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改变历史走向的五个馊主意,第五个细思极恐

2024-02-28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的很多高明决策推动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不乏一些著名的馊主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历史上最馊的五个馊主意,看看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李斯改诏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崩于沙丘宫,死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公子扶苏。

遗憾的是,传位诏书还没有被使者送出,始皇帝就归天了,赵高素与扶苏不和,担心扶苏继位后,自己会有危险,于是趁机扣留了传位诏书,并且暗地里找到了丞相李斯,准备篡改诏书,改立胡亥为帝。

李斯起初并没有答应,后来赵高以丞相之位劝说李斯,李斯担心扶苏继位之后,丞相之位落入蒙恬手中,于己不利。

至此二人合谋,赵高有了丞相李斯的支持,成功的篡改了传位诏书,拥立胡亥为皇帝,成为了秦二世。

秦国的历史同时由此改写,为了彻底解决公子扶苏的威胁,把传位诏书改成了赐死诏书,由使者送到正在上郡担任监军的公子扶苏手上,使者宣读诏书,以「不孝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和大将军蒙恬。

就这样一个皇长子和一个手握30万大军的大将军被一个伪诏书夺走了性命,秦国的国本也从此刻发生了动摇。

秦二世继位后,整日里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政事,十分宠幸宦官赵高,渐渐的朝政大权都落入了赵高手中,将不服从自己的大臣都问罪下狱,当李斯发现这一切都是赵高的骗局之后,为时已晚,赵高以谋反罪将他处死,夷灭三族。这个跟随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法家干臣也落下帷幕!

秦国的国势日渐衰落,各地民不聊生,起义军四起,六国后人也纷纷起兵复国。

由于二世即位之初,处死了很多反对他的大臣和将军,以至于无人能够领兵平乱,在各地起义军的攻势下,这个庞大的秦帝国轰然倒塌,二世而亡。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李斯没有同意篡改诏书,公子扶苏继位,那么秦王朝在扶苏的带领下,应该会在历史上多留下几笔重彩吧!

二、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典型的孤立主义政策,最早出现是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沿海反叛势力勾结海盗侵扰边境。

清朝乾隆时期,各地沿海时常有起义军叛乱,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乾隆皇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经济基础是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一些自大的清朝统治者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商品贸易,同时为了防范外国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造成冲击,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这一馊主意直接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清朝统治者还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时候,西方的科技军事文化正在迅速的发展,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生产力完全落后于西方列强。

清朝的统治者们只顾自己享乐,他们目中无人,片面的认为西方的科技不足以对清朝造成威胁,导致清王朝在落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三、唐玄宗杀高仙芝、封常清

公元751年,唐玄宗一纸诏书诛杀了在潼关前线抵御叛军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的关键时刻,唐玄宗为什么会临阵斩将呢?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自然是备受大家关注。唐玄宗作为唐朝中期的国君,早年还开创了开元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得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可能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这位皇帝判断力出现了失误,亲手冤杀了两位帝国双璧,也让自己体验了一把穷游。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前往洛阳招募兵马平乱。高仙芝作为兵马副元帅,率军五万迎敌。两人出征之前还拍着胸脯向唐玄宗保证,一定能取下安禄山的人头,不曾想,自己却先丢了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市井之徒、乌合之众,和安禄山叛军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一触即溃,封、高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也不能改变战争局势,连战连败,洛阳随之陷落,二人只好率领军队退守潼关,一方面恢复士气,一方面遏制叛军攻势,一时间叛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殊不知就是他们这一举动让自己丢了性命,唐玄宗接到战报,十分生气,将封常清革除官职,戴罪立功。

高仙芝与监军边令城素有嫌隙,于是边令城趁机向唐玄宗谏言:「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大怒,遂让边令城去潼关将高、封二人处决。

两位帝国双璧就此陨落,唐玄宗听信了边令城的馊主意,临阵斩杀了两位大将,虽然封、高二人一路战败,但是若无两人及时收拢败军,屯兵固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一旦潼关陷落,身处长安的唐玄宗被叛军生擒也不是不可能。

安史之乱的成功平息也只是为唐朝短暂续命,唐朝后期的藩镇势力已经大到不受朝廷的约束,唐朝国运也从此由盛转衰。

如果唐玄宗能够英明一点,不采纳边令城的馊主意,封、高二人一定能够将叛军挡在潼关之外,唐玄宗也不会体验穷游,后期的藩镇割据,二人也能够为平叛出一份力,唐朝也不会这么快走向灭亡。

四、赤壁铁索连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意欲平定刘表,翦除刘备,击破孙权,进而统一全国。

荆州刺史刘表死后,蔡氏家族拥立次子刘琮接班。曹操大军杀到,刘琮不战而降,就这样,荆州28万人马全都归了曹操,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兵锋直指江东。

为了对抗曹操,孙刘组成军事联盟,东吴大都督周瑜率领精兵三万沿江布控,刘备驻军樊口形成犄角之势。伺机夹击曹军。

同年十二月,孙刘联军沿江之上,在赤壁与曹军相遇,因曹军当时瘟疫横行,士气不足,再加上荆州水军与新编水军难以磨合,战斗力明显弱于东吴水军,曹军大败,曹操不得已退守乌林,重新训练水军,以待决战。

曹军士兵多为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特别是在船上时,士兵多生疾病。

曹操正为此头疼时,庞统入帐献计铁索连环,告诉曹操把所有的战船用铁索连接在一起,变成连环战船,人马行于上如履平地,可以解决北方人马水土不服的问题,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曹操果断采纳庞统的计策,殊不知就个馊主意直接葬送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甚至差点连曹操本人都成了阶下囚。

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计策,借助东南风,风助火势,连环战船彼此连接,船只尽数焚毁,一时间曹军死伤无数,曹操在亲兵的护送下,逃往南郡。

赤壁一战,曹军精锐尽失,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南下,荆州之地也被孙刘占去,退回北方之后,又遭到西凉马腾、韩遂袭击,至此曹操再也没有踏足江南之地,一统天下也成了泡影。

如果曹操没有采纳庞统的馊主意,可能历史就会改写了,曹操只需要安抚好荆州民众,围而不攻,待孙刘内乱,趁机取江南,随后西取益州,天下可定。

五、土木堡之变

明朝君主个个都是一个奇葩,其中以明英宗更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明战神是如何将自己作没的。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统领蒙古各部,进攻明朝,脱脱不花和兀良哈进攻辽东,也先亲率大军进攻大同,大同守将战死,大同陷落。

大同败报传到北京,明英宗下旨迅速召集军队,准备效仿朱棣,御驾亲征,企图用大明天威击败也先。吏部尚书王直劝谏:「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没有采纳。

英宗率领大军亲征的路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不详之兆,兵部尚书邝埜在行军路上跌落马下,受了重伤。

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崎岖难行。大军之中多出现冻死,饿死的士卒。

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书,请求回撤,宦官王振都不予采纳。

八月十四日,土木堡之战爆发,毫无悬念,五十万士兵死伤大半,被俘者不计其数,几十名朝廷重臣战死,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内外矛盾激化,明朝开始由盛转衰,从此走了下坡路。

倘若明英宗没有听信宦官王振的馊主意,御驾亲征,而是派遣一员上将带兵平叛,下场也不会这么凄惨,定不会断送了明朝的国运,真可谓是历史最馊的馊主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