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华野连战连疲,毛主席却点名要华野打上海,为什么不调近的二野?

2024-01-24历史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的清晨,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上海市的很多居民仍然躲在自己的家里,不敢打开窗户看一眼,生怕被流弹击中。

只见不远处的房屋外,道路上,无数的解放军战士正躺在地上休息。从宁沪杭解放开始,这些来自北方的山东汉子们,身上的布衣被南方的雨水打得泥泞不堪,鞋子、膝盖都磨破了。从外面看去,就像是一群乞丐。

这是华野刚刚从上海解放出来的士兵,很多人都是曾经欺压百姓、欺压百姓的军人,充满了怨恨和愤怒。但此时此刻,在这条安静的街道上,你根本找不到「解放战士」的身影。就好像他们本来就属于这个伟大的团队一样。

在上海解放之前,华野一直在跟敌人周旋,先是歼灭了国军的王牌74师,然后又在淮海战役中担任了主力。渡江战役之后,二野向华南挺进,将浙赣线直接截断,为华野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四野渡江之后,为了对付白崇禧,直接向西南挺进,按理说,应该让已经吃了亏的华野和四野一起向西南挺进,二野则继续向宁、沪、杭进发。但事实上,主席偏要把离上海比较近的二野调回来,协助四野包围大西南,而华野则继续作为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队。这是何意?

二野真的很不容易。

「野战军」这样的组织形式,是在抗日战争末期才开始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联合多个基地的力量,给日渐衰弱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同时,这种不同于以往「化整为零」的大规模整编,也是为防止国民党伺机而动,企图吞并和瓦解我军。「野战军」的建立,标志着我军战略思想开始由小规模游击战向大规模兵团运动战转变。

在这些地区中,八路军位于晋冀鲁豫,也就是刘邓的根据地,称为中原野战军,即二野。与其他部队相比,中原野战军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了。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已经把大量兵力集中到晋冀鲁豫军区,这时,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的部队也有一部分复员了。此外,晋冀鲁豫根据地长期采取化整为零、游击作战的方针。当国民党军队向中原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时候,中原军区根本无力应付这种规模的进攻,只好突围而出,把根据地交给国民党。

突围之后,中原军区只剩下百分之八十四左右的兵力,刨去一部分去开拓根据地的民军,大概只剩下三万七千人左右,而国民党包围中原的军队却有三十多万。

当蒋介石正式撕毁【双十协定】,向我们发动战争时,中原野战军在鄂豫皖一带,也被敌人的优势兵力长期压制。

中原野战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每当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驻扎在这里的士兵都会分散开来,然后分散开来,然后分散开来,分散开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对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经验不正确地采用了。

这个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再加上以前的抗日游击部队,由于国民党的第一次进攻,吃了大亏,从此就被其他地方的军队拉开了距离。

一九四七年,我们的处境仍然很不利,因为鄂豫皖根据地以前一直被日本人占领,人口和资源都很紧张,生产很难开展,兵员的补充也比较缓慢。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势必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央决定,将刘邓大军合并为一,重点突破敌人兵力薄弱之处,直捣中原,此为鲁西南之战之始。

视角转至华野

为什么中央就这么确定敌人一定会露出破绽?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孟良崮。

一九四七年五月孟良崮之战,蒋军集结了大量精锐,想要直接吞下华野,结果被粟裕巧妙而精准地击溃。华野在敌军重重包围中,一记黑虎掏心,全歼了国军最精锐的美军74师,这对国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就这样,敌军的兵力由之前的大举进攻转为以华野为主攻方向,此次进攻国军动用了整整二十四万兵力,却为刘邓大军提供了机会南下。

蒋介石毕竟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他很清楚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但是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蒋军在孟良崮之战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防备刘邓大军来援陈粟的准备。蒋介石为了填补冀鲁解放区的空白,终于记起了他在花园口所犯下的罪孽,派人堵住了花园口,让黄河重归古道,用滚滚黄河挡住了刘邓大军的去路。

