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夏衍带陈毅到霞飞路吃饭,第二天警卫敲门批评:怎么能去那种场合

2024-06-07历史

夏衍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独树一帜,他以其非凡的特质和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深受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在革命最为困难的时刻,他的作品给无数人带去了鼓舞和力量。

他,作为鲁迅的坚定战友,共同为文学事业献身。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5年夏衍去世的时候,国务院甚至还授予了夏衍「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可以说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

【学生时期,一叠报纸打动孙中山】

夏衍出生于1900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早年家境颇有资产。

因家境贫寒,夏衍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小学未毕业便无奈退学,随后被迫在一家染坊担任学徒,以维持生计,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歇。

但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母校德清高小的通知,他被保送进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在夏衍的求学时光里,他勤奋钻研学问,品行正直无私,这些品质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老师心中,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鉴于夏衍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经历,当保送名额公布之际,他们毫不犹豫地优先考虑了他。此举旨在帮助夏衍继续追求知识,成就他的梦想,并传递了教育公平的深刻内涵。

命运仿佛有意为之,让夏衍再度踏入那片熟悉的课堂。他怀揣着新的期待与决心,重新坐回书桌前,继续追寻着知识的光芒,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未来篇章。

夏衍,曾在染坊辛勤劳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甲种工业学校后,他基于个人兴趣与过往经历,毅然选择了染色科,以进一步深造并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深知学习机会珍贵,夏衍在校园内如饥似渴地刻苦钻研,他全身心投入学习,每次考试均稳居榜首,展现了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毕业后,夏衍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保送日本留学的机会。他前往北九州,在户烟盯的明治专门学校深造,专攻电机学科,继续书写着他的求学篇章。

和当时绝大多数的学子一样,夏衍的心中有着一个靠工业振兴国家的愿望。

上世纪初期,日本是中国进步青年的聚集地。

在这里,夏衍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这为他指明了未来的革命道路。

1924年,冯玉祥诚邀孙中山北行。途中,孙中山亲赴日本,会见了杰出学子代表,夏衍便是其中一员,得以与伟人面对面交流,深受启发。

但唯独夏衍什么也没写,见到孙中山以后,他拿出了一个报纸合订本,上面是世界各国报纸对于中国局势的报道。

令人意外的是,当孙中山见到这份厚厚的合订本之后,大为赞赏,连称三声「有用」。

当时,由于国内信息交流不畅,我们难以洞悉西方国家对中国局势的真实看法。这使得我们在决策时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和参考依据。

此次夏衍的这本报纸合订本,完美地解决了孙中山的苦恼。

他还曾经翻译过不少当时的国外巨著,例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母亲】。

他的一生中,翻译了众多作品,涵盖日语、俄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展现了他跨专业的卓越才华,堪称全才中的佼佼者,令人钦佩不已。

但是,此次会见孙中山,夏衍深知孙中山时间宝贵,因此想尽力为领袖提供一些帮助。

可以说从这时,夏衍便流露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

夏衍曾追随孙中山加入国民党,但蒋介石上台后,因反动派掌控大权,夏衍被开除党籍并全国通缉。

夏衍身处日本时,国民党通缉他与其说是追捕行动,不如视为一种试图迫使他迅速表明立场、加入蒋介石阵营的恐吓手段。

当时的中国电影尚属于新兴事物,从未有人想过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革命宣传,而夏衍则打破了这个先例。

在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期间,夏衍不仅创作并执导了多部影片,更巧妙地将革命思想融入其中,成功将这一理念的传播范围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夏衍曾经创作过【风云儿女】、【泡】、【赛金花】等多部作品,影响极其深远。

而面对危机,夏衍的应对不可谓不巧妙,那就是为自己和妻子在上海新侨酒店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婚礼,并邀请了诸多各界名流参与。

据国民党所掌握的情报显示,夏衍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一信息在国民党内部并非秘密,他们对此有着明确的了解和记录。

此次婚礼之举办,旨在双重目的。其一,消除特务之疑虑,避免其生疑;其二,借助社会名流之威望,震慑国民党特务,令其不敢轻率行动。

果不其然,一场婚礼下来,原本监视跟踪夏衍的特务,瞬间少了很多。

1937年,夏衍的母亲徐绣笙去世,终年80岁。

得知噩耗,夏衍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他迅速向组织提出请假申请,随即急驰杭州,为母亲的离世举行葬礼,竭尽所能地尽孝送终,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为了避免暴露,夏衍最终只在母亲灵柩前待了几十分钟,之后便匆匆返回上海。

这次事件深深地震撼了夏衍的内心,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多年过去,他依旧难以从那份痛苦中解脱出来,每每想起都感到心痛不已。

抗战爆发后,周总理曾经专门与夏衍进行过谈话,希望他能够参与开办【救亡日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宣传。

在那个时期,国民党在上海的审查力度日益加强,这座城市已然变得风声鹤唳。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继续留在上海显然已非明智之举。

