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败逃台湾,丢下石头大鼓,成镇国之宝

2024-02-07历史

蒋介石败逃台湾,丢下石头大鼓,成镇国之宝。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敬请点击「关注」,以便于您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同时也能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展开进攻,兵分三路,开始渡江。其中,攻击兵力最为强大的一路直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

此时,驻守南京长江防线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呈现出大规模的溃败态势。随着南京即将失守的现实,国民党军用机场南京大校场机场内的秩序愈发混乱不堪。

在南京大校场机场,一边是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及其家人,匆忙赶往飞机。另一边是堆积如山的物资,等待转运。此时,最引人注目的是迅速驶入机场的一辆军用卡车。

这辆卡车吸引了机场滞留人员的目光,因为它在重要人员和物资都来不及装载的情况下,从车上卸下的是10块两尺高、一尺直径、形状如鼓的石头。

这些看似平凡的石头,却引来了军用卡车和士兵的层层保护。每一块石头的移动都显得极为慎重,仿佛它们是无价之宝。

南京大校场机场的人们都在好奇地询问:"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而此时,来自北方的密集枪炮声已经越来越近,刺眼的炮火光芒已经照亮了整个机场。

所有的人员都已经登机,负责装载货物的人看着已经装满的飞机货仓,以及准备装机的10块石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

「无法再装载更多了,现在已经超重。」军官审视着飞机,又瞥了一眼石头:「这是最后一架飞机了?」「是的,长官。」

军官面带惋惜与无奈,示意飞机起飞。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响起并逐渐消失,整个南京大校场机场空荡荡的停机坪上,只剩下几块整齐排列的石头。

到底是什么石头让蒋介石如此重视呢?1949年4月23日晚,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全面占领南京。随着南京的解放,一些重要的场所被列为保护重点,其中包括:国民党政府的文物储藏地和朝天宫博物馆。

陈毅迫不及待地询问工作人员,朝天宫的文物还剩多少?得到的回答是,重要的文物大多已经被转移,剩下的是价值不高的。

听到这个回答,陈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蒋介石一直将文物视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财富,并早已开始将汇集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转移至台湾。

如今,还没来得及转移的文物,一定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侵占东北三省。全面侵华战争已不可避免,作为距离东北较近的北平,自然成为日本的首要目标。

而全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几乎都存放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的安全问题让蒋介石焦虑不安。

他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不仅调动了国民党政府部门的力量,还投入了大量的军队与军用设备,对故宫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建册,并进行了打包转移。

总计几十万件珍贵文物,首先被运至南京,但由于战争的失利,大量文物再次转移,经过数千里的辗转,最终到达了四川境内。

运输文物的军用卡车数量众多,绵延数里,参与人数更是高达数千人。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将分散在四川各地的文物重新收集起来,再次运回南京。

蒋介石在国民党节节败退之际,预见到南京无法固守,于是决定将大量文物转移至台湾。他对于文物非常贪婪且重视,将从北京故宫转移过来的文物,以及后来搜集的全国各地的文物,尽可能地带到台湾岛上。

陈毅对于文物流失感到惋惜,然而又有人前来报告。

在大校场机场,意外发现了一些遗留的石头,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可能是撤退时来不及带走的遗物。 「这些破石头?」

陈毅听闻这个消息,也感到十分困惑。既然被带到了机场,显然是打算装机带走的,那一定不是普通的石头。如果是重要的物品,为何又遗弃在机场,没有一同装机呢?

「不对,在最后撤退的混乱时刻,还想着用飞机运走的石头,绝非一般的石头。」陈毅对此充满了好奇。

陈毅问:「这是什么石头?有什么特点?」汇报的人回答:「石头形状像鼓,边上还有一些刻字。」陈毅一听,心中十分高兴,他觉得这可能是个宝物:「快找文物专家来看看,如果我猜的没错,这肯定是个宝贝。」

最终,得到的消息让陈毅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原来,在大校场机场留滞的这块破石头,果然非同寻常,它就是文物界无人不知的「陈仓石鼓」,又名「陈仓石碣」。

陈毅马上下令对这十块珍贵的「破石头」进行严格保护,并向上级报告此事。此时,身在成都的蒋介石,把负责南京文物转运的人员叫到办公室询问。

「什么?陈仓石鼓没有被转运?」蒋介石既愤怒又惋惜:「你知道这些石鼓的价值吗?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四川,再从四川返回南京,你们把其他文物都运走了,唯独留下了陈仓石鼓!」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无法改变,满脸绝望。这十块石头承载着数千年历史,被称为陈仓石鼓的10块「破石头」,已经有两千年历史。

