齐聚一堂。他们在华东野战军的简朴指挥所前,合影留念。照片中,他们面带微笑,目光远眺,眉宇间透露出从容与深邃,似乎胸中已孕育着胜利的策略。会议持续了一整天,主要讨论渡江作战计划和部队整编方案。
尽管杜聿明集团的局面已成绝境,但在会议中并非主要议题。会间,五位领导在小土屋前的合影中,展现出了他们的志在必得。眼神中似乎藏着百万雄师,脑海里已经布下千条战略。他们将继续带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朝着淮海大战的全面胜利迈进。
帷幕的落下
在前两个阶段的会战中,解放军已铲除国民党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陷入重围。为了配合平津战役,避免傅作义集团急忙南逃,解放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势,而是施展心理战,进行政战宣传与劝降,以消耗其士气。尽管杜聿明坚拒投降,国民党军的军心却已开始摇摇欲坠。
合围圈中的国民党军,粮草匮乏,弹药短缺,空中补给虽有,但远远不足以维持战斗。12月19日,被围的国民党军曾企图在空军掩护下突围,但无力执行此计划。
12月30日,邓小平带领总前委指挥部从小李家村出发,经过徐州,于新年之初抵达河南商丘。商丘,作为淮海战役的支前总兵站,成为了一座物资的宝库。邓小平在看到车站、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物资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后方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保障了前线的一切所需,成就了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他对商丘总兵站的同志及负责支前工作的杨国宇表示赞赏,认为他们的贡献不容小觑。
总前委指挥部设于商丘以南的张菜园村。此时,刘伯承、陈毅已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粟裕、谭震林仍在前线指挥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一边指挥前线作战,一边处理电文报告,筹划淮海战役的后续工作和中原野战军的休整补充任务。
1949年1月6日,平津战役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与包围。此后,解放军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部发起了总攻。到了1月9日,第13兵团大部被消灭,残部逃至第2兵团防区。战斗于1月10日告终。杜聿明在萧县张老庄被俘,标志着淮海战役的终结。邱清泉阵亡,李弥逃脱。李延年的第6兵团、刘汝明的第8兵团随后撤离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退往江南。淮海战役落幕,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阔土地,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纵观淮海战役全局,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是总前委的指挥员,统筹淮海战役大局。但不可否认的是,粟裕作为淮海战役的执行者,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革命英雄的功绩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