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邓小平爷爷,与卓琳奶奶一起在公园里闲逛,或是翘首等待儿孙们的归来。饭后闲聊,他总是喜欢给孙子辈讲过去的故事,其中最多的就是关于三位姓陈的将军。
每当提到他们,邓小平爷爷都会满含感情地讲述,言语间充满了欢笑和怀念。
邓小平同志曾提到的"三陈",即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是他在革命战争中得力的部将,也是与他联系最密切的将领。
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他们就一直跟随邓小平四处战斗,个个英勇善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他们与邓小平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呢?
邓小平为何对三位将军念念不忘?这其中,陈赓大将的功绩尤为突出。然而,天不假年,陈赓英年早逝,让邓小平深感痛惜。
陈赓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13岁便投身军旅,参加湘军,历经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赵恒惕、护法战争等多次战役。
在黄埔军校,他更是风云人物,深受蒋介石赏识,甚至救过蒋介石一命。
陈赓,这位被誉为「员虎将」、「员福将」的将领,曾受到周总理的赞赏。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却曾多次让邓小平大为恼火。
1938年,邓小平接任119师政委,陈赓则被任命为386旅旅长。在一次会议后,邓小平找到陈赓,希望能够让他担任119师的副师长。
然而,陈赓坚决反对这个提议。他认为自己在386旅有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坐在师部担任参谋只会让他感到憋闷。
他坚决要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不是担任一个闲职。
邓小平苦口婆心劝说陈赓,但这位直爽的大将坚持己见,不愿改变。最后邓小平的耐心耗尽,愤怒地质问陈赓是否要违抗命令,警告他不要小瞧自己。
尽管陈赓被关禁闭,但他并未闲着,开始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口才说服看守的小战士。他告诉小战士,他在总部当看守兵无法上前线杀鬼子,这岂不是白当兵了吗?
同时,他也许诺早晚会被放出来,不如现在就让他出去,一起去前线杀鬼子。小战士被他的口才所打动,最终决定放了陈赓,让他去前线作战。
陈赓带着小战士在深夜赶回自己的指挥部,无论邓小平怎么召唤,他都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前往。邓小平对此束手无策,不仅没能调动陈赓,还成为唯一一个对陈赓实施禁闭的领导人。
但相比禁闭,后来发生的事件让邓小平气得几乎要枪毙陈赓。这件事发生在1944年的浮山反击战,抗日战争接近尾阶段。
当时共产党的军队正在与日伪军激战,蒋介石却派阎锡山偷袭了共产党后方的军事基地。
两次国共合作,蒋介石的背叛让中共领导人义愤填膺。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人强烈要求下,党中央最终决定给陈赓下达围剿阎锡山部队的命令。
这一决定旨在为牺牲的同志复仇,同时在国共谈判中争取优势。为此,共产党调集了8个团的兵力支援陈赓,期待他能一战而胜,为共产党争光。
然而,这位临危受命的将军竟在战场上违抗军令,做出了「逃兵」的行为。当时,阎锡山正率领他的三个师浩浩荡荡的往浮山进发,大敌当前,陈赓却毫不在意,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应对,反而将正在与伪军作战的刘世昌召回。
两人的首次见面,陈赓就直接问刘世昌:「你能否带领8个团?不能就回家种地吧。」刘世昌虽然一脸懵,但一听这话就立即拍胸脯应下来。
这是一场双方都敢于挑战的较量。然而,刘世昌当时只是一个团长,根本无法承担师长的责任。其他的团也都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
然而,战争开始后,其他的团都被刘世昌的领导能力和勇气所折服。他的13团冲在最前面,以雷霆之势夺下岑上,然后如疾风般转战泗洪山,屡攻屡克,战无不胜。
这种不怕死的精神,连敌人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友军了。刘世昌不仅全歼了阎锡山的主力73师,还将其他的两个师打的七零八落。
正当他为即将取得的大捷兴奋不已,把电话打到师部时,电话另一边的邓小平懵了,忙问他是谁?
