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6年前,一艘南宋古船打捞出水…

2023-12-24历史

宋代海船与南海一号

说起中国造船史不得不提起宋代,是宋代让中国造船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同样中国造船也让宋朝进入了盛世。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远远超过前代。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海外贸易 十分重视。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在杭州也设市舶司,广州、杭州二市舶司掌管岭南及两浙路各港对外航海贸易收税等事务。后又在明州设司,广州、杭州、明州合称「三司」,以后又在泉州和密州板桥镇 (山东胶县境)设二市舶司。到南宋时,除密州归入金版图,其他市舶机构仍存在。广州、泉州二市舶司较为稳定,成为发展航海贸易的重要机构。

由于海外贸易的推动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进入宋代,我国的造船业又进入一个高峰阶段,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 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战船中 也有很多是征发民船而来的。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运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在宋朝已能生产多种类型的船只,以适应不同水域和发挥不同用途。在各类船只之中,远洋海船最能反映宋朝卓越的造船技术,宋朝海船无论在设计上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并以庞大、坚固文明于世。此外,宋朝海船率先应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规模庞大的造船业。

宋朝对船只的需求很大。北宋政府为了把大量粮食,从江南经运河运往开封,于是大量建造漕船(粮船);南宋政府则不断建造战船,守卫长江。凡在水路便利和盛产木材的地方,政府都会设置管方造船工场。官方造船数目十分可观。如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管方造船便达三千多艘;即使在动荡的南宋早期(1128),江淮四路仍然造船二千多艘。部分管方造船业场,规模庞大,如南宋洪洲(治今江西南昌)、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和赣州(治今江西赣州)三个造船场,各有兵卒二百人,每天能造船一艘。

宋朝的私人造船业也很发达,抗金名臣李纲就认为官方造船"决不如民间私家打造之精致"。由此可见,私人造船工场也应有相当规模。

专业而多样化的船舶。

宋朝船舶已相当专业化,不同的船只,能适应不同的航道和发挥不同的功能。以载运量来看,宋朝有各种吨级的船。宋朝曾有一种运粮船,载重量达1万石(即500吨以上),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一般的远洋海船,载重量约2000石(约100吨)左右,并可容纳船员数百人,而大型的远洋海船,栽重量更达5000石以上。

在水浅滩多的中国东面沿海,湖船、刀鱼船及魛鱼船等细长体小、吃水浅的尖底海船,便可大派用场。内河航运方面,则有落脚头船、大滩船、舫船、飞蓬船等。虽然已不太清楚这些船的形态,但从名称看来,可知宋朝船舶种类繁多,而且有不同的功用和特性。

航海技术的进步。

宋朝造船业最突出的是远洋船的发展。虽然唐朝的海外贸易繁盛,但当时的远洋航行却几乎被阿拉伯商船垄断。后来宋人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才使中国商船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海域。

宋朝海船以坚固和载重量大而驰名。它们能够远赴重洋,抵挡深海巨浪,全赖船只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改良。船底尖削如刃是宋朝海船的特点之一,尖底船的优点在于吃水深,能增强船只抵抗风浪的能力。另外,宋朝海船采用了隔舱设计,减低船舱入水所产生的危险。宋人对海船的选材也很讲究,宋朝海船以"福船"最佳,正是选用了福建盛产优质的造船木材。

宋朝海船的设备,亦有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指南针可以帮助航海者在天气阴暗时辨别方向,中国航海事业因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舵技术亦有所创新,例如在舵叶上开许多孔,减少水的阻力,西方要到20世纪才采用这种"开孔舵"。

技术先进的宋船。

宋朝的造船技术,远比当时的西方先进。图中的货船,在桅杆下使用了转轴,能调整帆的角度,以迎合风向,当时外国的海船,船桅多不能动。

船尾使用了平衡舵,将部分舵面分布在舵柱的前方,以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操作起来更加轻便灵活。这种技术在宁初已经发明,西方要到19世纪才使用平衡舵。

船身有成排的钉帽显露在外面,说明造船时使用了"钉接榫合"的技术,当时欧洲的船只只是用皮条、绳索捆绑而已。

隔舱设计:用隔板将船舱分为若干个互不相通的空间,一旦船舱漏水,也只是局部受影响,不会令全船沉没。

有了庞大的造船业,专业船舶,先进的造船、驾驶船技术,人们不再满足于近海贸易从而走上了远洋的道路。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鉴证

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意外发现。2007年4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开赴南海;同年7月,「南海I号」将浮出水面。海不扬波自有澜,「南海I号」所载的前世繁华与今生荣耀在出水的一刹那揭晓。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南海一号古沉船模型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也就是说,它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从福建、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另外「南海一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可能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由泉州、广州港经广东西部沿海驶向东南亚乃至印度、西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海洋航路上发现的实物资料相当稀少。「南海一号」在前期探摸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

魏峻介绍说,「南海一号」上发现有大量印着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特色的花纹以及镀铅仿银的瓷片,还有成叠摆放的铁锅等,可以推测船主用中国的原材料为国外客户定制生活用品,证明当时已存在「来样加工」的贸易形式。

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遗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的两种特产:丝绸和瓷器。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但由于用骆驼行走颠簸,只能运输丝绸、茶叶等不易碎的物品;而像瓷器这些易碎品则必须由海上运输。「南海一号」上的初步发现可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

专家认为,对「南海一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出水后也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所以「南海一号」 的价值与意义考古专家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文物价值不能直接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南海一号」的发现说明了南宋国家财富积累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