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孟良崮怪现象:仗打了四天不下雨,刚结束就大雨倾盆,咋回事?

2024-07-27历史

1947 年 5 月中旬,孟良崮战役开打了,这可是解放战争山东战场上极其重要的一场战役。在陈毅、粟裕的英明带领下,咱华东野战军一下子就把国军「五大王牌主力」里的整编 74 师给全部消灭了,创造出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军事奇迹。

孟良崮战役获胜,不光让国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受挫,还扭转了山东的战局。更要紧的是,素有「蒋家御林军」名号的整编 74 师被灭了,这表明就算是全美械装备的国军精锐,也照样斗不过咱解放军。

然而,在这场世界闻名的战役里,出现了一件让人觉得特别「奇怪」的事儿。

啥「怪异」的事呢?从 5 月 13 日整编 74 师退守孟良崮起,到 5 月 16 日这支部队被全歼为止,孟良崮一直都是晴天,气温还高,一滴雨都没下。就这种天气,让本来就缺水的整编 74 师,难受得不行。

后来啊,因为缺水太严重了,靠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都没法用了,火力也就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好多。

可怪得很,就在战斗刚打完没多久,5 月 16 日下午 5 点的时候,华野这边刚收拾完战场,孟良崮那一带就哗哗下起了大雨,甚至都赶上暴雨了。

碰到暴雨还有胜利,陈毅陈老总来了兴致,当下就作了一首诗:

孟良崮上乱了套,七十四师没法跑。信号闪闪眼缭乱,照明处处火似潮。

刀丛之中冲向山顶,血雨飘洒打湿战袍。高兴看到敌师精锐没了,咱军人人都是英雄豪杰

可同样遭遇暴雨,那些被俘的整编 74 师官兵却是别样的心境,不少人琢磨着,要是这雨能早来半天,说不定整编 74 师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了。

所以啊,当时 74 师的军官就仰天悲叹:「这是老天要灭了 74 师呀!」

确实,这场大雨来得正是时候,要是早来的话,还真可能给华野带来些麻烦。那这问题就来了,这场雨,难道真就是老天安排的?

其实孟良崮战场上先是晴天后来下雨,这可不是啥天意,而是能有科学解释的。为啥这么说呢,得从孟良崮的地形说起。

孟良崮在山东蒙阴县跟沂南县交界的地方,它属于蒙山山系,也是沂蒙山区「七十二崮」当中的一个。

为啥叫孟良崮呢?据说北宋名将孟良曾在这儿操练兵马,所以就叫了这个名。这里面的「崮」,说的是四周陡峭顶儿较平的山。像孟良崮在内的「沂蒙七十二崮」,都是这种地形。

就具体地形来说,孟良崮最大的特点在于,这山体基本是花岗岩组成的,几乎没泥土,植物啥的更没有,从远处瞧,就是一座由一堆大大小小石头堆起来的山。

单从这外貌特征来瞧,这种地形地貌,最大的毛病在于没水源,而且因为缺泥土和植被,自身蓄水的本事也不强。

这么一弄,像孟良崮这类地方,从兵家角度讲那就是必死之所在,只要围攻的队伍把敌军的水源给断了,那守在这儿的敌军肯定会因为没水而走向灭亡。

但问题就在这儿,对于张灵甫来说,他带兵好些年了,又不是啥都不明白的新手,既然这样,为啥还把部队带到这种绝路上呢?

其实一开始,张灵甫压根儿就没打算撤到孟良崮去。

发现自己被华野战略围堵后,张灵甫起初打算抢占孟良崮边上的天马山高地,拿这地方当作跟黄百韬整 25 师的联系通道。可叶飞的 1 纵及时到了天马山,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拿下了天马山 285 高地,让张灵甫的想法落了空。

这之后,张灵甫还想着往垛庄那边收缩呢,可当时垛庄早就被王必成的 6 纵给占了。而且啊,6 纵之前在涟水之战中让 74 师打败了,全纵上下都攒着一股气,哪能再让 74 师得逞!

