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6次让毛主席出兵援苏,毛主席为何6次拒绝

2024-01-04历史

「毛主席没有想到,在战争初期的苏联那么不经打。」

据胡乔木回忆,苏德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对苏联的局势非常关注, 「毛主席没有想到,在战争初期的苏联那么不经打。」

德军打到莫斯科附近时,毛主席召集书记处在枣园开会讨论情况,并让警卫员准备地图,这个警卫员拿了一张中国地图,毛主席看到后「生了很大的气」,说自己要的是世界地图。

可以想象,毛主席当时是很着急的,因为苏德战争不仅关系整个国际的局势变化,更关系到国内的安危。

在最开始的时候,斯大林和德国签订了和约,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对方。如果说,斯大林和德国签和约是一种策略,那他就应该在之后积极准备战争,但斯大林显然在战略上犯了大错,他准备不足,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几乎呈现出一种溃败的局势——这也是后来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极力抨击斯大林的一个点。

毛主席虽然对苏联战场上的情况感到不安,但他对苏联最终取得胜利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这期间,在外界一度对苏联快要失望的时候,毛主席写了一篇社论——【苏必胜、德必败】,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了【毛选】,成了一篇名文。

苏联对德国的野心缺乏洞察,但它对它的老对手日本却可谓是心中有数。换言之,苏联在远东的战略比德国的战略成功得多。

1938年4月,苏联建议日本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日本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发起了张鼓峰战役和诺门坎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苏联红军都获得了胜利。此后,苏联依旧保持着对日本的高度警惕。

从1939年10月起,为了在远东牵制日本,苏联开始积极贯彻援华政策,希望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数据显示,从卢沟桥事变到1939年欧战爆发,这3年时间里,苏联是向中国提供贷款、军火物资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

毛主席后来抱怨说: 「苏联把武器给了国民党,把书籍给了共产党」 ,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

斯大林希望毛主席出兵援苏,被毛主席婉拒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和日本签订了一个长达五年的中立条约,斯大林对于这个条约非常重视。条约签订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离开莫斯科,斯大林甚至罕见地亲自到火车站为松冈洋右送行,并和他拥抱、亲吻。在此前和此后,哪怕是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没有享受过如此高的礼遇。可见,斯大林对于远东地区的重视,以及他对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的担忧。

但是,和日本人讲和约是没有用的,条约签订后不久,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就制订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向我国东北地区增兵30万。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不断催促日军早日出兵,和它一起夹击苏联。日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行动,但远东的日军已经成了悬挂在斯大林心头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日军一旦发起进攻,苏联将陷入彻底的危机之战。

在东线和西线之中,斯大林当然要首先考虑如何应对西线德军带来的燃眉之急,毕竟在东线的日军距离苏联的核心太过遥远,还有一个辽阔的西伯利亚作为战略纵深和回旋的余地。但是斯大林并未因此放弃远东,为了对付日军,他曾先后6次给毛主席发电,请求毛主席派兵到内蒙古或长征一线牵制日军,配合苏联作战。但这六次请求,都被毛主席委婉拒绝了。

1941年7月,在苏德战争爆发半个月后,斯大林第一次向毛主席发电,电文的大意是: 日军最近有向北平、张家口、包头集结,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去世,希望八路军和新四军采取行动,破坏上述地区内的铁路交通,阻滞日军行动。

斯大林在电报中还以商量的口吻询问毛主席, 能不能从部队中抽若干个旅或者团摆在长城附近,牵制日军。

毛主席收到电报后,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 「只能进行战略配合,不能进行战役或战斗配合」 的正确方针。

他回电告诉斯大林,苏联同志的请求难以完成, 一来是我们的力量分散在国内各地,一旦集结,目标就大了,反而容易遭到日军的袭击和围剿;二来,以我军目前的实力和武器装备情况,无法和日军进行大规模的会战,这样会吃大亏。