这是一段关于周朝先秦时期文物陈仓石鼓的传奇历史。1400年前的初唐时期,一位牧羊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的北坡偶然发现了10块隐在荒草中的奇特花岗岩石头,它们的形状酷似鼓,上面镌刻着难以识别的古文字,被当地村民视为仙书天文。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无疑是这10块石鼓上的「天书」般的奇妙文字。因此,这10块奇石便以发现地点而被称为「陈仓石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对被唐肃宗迁往雍城的石鼓心生牵挂,曾上书朝廷请求寻找。经过凤翔尹郑余庆的努力,陈仓石鼓再现,并被迁至当地孔庙。

然而,随着唐朝的灭亡,神秘的陈仓石鼓再次消失,无人知晓其踪迹。200多年后,转眼间来到了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年间。

宋仁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前朝文献中发现了有关陈仓石鼓的描述,对此深感兴趣,决定悬赏天下,四处寻找石鼓。

当时正出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了获得朝廷的奖赏,不惜投入大量凤翔府的人力物力,四处寻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只要功夫深,石头也能‘复活’。」司马池心中暗想,虽然只缺了一块石鼓,但是这十全十美的石鼓还是不能缺少的。

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位手艺精良的石匠,希望能够仿造出一块完美的石鼓。 「仿造的石鼓虽然不是原来的,但是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司马池心中暗自安慰自己,他知道如果只是把剩下的九块石鼓交上去,那么赏赐肯定会大打折扣。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司马池一心想要借此机会升官发财,却被贪婪冲昏了头脑。然而,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前朝留下了陈仓石鼓的完整文字拓片。

当石鼓被送到宋仁宗手中时,开始他大喜,接着却是大怒。经过对比,他发现第10块石鼓是伪造的。结果,司马池不仅没有得到奖赏,还因此犯了欺君之罪。

也许陈仓石鼓之间真的有一种相互感应,当9块石鼓出现后,第10块竟然被当时的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偶然得到。

向传师在一次外出时,在客栈小院中被厨子磨刀的声音吸引,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上面刻有先秦古文的石头。他认出了这是陈仓石鼓,惋惜地说,这第10块石鼓已经严重受损。

厨子对此一无所知,只是继续他的磨刀工作。

陈仓石鼓曾被宋徽宗用金汁镶嵌,被誉为神石,但在靖康之难时被金兵带走,历经千里跋涉后被随意丢弃在燕京荒野。

然而,历经战乱和岁月的洗礼,10墩石鼓仍然完整无缺,被南宋御史大夫王楫无意间发现。虽然金人扣掉了石头上的金子,但这些饱经沧桑的石鼓,仍然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一段段沧桑变迁的故事。

他立刻安排人员将这10墩陈仓石鼓移至燕京的孔庙进行保管,计划在适宜的时机转回南宋都城临安。然而,事与愿违,陈仓石鼓还未转移,南宋就匆匆灭亡。

从那时起,这10墩石鼓便一直留在北京城,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直到1931年,蒋介石下令将故宫文物南迁,陈仓石鼓才从北京开始了环游大半个中国的旅程。

然而,当国民党军队将最后的文物从南京转移至台湾时,由于石鼓过重,不得不将其遗弃在南京大校场机场。留在机场的石头成为了真正的国宝级文物,陈仓石鼓的历史和传说已足够丰富。

而且,它可是先秦时期的物品。

陈仓石鼓,制刻于周朝春秋时期,属秦国所制,已有2500年历史。在春秋时期的文物中,石碑石碣十分罕见,青铜器、玉器更为珍贵。

陈仓石鼓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其上的大篆文字,是先秦时期的代表性文字,也称籀文。

由于这种文字首先在陈仓石鼓上被发现,因此人们更习惯将其称为石鼓文。陈仓石鼓上的刻字可被视为中国碑刻文字艺术的源头。

唐代知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对其推崇备至,甚至亲自参与拓字学习。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书法大师,他们的艺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陈仓石鼓文字的影响。

石鼓文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远远超过唐代,至今仍在影响着许多书法大师,他们热衷于学习并推崇这种古老的书法艺术。

陈仓石鼓,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除了其书法艺术价值,它更以春秋时期秦王的视角,记录了狩猎、献祭、生活、风景等丰富多彩的场景,为后人研究春秋及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和资料。

在古时,陈仓石鼓被视为神物,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被誉为篆书之祖。康有为称之为「中华第一古物」,历史学家称之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在文物界,陈仓石鼓被列为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陈仓石鼓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多项空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结论: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这些历史的瑰宝被称为国宝级文物。陈仓石鼓,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承载了历史的痕迹,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精髓。

通过研究像陈仓石鼓这样的文物,我们可以逆流而上,溯及文明的根源与发展,开启探索与追寻的旅程。然而,历史上的许多文物,因为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损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文物是我们及后代的责任,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血脉与精神的记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