结果到了末了,张灵甫只得决定,让部队撤往孟良崮。

而撤到孟良崮,就当时的局势来说,起码不完全是「自寻死路」,张灵甫当时心里还是挺有把握能守住那儿的。

张灵甫的信心是从哪儿来的呢?头一个,从地形上讲,孟良崮差不多有 600 米高,地形是北边陡南边缓,可华野进攻的方向,正好是陡的北边。

这样一来,74 师能在高处反击,可华野是往上攻,那难度肯定大呀。

其次,瞧瞧周边的地形,孟良崮是最高的,是个特别好的制高点。只要占了这儿,四周的情况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算华野改变攻击方向,在这个制高点上的 74 师,也都能马上发现。

到了那会儿,74 师要是凭借制高点的优势来一轮火力覆盖,华野在进攻时就得付出巨大代价。

退一步说,这么个制高点,要是 74 师不占住,那肯定会被华野占了。要是这样,74 师可就糟糕了,去不了垛庄,也占不了天马山高地,到时候只能被挤在天马山和孟良崮之间的那窄长地带里。

要是这样的话,那华野可就轻松多啦,只要把 74 师围住,接下来凭借高地优势发动进攻就行,就算 74 师再厉害,落到这种境地,也只能干等着挨打。

所以啊,那时候张灵甫能做的选择没几个,他就只能去孟良崮。

当然啦,张灵甫不是不清楚孟良崮缺水这回事,不过在他心里,附近有友军,只要自己能守住,友军再使使劲儿,那暂时缺水不算啥大事,只要华野被打退,缺水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这就是为啥张灵甫明晓得孟良崮是「死地」,还非得上去,他不是没琢磨过,而是琢磨之后觉得没啥大问题,就下了这个决定。

但后来,张灵甫一直盼着的友军,像黄百韬的 25 师、李天霞的 83 师,还有胡琏的 11 师,都有一阵离张灵甫特别近。可华野防守得太严实了,不管这三支国军队伍怎么拼命地冲来冲去,就是没法冲破华野的防线。

到了这时候,张灵甫才算是真的处在前进后退都为难的状况里了。

首先是攻击有毛病,孟良崮虽然高,可炮弹从高处往低处打时,有个射击的死角,在这死角里,炮火覆盖不到。

华野恰恰巧妙地借助了这个死角,虽说上面的 74 师疯狂地发射炮弹,可真正发挥作用的少得可怜,还白白浪费了好多炮弹。

其次是缺少合适的掩体。要是普通的地形,两军对阵时,能挖出像战壕、防炮洞,还有交通壕之类的,就能减少伤亡。可孟良崮到处都是硬邦邦的岩石,在短时间里,这种地形根本没法挖出啥工事和战壕。

这么搞,74 师简直没地方藏,不管是进攻还是干啥,全都在华野眼皮子底下弄,白天能靠着岩石躲躲,可到了晚上,74 师总得生火做饭或者点灯吧,那一点点火光,正好成了华野的目标,一打一个准儿。

但这不算最严重的,真正最严重的,还是缺水。

前面说过,孟良崮上没什么植被,连大树这种能遮阴的都没有。正好打仗那几天,碰上大晴天,气温还一直往上升。就这样,74 师的官兵们在烈日下啥遮挡都没有,还得打仗、修防御工事,简直快被晒成人干了。

就这种情形而言,对水的需求特别大,所以,74 师带上去的那些水没过多会儿就全用完了。

水要是没了咋整?就两个办法,一是靠空投来补充,二是去找新的水源。

空投补给行倒是行,可问题是它不稳定,没法啥时候都有。而且开战后,华野的炮兵部队只要一瞅见敌军飞机要往孟良崮空投补给,立刻就炮弹招呼,这就让敌军飞机后来根本不敢飞得太低,就怕被打下来。

当时就出现了这么个情况,敌军的空投飞机根本不看准位置,大概瞄一眼就匆忙把物资往下扔,然后赶紧跑了。结果呢,好多没扔准的物资都落到了华野的阵地上,74 师的官兵在孟良崮上看到这,气得大骂自家飞行员。

既然空投靠不住,那找找新的水源能行不?从理论上说肯定能行,而且 74 师还真就找到了。

据华野的战史讲,在孟良崮跟雕窝之间有个叫野猫圩的地儿,有个不大的泉眼。这泉眼被华野九纵的 73 团先发现了,74 师为抢这个泉眼,那真是差点拼了命。

从双方开打开始算,74 师总共朝 73 团发起了超过 20 回的冲锋,那真是相当凶猛。可不管 74 师咋拼命,73 团凭着惊人的胆量,坚决把这个泉眼守住了,敌人到最后也没成功。

