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斩敌首一颗晋爵一级,秦国就不怕土地不够分吗?商鞅:我早有准备

2024-07-23历史

军功爵位制度的建立

话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国之间的征伐战争就接连不断。当时秦国国力不算强盛,疆域也比较狭小,但秦惠文王和秦穆公都深谙"富国强兵"的道理,极力整顿吏治,加强军事建设。到了秦孝公时期,首任宰相商鞅上位,他看到了秦国发展的重大机遇。

商鞅生于战乱年代,自小就亲眼目睹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他曾在赧赧战场上见识过无比惨烈的景象——荒凉断壁残垣的村落,横七竖八的尸骸遍地,哭号声震天撼地。阵前阵后,鲜血淋漓,腥风血雨。一次次惨痛的教训,深深刺痛着商鞅的心灵,使他暗下决心要让秦国强大起来,避免再遭劫难!

及至出任宰相,商鞅毅然大刀阔斧,彻底推行一系列变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确立了军功爵位制度。他明白,要统一天下,光靠一味征伐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捍卫家园。于是,商鞅创造性地提出了"赏之以爵禄"的做法,根据战功大小,对将士予以封赏。

军爵等级及赏赐细则

为了体现军功赏罚的公平公正,商鞅细分出20个军功爵位等级,并对每一级的赏赐细则作出详尽规定。这20级爵位概括为"士、比大夫、卿、侯"四大等级,每一等级又有若干小等级,从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候侯,赏赐待遇由低至高逐级递增。

我们从底层的公士等级说起。公士即担任校徒和操士,是军队中最基础的士兵。按照商鞅的规定,只要在战斗中杀敌一人,就能获此爵位,并分得一顷良田、一间房宅和一名仆从奴隶。虽是最低级,但好歹也有一点实惠。

比公士略高一级是上造,担任普通士卒。只要获此爵位,就能领取粟米100石、田3顷、房产15亩的重赏。又高一级是簪袅爵,担任军士长,除了田地和房产,还将荣膺"戴簪""佩袅"的荣誉。

比簪袅更高一级的是不更爵。获此爵者将担任车右,手执长兵在战车上直接参与作战。不更爵位虽然并非高级,但其赏赐相当不错,主要就是免除更役徭役的义务,可以安享晚年。

当然,上述只是最低层的士爵,军功越大,所获爵位和赏赐自然也就越高。比如五更尉爵,就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营长;又比如更次爵、更上爵,则分别对应现代军队的旅长和军长。一级级往上升,随着爵位提高,赏赐的土地、粮食、仆役都会大幅增加。

最高的侯伯爵位,不但能获得大量土地和财富,还将被授予实际的军政大权,可以指挥部队,统率州郡,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商鞅在制定这一制度时,是希望通过与人民利益捆绑,充分调动起将士的斗志,使他们在战场上赢得更多荣誉。

防止土地透支的举措

商鞅虽然竭力通过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将士,但同时也深知,如果一味高额分赐田地,秦国狭小的国土终将透支。为此,他在制度设计上作出了几方面应对:

这一制度的目的,不仅是惩治违法分子,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源上杜绝贪腐现象,确保军功爵位的权威性。一旦爵位被夺,所获田地和财赐也将全部被没收充公,从而为日后的赏赐预留充足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降爵制并非一味苛刻,而是量刑酌情。比如对于获侯爵以上高级将领的违纪行为,商鞅给予的只是降级处分,而不会直接撤爵。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达到了惩处目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浪费沙场宝贵资源。

制度权威性的确立

军功爵位制度能否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秦国军民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为此,商鞅在制度设计上着力予以确立。

首先,军功爵位的核心环节——将士斩首级数直接与爵位等级挂钩,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这种"有据可查"的评判办法,避免了主观臆断,最大限度体现了公平公正。

其次,军功爵位与官职职级无缝对接。简而言之,就是获得某一爵位后,将自动获准任职相应的官职职级。比如获得候侯爵,就可直接出任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无疑进一步彰显了军功爵位在秦国的崇高地位。

再者,秦国对军功爵位制度实行顶层设计,专门设立有职能部门负责管理。有关获爵、夺爵、降爵、署任官职等事宜,都必须依照严格的法律程序办理,绝无例外。这种制度化运作,极大增强了军功爵位的权威性。

最为重要的是,秦惠文王、秦孝公等国君都钦定军功爵位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不渝。多年来,诸如秦嘉、秦昭襄等功勋卓著的将领均获得最高的候侯爵位,从而在将士中树立了极佳的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商鞅还特意在秦国境内修建祭祀场所,让将士们在那里祭祀享爵,以此来巩固军功爵位的崇高地位。据史料记载,祭祀场所内树立着无数神像和石碑,上面刻着获爵者的姓名和斩首级数,成为传颂军功的永恒见证。

凭借上述种种举措,军功爵位制度权威性得到全面确立,从而真正激发起秦军万众一心的战斗热情,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

军功爵位制度的作用

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其中军功爵位制度可谓是核心环节之一。它不仅有力调动了将士们的战斗积极性,更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长期以来小国寡民的局面。

自军功爵位制度施行以来,秦国战无不胜,战争的胜利不仅给秦国带来了大量财富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无数将士的军功赏赐。短短几十年间,曾经人口稀少的秦国,土地兵马和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据史载,在一次大规模征战中,秦军屡获全胜,有上万将士一举夺得候侯等爵位。随后,秦国把所有候侯爵位者分遣到各郡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方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候侯们既有极高的声望地位,又拥有统帅军队的实权,横行无阻。

就这样,凭借军功爵位制度,整个秦国上上下下仿佛注入了一股浓厚的"战斗精神"。一方面,将士们在沙场上斩将夺旗,屡次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获封候侯爵位后的将领又积极肃清旧日腐朽,维护地方治安,确保边疆稳定。军功爵位制度就这样成为推动秦国快速崛起的重要动力。

而在秦国壮大的同时,周边诸侯国却因连年战乱而渐趋衰微。军事实力的差距越拉越大,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中原,实现了当年商鞅所期望的"富国强兵"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功爵位制度功不可没。它不仅让将士们在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更为秦国的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后世虽多有非议,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契合时代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商鞅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