刘世昌豪放不羁,未察觉问题的严重性,回答道:「是我,刘世昌啊,您不是把我从河北调过来的吗?」邓小平得知刘世昌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后,愤怒地挂断了刘世昌的电话,转而拨通了陈赓的电话。
电话那头,邓小平质问陈赓,为什么让他担任司令员,却让刘世昌顶上去,是否把军令当作儿戏?然而,陈赓对此并不在意,而是慢条斯理地告诉邓小平,刘世昌的表现比他更好,他已经全歼了阎锡山的主力,还对刘世昌大加赞赏。
「以后再做这种事,直接拉出去枪毙。」
陈赓和邓小平并非有意对立,相反陈赓对邓小平尊敬有加,并且两人之间有深厚的忠诚和亲密关系。陈赓的儿子回忆说,他的父亲一生只对邓小平和彭德怀表示敬畏。
邓小平原本对陈赓寄予厚望,但天妒英才,陈赓在1961年英年早逝,年仅58岁。
陈赓离世后,他战争时期的日记被整理出版,邓小平亲自为这本书题名。在「三陈」中,陈锡联最为年轻,他虽然年轻,但作战和荣誉却毫不逊色。
他14岁投身革命,40岁时就已获得上将军衔,在军队中有着「小钢炮」之称,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甚至李先念曾高度评价他为「打仗数第一」。
陈锡联将军的出身极为贫穷,父亲在他8岁时因病去世。为了安葬父亲,他的母亲忍痛将他和妹妹卖给人贩子,只换回了几块大洋。
为了生存,陈锡联和母亲开始了乞讨的生活。
1929年,陈锡联年仅14岁,便被革命的宣传触动,产生了参加革命的想法。然而,由于他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他的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
然而,陈锡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一个深夜,他趁着母亲熟睡,解开绑在自己身上的线头,毅然决然地投奔了游击队。
陈锡联在参军后,毫不畏惧生死,勇往直前,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在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31年成为了一名连指导员。
在1933年,他成为了红四方面军88师263团政委。在20岁时,他担任了红四军10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与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先后四次负伤。
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令人敬仰。
陈锡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邓小平麾下的成员,担任119师385旅769团团长,因此得名「小钢炮」。
同年10月,129师向华北前线进发,途中不得不经过阳明堡机场。这个机场曾由阎锡山修建,用于保障晋北地区的军事物资输送,但后来被日军占领并加固了防御工事,使用大量的沙袋构筑掩体,重要位置建设碉堡,机场周围还用铁丝网进行分割阻拦。
在机场内部,20架战机被严密地守卫着,由200多名日军组成的防守力量与附近的联队形成了有力的支援,整个机场的防御体系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陈锡联经过深入的侦查后,决定对阳明堡机场发起攻击,以此来消除对我军的重大威胁。在那个晚上,陈锡联率领着369团开始了行动。
他首先用两个营的兵力成功地拖住了外围的日军,然后又巧妙地安排了3营对机场进行奇袭。在陈锡联的卓越战术指挥下,这次行动进行得十分顺利。
等到3营成功地在夜幕中摸到机场时,日军还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行动。
在营长赵崇德的命令下,我军闪电般发起袭击,让沉睡的日军措手不及。经过369团全员的奋力拼搏,这场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小时就圆满落幕。
最后,日军20多架飞机尽数被我军击毁,我军共歼敌100多人。陈锡联率领的369团成功摧毁了阳明堡机场,为我军扫除了一个巨大的威胁,从此「小钢炮」的美誉在军队中流传开来。
邓小平非常欣赏这位「小钢炮」,并且承诺他「有好处」绝不会忘记。当时,日军攻占临汾,使得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成为日军的一条重要交通线。
在了解了情报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商量决定再打一仗,并将主攻任务交给了陈锡联。邓小平亲自对陈锡联进行动员,说:「上次打黎城你们没吃到肉,这次我们会让你们吃一块肥肉,但记住,肥肉里也有骨头,如果不啃下骨头,就无法吃上肉。」
陈锡联一听就兴奋异常,辎重队的汽车堆满了物资,而后勤兵的战斗力相对较弱,这可是一块肥美的肉。虽然日军后勤兵也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但这对于陈锡联这个善于啃骨头的高手来说,可算不得什么。
经过激烈的两个小时的战斗,陈锡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灭了日军少佐以下官兵400余人,缴获枪支130余支、迫击炮4门,并成功烧毁了全部的汽车。
对此,邓小平高度赞扬了陈锡联的出色表现,说他不仅有吃肥肉的胆识,更有啃骨头的决心。
