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苏联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并归还领土,北洋政府为何非要拒绝?

2024-05-10历史

1917年,俄国爆发了轰动世界的十月革命。革命的烽火迅速燃遍俄罗斯广袤的疆土,最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苏维埃政权。这个新生的政权立刻向世界伸出了友谊之手,向中国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被割占的领土。

对于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北洋政府对苏联的这一诚挚邀约却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为何北洋政府会拒绝如此良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个看似荒谬的决定?

一、苏联提出建交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领土

1917年11月7日,在俄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发生的十月革命,终于推翻了沙皇统治,结束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革命的导火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使俄国经济几乎崩溃,加之沙皇专制统治腐朽无能,人民苦不堪言,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18年3月,俄国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苏维埃俄国与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联合,组成了"联盟制"的新型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作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联政权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因此,苏联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向中国政府伸出了友谊之手,提出废除沙皇俄国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被沙俄强占的中国领土。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著名的【苏俄政府对华宣言】,宣布承认中国政府,并提出了五项具体条件:

第一,废除1896年以后,俄国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如【辛丑条约】【中俄密约】等,归还被割占的中国领土;

第二,放弃沙皇俄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在满洲等地的特权;

第三,将中东铁路全部归还中国;

第四,放弃庚子赔款;

第五,废除领事裁判权,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这无疑是一个令中国人民振奋的好消息。长期以来,中国被列强压榨,国土被任意瓜分割占,民族自尊心遭到无情凌辱。如今,一个新生的政权主动提出归还被占领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重大契机。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时执政的北洋政府对苏俄政府的这一诚挚邀约,却置之不理,最终拒绝了苏联的建交条件。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活动。作为一个被列强欺凌已久的国家,北洋政府为何会拒绝如此良机?背后又有何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个看似荒谬的决定?这确实令人费解。

二、北洋政府内忧外患,左右为难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局势错综复杂。一方面,国内军阀混战不断,政权根基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又深陷于列强的经济军事控制之中,左右为难。

1916年,袁世凯死后,原本由他一手遏制的军阀割据局面再度恶化。各路军阀你争我夺,北洋政府只能勉强维系在华北一隅。随着时间推移,直系军阀逐渐分崩离析,北洋政府的控制范围日渐缩小。

1920年,直系军阀奉系被打垮,原本效忠北洋政府的安徽新军、湖北新军等部队离心离德,使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雪上加霜。1922年,曾亲自统帅过北洋军队的曹锟被迫退位,北洋政府名存实亡。1924年,直系军阀彻底覆灭,由此拉开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序幕。

这一时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冯国璋等人纷纷割据一方,北洋政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不断更迭,执政能力几近为零。1926年,由曾为北洋政府效力的吴佩孚领导的直皖军阀集团,更是直捣北京,攻陷北洋政府在华北的最后据点。

面对国内如此动荡的局面,北洋政府自身已经渐趋无力。而在这种情况下,列强的经济军事控制,又让北洋政府进退维谷。

早在1915年,日本就曾硬着头皮向北洋政府递交了著名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赤裸裸的要挟,意图将中国彻底殖民化。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北洋政府不得不在一些条件上作出让步。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洋政府原本有机会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权益。但在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却将这些权益全部拱手相让给了日本。北洋政府的抗议不但无济于事,反而遭到了英美的制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抗议北洋政府在山东问题上的屈辱妥协。但北洋政府无力回天,只能任由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

在军事上,北洋政府同样受制于列强。早在1901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曾攻陷北京,北洋新军节节败退。此后,北洋政府不得不聘请大量外国军事顾问,用以重建军队。

到了1920年代,北洋政府军队中的外国顾问达到了数千人之多。他们不仅掌控着军队的建制编练,更主导着军火的采购和运输。北洋政府的军事命脉,实际上完全掌控在了列强手中。

三、北洋政府幕后操控: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子

北洋政府在处理与苏联的关系时,其外交政策的反复无常,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与影响。

早在1915年,日本就曾向北洋政府递交了著名的"二十一条"密约。这是一份赤裸裸的威胁与要挟,意图将中国彻底殖民化。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北洋政府也不得不在部分条件上作出让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洋政府原本有望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权益。然而在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却将这些权益全部拱手相让给了日本。北洋政府的抗议不但无济于事,反而遭到了英美的制裁与打压。

1919年5月4日,这一屈辱妥协引发了北京学生的"五四运动"。但北洋政府无力回天,只能任由列强在中国肆意妄为。

在军事上,北洋政府同样受制于列强。早在1901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曾攻陷北京,北洋新军节节败退。此后,北洋政府不得不聘请大量外国军事顾问,用以重建军队。

到了1920年代,北洋政府军队中的外国顾问达到了数千人之多。他们不仅掌控着军队的建制编练,更主导着军火的采购和运输。北洋政府的军事命脉,实际上完全掌控在了列强手中。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北洋政府自身已经岌岌可危。当苏联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领土的诚挚邀约时,北洋政府虽然对此心动,但却不得不三思而行。