随后的日子里,夏衍辗转于广州、桂林等地,尽管环境艰苦,他仍不懈地发行【救亡日报】。这份报纸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1949年,随着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夏衍终于从幕后崭露头角,公开露面,以真实身份示人,他的身影逐渐在公众视野中变得清晰起来。

当年春季,夏衍首次踏入解放军三野指挥部的大门,受到陈毅的热情接待,并在其精心安排下,正式迈入了军人的行列,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军旅生涯。

因此直到此时此刻,就连夏衍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

在领了一身军装、一条皮带之后,夏衍便在心里认定自己成了一个「大头兵」。

直到安排工作的同志找上他,他才知道,根据组织对于自己过往工作的评价,自己现在已经是「军团级」了。

如果以同时期同级别将领对照来看,夏衍的贡献约等于一个「开国上将」。

得知夏衍即将莅临上海的消息,陈毅表现出极高的重视。他深知夏衍的才华与影响力,因此,对于这次会面,他精心准备,以期能够与夏衍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当时的上海尚处于军管状态,陈毅第一次见面就表示:

你尽管全力投入工作,我虽为名义上的领导,实则只是挂名而已。在军管时期,我们带兵有方,足以镇得住场面,实则是为你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他从不会一个通知把人叫到自己办公室里,对待每一个人都亲自登门拜访,以自己的诚恳换取对方的信任。

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与夏衍深厚。

夏衍回应道:「对了,那儿有家白俄罗斯人经营的咖啡店,那里的牛肉口味相当不错,值得一试。」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那家店牛肉的赞赏与推荐。

听闻此言,陈毅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他兴致勃勃地请求夏衍,希望能立刻前往霞飞路,一同品味那诱人的美食。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那里的风味,感受那份独特的滋味。

宴席已毕,美酒佳肴已餍足二人之腹。夜色渐浓,各自踏上归途,各自回到温馨的家中,享受那份宁静与安逸。

未曾料到,次日黎明尚未破晓,上海市政府保卫处的警卫便叩响了夏衍的房门。他们来得出奇地早,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让夏衍倍感意外。

对方对夏衍一顿痛斥:「上海刚解放,特务遍布,你怎敢随陈毅出席公开饭局?此事绝不可再犯,即便是陈老总之命,亦不可违!务必保持警惕,切勿轻举妄动!」

夏衍面对警卫处的批评,口头上表示认同并接受,但内心却有些疑惑:我与陈毅只是中午闲聊,下午就行动,即便特务得知,临时购买砒霜也显得不切实际。

那时,周总理恰至上海,闻此事后,特地寻夏衍谈道:「你与陈毅,一为名士,一为儒将,共饮佳话固然美,然当前形势严峻,平日仍需谨言慎行,保护自身安全。」

在此时期,夏衍倾心于戏剧艺术,他匠心独运,创作出五幕六场的话剧【考验】,该剧一经上演,便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备受瞩目与赞誉。

1950年,正值中苏建交一周年之际,两国共同策划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以此庆祝两国友谊的蓬勃发展,宋庆龄女士亦亲临现场,共襄盛举。

听闻此言,四周之人皆露出了惊讶之色。此言一出,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众人心中暗想,此言究竟何意,竟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

此时,周总理却在一旁幽默地插话道:这时,旁边的周总理却站出来开玩笑,语气轻松地说道。

多年前,我曾提议他学跳舞,毕竟在舞厅若不会跳,易遭人猜疑。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未曾想到,他依旧如故,未能改变。

夏衍听到这番话,也不禁流露出一丝无奈,「其实我何尝不想学会呢?只是尝试了好多次,终究还是未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在平日的生活当中,夏衍是一个颇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从不愿意与人多提自己昔日的功绩。

更多的时候,他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多为国家做一些贡献,这样的习惯,他持续了一生。

夏衍的身体并不好,在七十岁的时候就查出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终生被病痛所折磨。

1994年,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夏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一生所有的藏书无一例外全部捐献给国家。

据统计,夏衍慷慨地向国家一次性捐献了近三千余本珍贵的藏书,展现了他对国家文化事业的深厚情谊与无私奉献。这些藏书无疑将为国家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这些藏品中,不乏世间罕见的孤本珍籍,满满当当装了数十个大箱子。其书目之丰富,稀有之程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等到做完这一切以后,为国奉献一生的夏衍,在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永远地离去了,享年九十五岁。

夏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生命之中,国家成为了他最为惦记的心事,他用尽了一个知识分子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方式为国家而奉献。

夏衍的人生轨迹宛如他的一句名言所描绘:「世间力量之最,莫过于植物的种子。看似微小的一粒种子,却蕴藏着超越一切的惊人力量。」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从井圈中流淌出的不仅是清泉,更是夏衍家族的传奇史。杭州日报深入挖掘,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让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