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场国军十二兵团覆灭,高官坐坦克逃,唯胡琏突围】

2023-12-19历史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解放军的目标明确锁定在歼灭国民党精锐第十二兵团上。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野围堵,但难以攻克,一度陷入僵持。为了打破僵局,最终华野紧急调动部队,双方齐心协力才最终攻克双堆集。在国军第十二兵团的最后一刻,三位高级将领黄维、胡琏、吴绍周纷纷乘坐坦克战车试图突围,但只有胡琏成功脱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回顾整个十二兵团的被歼经过颇具戏剧性。从兵团组建以及司令官的人选上,国军内部就开始相互掣肘。1948年9月,解放战争激烈进行,国民党四面受敌。为了应对大规模野战,第10军、14军、18军、85军合编为第十二兵团。然而,这四个军在组建时便呈现出陈诚土木系和何应钦两派的明显对立。陈诚与何应钦之间的矛盾早已形成,使得这个组建起来颇为别扭的兵团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够协调。

在兵团司令的人选争夺中,国军内部的个人利益至上,对党国整体几乎置若罔闻。十二兵团以18军为主体组建,而18军军长胡琏实力强悍,多次与粟裕对阵并不落下风。按理说,司令官应该是胡琏的理所当然之选,然而白崇禧和何应钦却坚决反对。白崇禧向来与蒋介石不和,能够给老蒋及其亲信制造麻烦就绝不放过。当时,十二兵团隶属于华中「剿总」战斗序列,白崇禧的反对势力颇有分量。何应钦原本是蒋介石集团的二号人物,但在西安事变中不顾老蒋性命,主张武力解决,导致逐渐失去老蒋的信任,使得陈诚成为「小委员长」。在何应钦看来,陈诚是政敌,不能让他再次崭露头角。白崇禧与何应钦达成共识后,推荐罗广文担任十二兵团司令官。罗广文原先是土木系的核心将领,曾担任18军军长。然而,在陈诚因在东北的失败被攻击后,罗广文认为陈诚已不可靠,于是投向何应钦。何应钦推荐罗广文,不仅能减轻官兵对他的排斥情绪,还能安排好差事,起到宣传的作用。

蒋介石面临困扰,对于十二兵团司令官人选犹豫未决。陈诚最终提名除胡、罗之外的黄维,白崇禧和何应钦也接受了这一人选。黄维是黄埔一期学生,也是土木系的一员,曾担任18军军长。白崇禧和何应钦之所以对黄维放心,是因为他自1943年起脱离军队一线,去后方训练士兵。长时间没有直接指挥军队,即便担任兵团司令,也不会像胡琏那样快速壮大土木系声势。因此,所有方面都能接受这位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黄维。

这其中存在一个讽刺的循环。1943年,黄维因被何应钦举报吃空饷而失去兵权,而5年后,又因何应钦的干涉重新掌握兵权,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可谓一目了然。黄维对于司令官的职责并不感兴趣,当时他正在武汉为新制军官学校忙碌。收到蒋介石的命令后,他不情愿地接受了十二兵团司令的职责。面对蒋介石,他甚至表示:「打完这一仗,我还想回去办军校!」相比之下,胡琏因不当司令官而匆匆返回武汉,而黄维则带着一群陌生的人前往淮海战场。在突围前,胡琏与黄维发生了一次小争执。他们面前各有一辆新旧不同的坦克,胡琏主动将新坦克让给了黄维,自己选择了旧坦克。然而,黄维的坦克半途抛锚,而胡琏却成功冲出去。很多人说胡琏「狡如狐、猛如虎」,他的突围之路的确符合这一评价。他沿途遇到不少解放军,但胡琏保持冷静,驾驶员正常驾驶。由于当时解放军缴获了许多国军坦克,因此大多数解放军以为这辆也是被缴获后进行测试,没有为难他们。坦克没有油后,胡琏才从中脱困,解放军发现时已经为时晚矣。胡琏乘船渡过涡河逃脱,尽管受伤颇重,但成功保住了性命。

吴绍周在被俘后思想转变较快,对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出谋划策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于1952年得到特赦,比1959年的特赦批次还要早。黄维一直不甘心,对于改造较为抵触,直到1975年获得最后一批特赦。而胡琏在金门给解放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但后来在台湾省一直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