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1年海明威和妻子来中国访问,有人悄悄问:想认识周恩来吗?

2024-07-28历史

前言

许多文学爱好者都熟悉【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而他本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享誉西方世界。然而,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海明威还以坚决反对不义战争和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支持而闻名。

尽管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让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他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立场同样引人瞩目。他一生都反对战争,特别是反对不义战争。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当世界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坚定地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他不仅捐赠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中国的抵抗,还亲自前往中国采访,以宣传中国的抗战努力。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1941年,海明威访问中国的过程中,他曾经有机会与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周恩来进行一次非官方的会面。

尽管这只是一次非官方的采访,但是海明威还是被周恩来的风采所折服,并预言出抗战之后中国将会由共产党领导。

一、懂得战争痛苦的作家带任务来华寻真相

1941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带着他的新婚妻子玛莎·盖尔霍恩来到中国,进行一次看似平常的采访之旅。

对外宣称是纽约【午报】的特约记者,但是除了撰写报道,海明威还暗地里带有美国政府的特殊任务——收集中国的军事及政治情报,以协助美国制定对华政策。

本世纪初,海明威就曾在一战期间担任救护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这种亲身体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让他树立起反对战争的坚定信念。

当时欧洲战场上枪炮与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士兵在战壕里与死神擦肩而过。海明威目睹战友一个个倒下,却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而无能为力。这些惨痛的经历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使他下定决心,要用文学之力揭露战争的残酷,呼吁和平。

20年代初,海明威远离战火,过着平静的文人生活。这个时期他主要创作一些短篇小说,笔下的人物大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隐含着对战争的抗议。

但是到了30年代,世界各地又燃起战火,海明威再次穿上战地记者的外套,先后到欧洲和西班牙报道当地的战乱。他不忍看到更多无辜的普通人被卷入战争漩涡,重新拾起了记者的笔杆,希望唤起世人对和平的珍视。

1936年,海明威还曾公开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美国政府援助西班牙民主力量,反对法西斯。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怀揣正义信念的文人。

而海明威的新婚妻子玛莎,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记者。她此行是受【柯利尔】杂志之托,前来中国采访报道。玛莎丈夫老去新婚,新婚妻子又要独自外出采访,心里固然有些忐忑。但她还是鼓励海明威一同前往,共同见证这重要的历史时刻。

玛莎的母亲还恰好与罗斯福的夫人是好友,这种关系使海明威夫妇此行另有政治目的。当时的中日战争陷入相持状态,美国政府急需派人深入中国了解实际情况,以决定其在远东的政策取向。海明威便成了不二人选。

作为杰出的作家,海明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洞察力。而他身为文人的他又比政府官员更易获信任。再加上夫人玛莎的人脉关系,海明威是这个任务最合适的人选。

二、见证战乱:前线之行让作家看清中国军民的苦难

为避开日军封锁,海明威夫妇乘坐小飞机经香港偷渡到广东韶关。

韶关是抗战最前线,海明威要求先来这里采访,以真实了解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伤痛。

当他看到使用草鞋和光脚的中国士兵时,内心不禁涌起无比的同情——这种环境下,他们仍然英勇抗敌,保家卫国。海明威不禁想到,这些可怜的士兵与欧洲战场上那些敌我难分的年轻人并无不同,他们都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本不擅演说的海明威,在韶关的军校数次登台发表演说,用简单的英语鼓舞士气,祝愿战士们打败日寇。他希望这些付出生命代价的勇士,能换来最后的胜利。

他还亲自参加了一次对日军营地的夜袭。在战友的掩护下,海明威悄悄摸到岗哨,结果亲手杀死了一名日军。

这成为他一生中唯一的实战经历。海明威异常激动,因为他早就对侵华日军的暴行充满仇恨,这次算是为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恶气。他也体会到这些中国士兵心中的怒火,这股热血支持着他们顶着炮火冲锋。

离开韶关后,海明威夫妇又先后游历了桂林、昆明等地。

在风景秀丽的桂林,他们却目睹成千上万的难民躲藏在岩洞中,原本宁静的七星岩也回荡着轰炸机的轰鸣。这景象更加证实了战争给中国百姓造成的巨大苦难。

海明威感叹,中国的山川虽美,却落入战火。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人民能重拾宁静,这片热土也能恢复生机。