一旦承认苏维埃政权,就等于与列强决裂,后果将不堪设想。北洋政府深知,自身的存亡系于列强的经济军事援助。一旦失去这些,他们将无力维系政权。

因此,在处理与苏联关系的问题上,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屡屡反复,时而亲苏时而疏远,这背后实际上是受制于列强的操纵与影响。

1920年,北洋政府曾一度表现出亲苏倾向,准备承认苏维埃政权。但很快,在英美等国的压力下,这一决定又被迫中止。

1924年,北洋政府再次就承认苏联一事向列强征求意见。然而,英国政府不仅坚决反对,还极力游说其他国家共同施压。在列强的联合压迫下,北洋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1926年,英国政府更是直接向北洋政府施加经济制裁,要求其断绝与苏联的一切关系。面对列强的这一系列打压,北洋政府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拒绝了苏联的建交条件。

四、苏联实力渐增,态度转向强硬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形势逐步好转,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他们对外交涉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不再像最初那样频频示弱,而是逐渐转向强硬路线,坚持自身的国家利益。

1920年,当北洋政府派出代表团与苏联方面就建交问题进行磋商时,苏联的态度还相当友好。他们不仅热情接待了中方代表,在谈判中也多有让步。比如最初苏联承诺将中东铁路全部归还中国,但很快就做出了修改,表示这需要进一步商榷。

1924年,北洋政府再次就承认苏联一事征求列强意见时,苏联方面的反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热情邀约,而是开始对北洋政府的犹豫不决表现出不满。

当时,英国政府不仅坚决反对北洋政府承认苏联,还极力游说其他国家共同施压。在列强的联合压迫下,北洋政府不得不放弃了承认苏联的计划。而苏联对此并未做出任何回应,态度十分冷淡。

1926年,英国政府更是直接向北洋政府施加经济制裁,要求其断绝与苏联的一切关系。面对列强的这一系列打压,北洋政府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拒绝了苏联的建交条件。而苏联这次也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反而是一味强硬。

可以说,从1920年到1926年,苏联对待北洋政府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最初的热情邀约,变成了后来的强硬对待。这种转变的根源,实际上在于苏联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处境艰难,国内残余反革命力量尚未彻底肃清,国力十分孱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以求在国际上获得盟友。因此,最初的对华政策相对温和,多有让步。

但随着时间推移,苏俄政权在国内渐趋稳固,工农红军不断取得胜利,国力也在逐步恢复。到1922年,苏俄更是改国号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对外交涉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意识到,无需过多让步,完全可以坚持自身的国家利益。因此,对华政策逐渐强硬,部分条件也开始变化。

1924年,苏联在与北洋政府的谈判中,就曾明确表示中东铁路的归属问题需要重新商榷。这与最初的承诺已经有了很大出入。

1926年,面对英国的经济制裁,苏联不但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反而是一味强硬,最终导致与北洋政府的谈判彻底破裂。

五、苏联改与国民党和共产党联手

面对北洋政府的冷淡回绝,苏联方面也意识到,要在中国寻求可靠盟友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他们开始转而寻求与中国其他革命力量结盟的机会。

1923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革命浪潮。苏联很快就看到了与国民党结盟的机会。1923年10月,苏联与国民党正式缔结同盟关系,并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1924年,苏联军事顾问加入了国民党的北伐军,参与了国民党对北洋政府的军事打击。同时,苏联还向国民党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负责训练国民革命军。

在苏联的支持下,国民党北伐军节节胜利,最终于1928年3月攻克北京,推翻了北洋政府。但是,随后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开始转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苏联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并撤回了所有在华顾问。双方的关系一度陷入冰点。

但是,苏联并没有就此放弃在中国的影响力。他们开始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1927年8月,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正式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

此后,苏联不断为中国共产党输送武器弹药和经费,支持他们在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1934年,红军在苏联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可以说,苏联虽然失去了与北洋政府结盟的机会,但并没有放弃在中国寻求盟友的努力。他们先后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结盟,为中国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

这种策略的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了苏联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在最初,他们还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赢得中国政府的友谊。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意识到,要在中国获得真正的盟友,必须依靠革命力量。

因此,苏联开始放弃了与北洋政府谈判的无谓努力,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些真正的革命力量。他们为这两股力量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希望能够借此在中国获得可靠的盟友。

这种策略的转变,也折射出了苏联对于中国革命前景的乐观预期。他们坚信,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中国革命终将取得胜利,届时他们就能在中国获得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

事实上,苏联对于中国革命的支持,确实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国民党和共产党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苏联虽然失去了与北洋政府结盟的机会,但并没有放弃在中国寻求盟友的努力。他们先后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结盟,为中国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这种策略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了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前景的乐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