毛主席所说的这两点,完全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虽然毛主席拒绝了斯大林的出兵建议,但出于国际主义立场的考虑,他还是给彭老总发了电报,指出: 「如果日本要进攻苏联,日军出于肃清后方的考虑,一定会在华北加强对我军的镇压」,为此,「我军须准备配合苏军作战,目前做此准备,以待时机成熟,即可行动。但此种配合,是战略配合,是长期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请在此基点上考虑一切问题。」

十几天后,毛主席在给周总理的一封电报中说:能否帮助苏联红军,取决于我们是否采用广泛游击战的长期斗争方针。 「关于军事行动,自苏德战争起,我们即刻加紧侦查和准备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以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但由于日寇在华北已占据4年,对大城市、铁路、矿山等已建筑巩固工事,且敌我技术装备悬殊太远,我人力、物力、地区、弹药日益困难。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若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力的。」

「因此,我们应采取巩固敌后根据地、实行广泛的游击战争、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这些判断是如此的准确,目光是如此的长远,措辞是如此的具有说服力,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7月12日,新四军的几位领导同志致电毛主席,提出: 「如果日军进攻苏联,则我们应当号召全国向日寇反攻,即使国民党不积极反攻,我八路军、新四军亦必须独立反攻,以牵制日本。如蒋介石亦号召反攻,我应和蒋集中力量对日,在前线和敌后适当放弃某些阵地,号召中央军共同抗日。」

6天后,毛主席回电,对这几位同志的建议作出了纠正性的指示,主席说: 「反攻口号是对的,七七宣言上已提积极进攻口号,将来可用带战略性的反攻口号。但八路军、新四军大规模动作仍不适宜,还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原因是我军各种条件均弱,大动必伤元气,于我于苏均不利。」

毛主席没有被苏联和党内一些同志的情绪影响,坚持了正确的判断和足够的定力,令人佩服。

斯大林委婉暗示,主席:我们在路上就被消灭了

日军为何迟迟不肯进攻苏联呢?相关情报显示,日军在等待着一个时机,或者说他们在等待德国拿下莫斯科。

在41年9月和11月,斯大林前后两次给毛主席发电,再次提出希望我军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发展,对于这两份电报,毛主席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只是说部队调动存在困难。

困难是当时存在的客观情况,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蒋介石也停发了八路军的粮饷和弹药,还调集50万大军对我边区政府进行了保卫和经济封锁,声称「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加上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根据地发起了反复的扫荡清剿和蚕食,到1942年,我军人数已经从50万降低至40万,根据地面积也不断缩小,人口从一亿降低到了5000万。

生产被严重破坏,军民缺衣少食,缺盐少油,战士们穿上不上鞋袜,盖不上被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军离开根据地去和日军硬拼,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到1942年4月底,德国经过数个月的攻势依然无法攻克莫斯科,希特勒不得不放弃了他狂妄的全面进攻计划,并于3个月后发起了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夏季攻势。

此时的日军已经把自己拖入了太平洋战争,难以自拔,但国际上仍有大量消息显示,日军有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可能。出于保险起见,将注意力聚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的斯大林在此时又3次向毛主席发电求助。

斯大林在电报中委婉地说,苏联计划给八路军提供一个师到两个师的新式武器,希望八路军抽调一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和外蒙的边境去接收。

毛主席回电说,八路军确实急需武器,但调动一两个师到外蒙和内蒙的边境去接收是不可想象的。在日军空军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军长途跋涉,还未到达目的地恐怕就会被消灭在途中。

过了一段时间,斯大林再次来电,说希望我军能派出一些小型游击队,到满蒙交接处轮番接受小批量的武器,加强抗日力量。

毛主席明白斯大林意有所指,在认真分析了他的电文后,他下令将罗瑞卿、杨成武、吕正操等部向长城内外一线调集,准备伺机向东北腹地渗透,这样既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可以帮助苏联牵制日军;既未暴露自己的目标,也牢牢紧靠着敌后抗日根据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战略部署是正确的,极具远见的。