"三陈"中的猛将非陈再道莫属,即使身居军长之位,仍常亲自持枪冲锋陷阵。徐向前元帅对他的评价极高,称赞他作战勇猛,攻守兼备。
陈再道在战场上多次冲在最前线,让自己身处险境。一次,他率领队伍冲锋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后颈,鲜血如注。尽管警卫员想用匕首将子弹取出,但看到这一幕实在不忍心下手。
于是,陈再道怒目圆睁,硬是将子弹挤了出来。
陈再道元帅对于冲锋在前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尽管徐向前元帅曾特意下达「不许陈再道冲锋在前」的命令,但陈再道依旧冲锋在前,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帮助陈赓在战场上抗击日寇,保卫祖国。
他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极小的代价大量歼灭敌人,其中以长生口战斗、七亘村伏击战、黄崖底战役最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再道担任了中南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等要职。
1975年,他来到北京,和罗瑞卿、王建安等人一起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退居二线。
1977年,陈再道和一些老同志联名呼吁邓小平尽快复出工作,不久后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1977年9月,陈再道接到了罗瑞卿的电话,罗瑞卿让陈再道去他的办公室一趟。
原来,中央有意让陈再道担任铁道兵司令员,重返第一线。罗瑞卿特意先给陈再道通个风。当罗瑞卿向陈再道介绍完那里面临的人员流动大、条件艰苦、任务重等问题后,陈再道并没有退缩,反而斩钉截铁地表示:「没问题,让我干,我就干,没什么好说的。」
在陈再道夫人的回忆中,他仿佛忘记了自己已经70多岁,又恢复到了战争年代的激昂状态。不久后,他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一上任就立即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工作。
他首先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随后落实了中央的各项政策,树立了典型模范进行带头作用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改变了之前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
邓小平在接到报告后,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还是再道有办法啊。」陈再道为了修建铁路,经常风尘仆仆地在全国各地奔波。
在南疆和青藏高原工作时,他亲身体验到战士们的生活艰辛,看到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连热乎的饭都吃不到,忍受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带来的胸闷呕吐,手上是厚重的老茧和凹陷下去的指甲,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央提出了「百万大裁军」的计划,邓小平决定首先裁减铁道兵。陈再道听到这个决定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感不舍和惋惜。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请求副总参谋长张震转交给邓小平,向他传达了大家希望保留铁道兵的意见。然而,邓小平看到信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他表示,无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都不留一兵一卒,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邓小平决心坚决,陈再道虽内心不舍,但坚决支持。他身为军人50载,对部队感情深厚,从无脱军装之念。然而,正因为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他更坚定地支持中央的决定。
他告诫部下,若有人敢破坏部队团结,他定将追究到底!邓小平对陈再道的牺牲深感痛心,他曾多次表示,陈再道为国防和军队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正是陈再道和铁道兵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我们今日的国防和军队实力。
1993年4月6日,陈再道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这一年,邓小平已经89岁高龄,对于老友的离去,他深感悲痛。
为了表达对陈再道的敬意,邓小平派人送去了花圈和挽联,以此为这位英勇的将军送行。陈再道、罗荣桓、粟裕这三位将军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们都是我们最尊敬的人。同时,他们与邓公的传奇往事,也是值得我们传颂和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