三、重庆之行:权贵奢靡与周总理惊鸿一瞥

4月上旬,海明威夫妇终于抵达重庆,开始他们采访之旅的高潮部分。

重庆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也遭受过多次日机轰炸。然而除了偶尔的空袭警报和城中一些残破房屋,这里的生活似乎还维持着平时的繁华景象,丝毫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息。

为拉拢海明威,国民党高官们纷纷设宴款待,海明威夫妇住进了宋子文的高级别墅。

然而,奢靡的宴会和顶级住所并没有让海明威感到荣幸,反而对这种权贵生活极为不屑——中国百姓在战火中遭难,他们却还享受奢侈。

其中令海明威最为反感的,是财政部长孔祥熙的盛宴。孔祥熙曾在美国寄居海明威家中,二人算是老熟人。然而席间,孔祥熙的夫人宋霭龄那张铺满钻石的旗袍,彻底激怒了海明威——这与当时中国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

海明威认为,身为政府高官,理应以身作则,不能安享荣华富贵而忘记人民疾苦。可这些国民党权贵们想的只是如何讨好美国,获得更多援助,根本不将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

其他国民党高官如蒋介石也热情招待海明威,企图通过他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但是海明威夫妇并不会轻易被金钱收买立场。

这些纸醉金迷的权贵只会让海明威对国民政府更加反感而已。他认为,一个政权如果失去人心,其统治就会变得极为脆弱。

就在海明威对重庆之行失望之时,一个机会落入他夫妇眼中——一个神秘的金发女子悄然而至,问他们是否愿意采访周恩来。

起初玛莎并不知周恩来是何人,但很快海明威便说出了他的姓名。原来,周恩来是海明威的朋友、著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口中的「中国朋友」。

此前,伊文思曾多次想采访延安的中共力量被国民党阻挠。现在有机会接触中共领导人,海明威自然激动不已。他相信,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或许能给他的中国之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惊鸿一瞥:伟大的周总理给予作家深刻印象

在神秘女子的带领下,海明威夫妇穿梭小巷,终于来到一处地下室。那里已经等待多时的,是周恩来总理。

他穿着朴实的白衬衫与黑裤子,丝毫不像国民党官员的威严,却散发出无比亲和的气息。「我被这位中国人深深吸引住了。」多年后,玛莎仍这么形容她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

两人用法语进行了轻松的交谈。周恩来流利的外语和渊博的知识,也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意识到,这个看似朴实的中国人内涵极为丰富,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海明威向周恩来详述了此行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的失望,以及对中国人民勇敢抗争的钦佩。他说,这趟旅程让他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了更立体的了解,改变了他原有的一些片面见解。

周恩来则温和而理性地向他详细解释了中共的主张,特别是「皖南事变」的真相。他并没有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太多愤慨,而是着重阐述了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

在此之前,蒋介石曾多次向海明威抱怨「皖南事变」是中共方面的错误。现在听到另一种说法,海明威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此前仅听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面之词。

两人还就中美关系等问题暢所欲言。海明威提出,美国不应仅支持国民党一方。周恩来也表示,希望中美之间能够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

尽管只有短短一面之缘,但伟大的周恩来给予了海明威和他的夫人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周总理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而且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也让海明威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结语

此行让海明威对中国政局和战局都有了清晰认识。归国后,他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两点重要预言:

第一,中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因为日本是不义的侵略者,而中国人民坚毅顽强,一定能战胜入侵。海明威认为,中国人民正义的抗争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第二,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因为只有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才是中国的出路所在。海明威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纯朴和无私,相信他们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事实正如海明威所预见的那样。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证明了中国必将战胜日本的预测;而新中国的成立,也证实了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

尽管海明威没有再访华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他的两大预言已经为中国人民的胜利立下了伟大的见证。它展现了海明威的政治预判能力和历史眼光。

在短短一次采访中,伟大的中国人周恩来就用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这位来自西方的作家。可以说,海明威之行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也开启了他对中国的历史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