但到了这个时候,无论蒋介石怎么做,南方的攻势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并不是最好的时机,五六月是雨季,黄河上水流湍急,敌人可以利用这一点。

客观上看,国民党在黄河防线的兵力的确不足,给了刘邓大军逐个击破的机会。大雨不但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极大地阻碍了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支援,宋瑞珂在羊山集一战中,以一敌三,苦苦守住刘邓大军两个星期,而王敬久和王仲廉两部相距不过十里,却迟迟不来增援,使宋瑞珂斗志全无。

与此同时,陈粟的军队正在执行南麻临朐之战,为了配合刘邓大军,陈粟打算重演孟良崮之战,将胡琏的军队一网打尽。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以及黄百韬的及时支援,却是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南麻临朐之战,对于华野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失败,或许是因为之前歼灭了74师的缘故,华野的士气有些低落。反观中野,一直处于下风,鲁西南一战之后,中野军团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然而,下一个消息,却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中央有危险!后方的事情不用管了!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一天,就接到了中央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

「陕北的情况很不妙,我们必须放弃后方,直接离开大别山!」

这时,胡宗南的大部队已经包围了陕北的中央地区,中共中央则散布在陕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同敌人周旋不休。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困在里面。毛主席打来的电报,就是要刘邓大军坚决南下的决心。

既然中央不需要后方,那么,作为前线的将军,就应该以身作则。

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过了黄河之后,刘邓大军继续向南,沿途有大河沙河,有涡河,有汝河,有淮河,甚至距离都达到了「千里」。再说,他们要搬到新的地方去,就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一个不小心,就会像湘江战役一样,而国民党的空军,也比现在强大得多。

当然,对中路而言,最大的困难还在后头。

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大别山就是红军的根据地,长征后几十年,当地居民经过国民党还乡团、白崇禧等「精耕细作」后,所剩不到十分之一。现在解放军打到了,他们不敢,也无法给解放军以任何形式的援助。

由于不能把伤病员托付给当地老乡照顾,刘邓大军又要在大别山中随时携带伤员,机动能力大打折扣,更是雪上加霜。中野在白崇禧的压力下,在大别山又损失惨重,进山前近十四万人,下山时只剩六万余人,且全部重装备都丢了。

淮海之战

中野在大别山一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更多的是因为武器和装备的不足。实际情况是,中野方面分出相当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国民党军队的后勤补给。

相较之下,华野如今已经打下了坚固的城防济南,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大炮。与开战之初的中野部队不同,华野所在的山东相对稳定,而且还有两座兵工厂,能够稳定地生产炮弹。后来的淮海战役,也是华野主动出击,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雄厚的家底。

淮海战役的情况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复杂,都是机缘巧合之下发生的,国军没想到华野的胃口这么大,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只有黄维一人赶到了徐州。

当时黄百韬被围,徐州剿总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前去营救,却始终没能攻破华野的援兵防线。如果黄百韬被歼灭了,徐州也是很有可能的。几番联络下来,只有黄维能够及时赶到支援。而且黄维的第十二师也是一支精锐部队,他们的装备可以说是豪华到了极点,仅次于廖耀湘的第九师。

有了这样一支完好无损的生力军加入,淮海的局势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自告奋勇去徐州南线的中野,第一个冲了上去。面对装备简陋,人员不全的中野,黄维嚣张地全速前进,一头扎进了中野的包围圈中。

不过,对付这样的铁王八,还是要掉几颗牙齿的。战败后,黄维为了突围,甚至下令在中野阵地上投放了毒气弹。这一战,中野损失惨重,最后还是华野的增援部队赶到,才让中野完成了任务,全歼了黄维军。

严明的纪律使这支军队倍受尊敬

中野虽然在淮海战役中吃了大亏,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参加了渡江战役,并且在南京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邓小平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此后继续向浙赣铁路挺进,并配合华野,将白崇禧和汤恩伯两股力量分割开来。

此时,华野虽然在与黄百韬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也接收了不少投降的士兵。华野现在对中野的实力还是很有优势的。

因此,军委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进攻上海的复杂情况,最后决定让疲惫不堪的华野来做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