一个泉眼虽小,可这意味着,外头没救兵,里头没粮草跟水源的 74 师,肯定得在这儿覆灭啦。

其实那时候要是能下一场大雨,说不定 74 师还有翻身的机会,起码不会那么快就完了,可谁能想到一直到打完仗的那几天,天上一滴雨都没掉。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战役刚结束没多久,一场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

仗打了四天,一滴雨都没有,这刚打完就狂风暴雨了,这种看起来怪得很的现象,自然就让人觉着「天意就是这样」。

但实际上,这不是啥天意,而是一种能用科学说明白的正常情况。

孟良崮没啥泥土和植被,本来就是个干旱的地儿,在这儿但凡有点动静,就容易扬起尘土。

在孟良崮战役那几天,差不多十多万人来回折腾,弄得到处都是尘土,而且交战双方不停地开炮,让这种情况变得更严重了。

那这跟下雨能有啥关系?关系大着呢!

雨的形成原因不少,说到底,大地的水被太阳一照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中,然后就变成雨落下来啦。

咱们都清楚,水蒸气的体积跟重量特别小,好多时候,水蒸气就在空中飘着到处跑,要是想让水蒸气变成雨滴,就得靠点外力帮忙。

啥力量呀?通俗讲,就是要使水蒸气聚一块,体积跟重量都增大,一直大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了,然后落下来,这就变成雨啦。

水蒸气要是想变得更大,最起码得有个东西能让它聚到一块儿,那被扬到空中的粉尘,正好就是这么个合适的玩意儿。

这些粉尘还有其他的一些微小颗粒,能当水蒸气凝结时的内核,也被称作附着物。因为有了它们,水汽才有了核心,并且不断往这个核心聚拢,最后从小小的水蒸气变成了一滴液滴。

当然啦,一开始形成液滴的时候,它还没法滴落下来,因为上升的气流力量可不小呢。所以,这些液滴就继续在空中飘着,而且液滴跟液滴之间还会因为飘着碰到一块儿,这样一来,液滴互相吸收融合,体积就越来越大了。

等大到一定地步,这些液滴就会往下掉,掉的过程里,会有「大鱼吃小鱼」的情况,就是大液滴把小液滴给吞了,让自己变得更大。

要是液滴不停地变大,大到气流都托不住了,它们就会掉到地上,这就形成了下雨。

在孟良崮,持续几天的激烈战斗,把大量粉尘吹到空中。这些粉尘跟云层里的水汽聚一块了,而且粉尘太多,让水汽具备了形成液滴的充足条件,也就有了下雨的基础。

而且呀,就是因为粉尘太多,让液滴跟液滴相互融合的速度变快了。那些「先」融合的一部分大液滴,由于太重一直往下掉,这过程中还不停地吞并小液滴,好多特大号的液滴最后就变成了哗哗下的暴雨。

所以啊,激战之后战场上突然下暴雨,这是挺容易出现的情况,古代都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呢,那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发生,也就没啥好奇怪的啦。

不过呢,张灵甫确实没等到这场豪雨来。

同时呢,这场雨下得真是巧。华野战史有记载,战斗刚结束打扫战场的时候,粟裕发觉各纵队上报的歼敌和俘虏的人数,跟 74 师的编制对不上,整整少了 7000 人。

于是,粟裕赶忙下令搜山,最后在一个隐蔽的山窝里,瞧见了这 7000 敌人,他们一声不吭地挤在一起。要不是华野又搜了一次山,压根发现不了他们。从这也能看出,74 师是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队伍。

像这样的精锐,要是让他们跑掉了,很可能会让没防备的华野遭受损失。

不光这样,如果那场大雨来得再早一些,那华野搜山的难度就加大了,这样的话,这 7000 人很可能就趁着大雨跑掉,或者对华野进行反击,要是真变成那样,孟良崮牺牲的烈士的血就白流啦。

好在差不多所有收尾工作,都在大雨到来前做完了,这结果就表明 74 师逃生的机会彻底没了。虽说之后 74 师重建了好几次,可再也没有王牌主力的本事了,最后还是在历史长河里没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