在1943年初,斯大林再次来电希望我军在程程附近部署若干师团。

2月,苏联红军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二战的转折点由此到来。

此后,苏德战争的形势开始逆转,红军一步步进入全面反攻阶段。而东线的日军也在持久战中日显疲惫,左支右绌,已经失去了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可能,这时的苏联自然也就不必再为自己的东线感到忧虑了。

「斯大林不许我们革命」

斯大林6次来电,6次被主席婉拒,他的想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知道的是,斯大林向来是低估我军力量,而高估国军力量的。长期以来,他把抗日的希望寄托到了国民党身上,而不是共产党身上,这给我党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负面影响。

1942年初,毛主席给斯大林发了一份长达万字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抗战的局面的形势,并指出对国民党不应该心存幻想,我们必须依靠人民进行抗战,对国民党的一系列封锁、摩擦活动我们必须坚决斗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尽管主席的阐述合情合理,入木三分,但斯大林就是无法理解,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不应该和国民党斗争。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 「斯大林不许我们革命。」

到1944年6月,斯大林会见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期间,哈里曼转述了罗斯福的话,说蒋介石是唯一一个能将中国合在一起的人,斯大林立刻就对这句话表示了赞同:「在目前的情况下,蒋介石是最恰当的人,因而必须给予支持。」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是,他则微微一笑说: 「他们不过是‘人造奶油’共产党而已。」

1945年5月,斯大林又对霍普金斯说: 「我对于中国的任何领导人都不大了解,但我觉得蒋介石是最好的,统一中国的人必将是蒋介石……我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完成中国的统一。」

如果说,斯大林在抗战期间支持蒋介石是为了借助他的力量牵制日军,那么,在日本投降后,他对蒋介石的关系就应该结束了,但事实上,此时的斯大林又由于苏联国内的战后形势,以及他对垄断核武器的美国的过分高估作出了一系列悲观的判断。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进行和谈,斯大林也很快来电表示,希望毛主席赴约,交出军队。他甚至以苏共中央局的名义,要我们和国民党取得和平,不要打内战, 不然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

他的这封电报充满了颐指气使的指挥气味,让毛主席非常生气: 「究竟是谁想打内战?」

不久后,斯大林又发来第二封电报,再次建议主席去重庆,否则 「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斯大林的这些话,不仅伤害了毛主席的感情,也伤害了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事实证明,斯大林押错了宝,他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能力,后来历史的发展和他的预见是相反的。

斯大林的自我批评:我在中国问题上犯了错误

1949年2月10日,随着解放战争走向尾声,此时国内的局面已经陡然一变,形势大好。斯大林在莫斯科的一次三党会议上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他说:

「战后,我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胜,我那时认为,美国人会全力以赴扑灭中国的革命。我曾劝毛泽东同志,最好是和蒋介石和解,于蒋介石建立某种联合政府,但以后毛泽东同志开始发动了一场大攻势,最后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最后说: 「你看吧,我也会犯错误。」

49年5月,我党派出秘密代表团访苏,据随团翻译师哲回忆,在谈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时,斯大林突然问道: 「在你们进行斗争中,我们是不是扰乱过或者妨害了你们呢?」

我方代表团同志说: 「没有。毛主席可以不去重庆,有恩来就够了。但毛主席到重庆的结果是好的,使我们立即有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斯大林说: 「让毛泽东同志去重庆是有危险的,CC等特务可能会进行活动……中国同志总是客气的、讲礼貌的。我们觉得我们是妨碍过你们的,你们也有意见,不过不肯说出来就是了。看起来,我以前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你们应当主义我们的讲话是否正确,因为我们常常不够了解你们事情的实质,可能讲错话。如果我们讲错了,你们还是说出来好,我们会注意到的。」

代表团的同志说:「斯大林同志实在太谦虚了。」

斯大林说: 「不,我说的是实在话。」

斯大林主动对兄弟党公开做自我批评,这是非常令人意外的。师哲评价说:斯大林在这件事上「表现了一个伟大导师的胸怀,并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