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朝灭亡,仍欠外国7.3亿两白银,这笔烂账,毛主席怎么解决的?

2024-04-09历史

清朝灭亡,仍欠外国7.3亿两白银,这笔烂账,毛主席怎么解决的?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末年频遭列强欺凌,签署了许多不公平的条约,使国家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这些条约往往伴随着巨额赔款,清政府累计欠外国超过十亿两白银,直至其灭亡时,仍有7.3亿两白银的巨额债务未偿。

这对于新中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毛主席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清朝欠下的巨额赔款

清朝因为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面临着巨额的赔款和外债问题。这些赔款一部分是因为战败而被迫支付给日本等列强的,另一部分则是基于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为操办洋务而向外国借贷所致。

在甲午战争之前,虽然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赔款金额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当时英法等国的需求较为有限。然而,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数额开始呈指数级增长。甲午战败后,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向日本支付了巨额赔款,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这种巨额赔款,清政府的财政已经岌岌可危。

为了支付这些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主要资本大国借贷,以铁路、矿山、盐税等作为抵押。然而,这些借款不仅用于支付赔款,还用于国内的恢复,使得清政府的负债水平不断攀升,财政压力更加剧增。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清朝再次战败,面临着更加沉重的赔款压力。【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分39年偿还超过14亿两白银的赔款,使得清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加沉重。为了确保赔款的支付,列强将清政府的关税、盐税作为担保,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最终,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倒台,而到清朝灭亡时,仍欠列强7.3亿两白银尚未偿还。民国政府将如何应对这些巨额欠款,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民国又攒下一笔烂账

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诞生后,孙中山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对各友邦的宣告书】,其中明确指出:「凡在革命之前与满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华民国都将予以承认,直至其期满为止。」

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党人采取这一政策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这不会触及列强在华的利益,从而避免了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其次,这一举措有助于促使列强更快地承认民国政府的合法地位。

这一政策一经宣布,立即见效。列强纷纷承认了民国政府的地位,虽然选择了袁世凯作为在华的代理人。

袁世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并获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于1913年启动了「善后大借款」计划。1913年4月,英、法、俄、德、日五国银行与北京北洋政府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总额达2500万英镑。

这是辛亥革命后的首笔大额借贷,但同时也是一笔高利贷,最终总计偿还金额接近6800万英镑,历时47年。

然而,袁世凯帝制梦想破灭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背后有着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资源与帝国主义媾和,使得中国再次背负沉重的外债。

不过,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关于庚子赔款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减免。庚子赔款中,俄国获利最多,占总额的四分之一。但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俄政权的建立,苏俄与沙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1924年,苏俄明确放弃了尚未支付的庚子赔款。而德国、奥匈帝国等一战同盟国,根据【凡尔赛协定】的规定,放弃了1917年3月之后的庚子赔款。其他国家如美、英、法、意、比、荷等也纷纷放弃了庚子赔款。

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外国列强与蒋介石之间又发生了大量借贷交易。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国民政府最大的债主。1939年至1942年,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了数额巨大的贷款,作为条件,美国从中国获取了大量战略资源,用于二战。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悍然挑起内战,美国在此期间不仅提供了军事援助,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据统计,仅1946、1947两年间,美国向国民党提供了超过6亿美元的贷款。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外债虽没有直接源自战争赔款,但却累积成山。

面对这些烂账,毛主席又采取了何种态度,请看下篇文章。

毛主席的应对之策

从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在革命胜利之前,中共已开始思考解决旧中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和欠款问题。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实质上是一项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领海权利。

对于这一条约,中共中央在1947年2月发表声明,宣布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签署的所有卖国条约,为日后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

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开始拒绝承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不久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三大对外政策。

「另起炉灶」意味着新生人民政权不再受到旧有外交传统的束缚,不承认国民党政府认可的外国驻华机构和人员。

在北平解放时,毛泽东强调了人民解放军必须穿过东交民巷进行入城仪式,象征着新中国外交如白纸一般清新,由人民书写。

在「另起炉灶」的基础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第二步。

该政策旨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控制和影响,包括旧时期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赔款。

这意味着新中国不再认可过去的战争赔款和对外债务,并且不会偿还。

新中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这些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是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根源,因此有必要推翻它们。

当这些工作完成后,第三步是「一边倒」。

这意味着新中国宣布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争取最大程度地避免国际孤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中国政府宣布对国民党政府签署的对外条约进行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废除、修订或重新签订。

因此,新中国无需再偿还任何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款项。

屈辱已然一去不返

在毛泽东主席倡导的三大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迅速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崭新的篇章。

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彼此间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主席深刻指出了隐藏在不平等条约和外债背后的实质:

在国际交往中,一味的妥协只会加深国耻,而决定外交实力的根本是国家的综合国力。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迎合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外交的迫切需求。

正因如此,有着人民这坚实后盾,新中国外交才得以旗帜鲜明,屡战屡胜。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归还,曾经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已经完全成为历史,那段耻辱也永远地离开了中国人民。

每每回想起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敬佩毛泽东主席的非凡智慧和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