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刚成立,师长看到编制表,立即请示:要求换个人

2024-01-23历史

1937年8月,八路军成立后,一一五师的林师长接到编制表时震惊了:名单上有一个人名叫徐海东。他找到副师长聂荣臻商量后觉得不妥,于是向中央请示是否可以换个人。为什么他感到不妥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徐海东和林师长当初地位相当,都是担任军团长的职务。林师长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军团长,在地位上稍高于徐海东。虽然徐海东的资历稍逊一些,但他率领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进入陕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共同编成红十五军团,并担任了军团长职务。在实际战斗中,徐海东也扮演着独当一面的主官角色,与林弱并无多少差别。因此,让徐海东屈尊担任旅长,对他来说有些难以接受。这在军队中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所以林、聂觉得有必要请示中央,尝试换一个人选。

其次,徐海东的威名和功劳也是让林师长感到不妥的原因。徐海东最初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按中央指示从鄂豫皖向陕南挺进,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长征。在此期间,徐海东付出了巨大牺牲。首先,他们放弃了原来的根据地。虽然相对于中央红军来说,徐海东的二十五军并未受到国民党的严密追击,但其实际人数只有3700多人,连一个正规师的编制都不到。由于部队规模较小且机动灵活,他们能够在鄂豫皖时过得相对安稳。但进入陕南后情况就不同了。那里没有现成的根据地,需要自己寻找和建设。当时红军还具有相当程度的游击性质,在没有根据地支持下生存非常困难。因此可以说长征是一条充满生死考验的道路。

在长征途中,徐海东率部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剿。刚进入陕西境内时,他们就遭到大批国民党军的追击。在一次战斗中,徐海东受到严重的伤害,一颗子弹从左眼底下打进去,穿过后颈。当场失去知觉后被抬离战场,几位领导轮流守在他的床边不敢放松。最终徐海东奇迹般地醒转过来。尽管他受伤很重,但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收获了爱情。在照顾他期间,女护士周东屏对这位充满革命热情的英雄产生了感情,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进入陕南后,驻扎在关中的陕军受到蒋介石的指使开始对徐海东发起第一次「围剿」。陕军并未全力以赴,因为他们得知徐海东匪部只有三千多人,并派出两个旅进行围剿,相当于红二十五军兵力的五倍左右。然而,红军以灵活巧妙的战术连续击败了陕军两个团的兵力。陕军深感畏惧后撤。徐海东的威名也在陕西传开,陕军对于徐老虎的战斗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也不敢轻视。

1935年5月,蒋介石下令调集陕军和东北军共计31个团的兵力,准备以近20倍的兵力优势歼灭徐海东部队。蒋介石甚至亲自致电陕军总指挥杨虎城和东北军司令张学良,要求必须将徐海东困于商洛山中,绝不能让他像李自成那样从山中逃出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敌人压力,一部分同志开始感到害怕,并建议迂回南下,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

徐海东愤怒地发泄道,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你们就是害怕死亡。你们说要前往四川与四方面军汇合,这是不可能的。中央命令我们先北上,为中央红军探路,我们要离开算什么!徐海东坚持留下来继续战斗。由于此次敌人围剿的兵力实在太过强大,吴焕先、程子华等人主动让出指挥权,全权委托给了徐海东。徐海东成为主角中的主角,在严峻形势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艺术,勉强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

徐海东首先确立了一个总原则:避免硬拼。敌人以十个对付我们一个,我们硬拼完了他们还在那里,所以我们只能采取游斗战术。那么如何进行游斗呢?其实就是毛泽东提出的那句十六字诀。徐海东带领队伍到处奔走,向北转向南再转向东南。红军长途奔袭是他们擅长的战术,而陕军和东北军并不习惯整天步行,他们追逐徐海东追了好几天,个个怒气冲天,结果只是白白走了弯路。绕弯子跑够了,徐海东突然假扮成陕军四十四师,在一夜之间连续奔袭130里,成功地占领了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中心紫荆关,不仅吃喝一顿还带走了敌人的物资。陕军和东北军根本不习惯这种战斗方式,紧随其后追击的部队损失了三分之一人员,在追到紫荆关时才发现徐海东已经跑得没影子。四天后听说徐海东已经来到560里外的山阳县时,杨虎城和张学良都感到无法理解,这么远的路怎么可能凭借双脚走出来?急忙再度展开追击,结果中了埋伏,陕军在前面的一个整旅被红军击溃,旅长被俘。蒋介石亲自策划的第二次「围剿」也宣告失败。

为什么要讲述这些事情呢?似乎与林师长无关。实际上,虽然这两次反「围剿」的规模不大,但鲜明地展示了徐海东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长征前后,各个根据地的领导人几乎都在独立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绝对都是顶尖高手。中央苏区自不必说,开国十大元帅中有八位都在江西,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林彪、聂荣臻、陈毅和叶剑英。另外两位元帅,徐向前在四方面军担任总指挥,贺龙在红二、六军团。这些元帅们的功力无需赘述。而唯一一位独当一面且表现出色的就是徐海东将军。当八路军成立时,林彪之所以说不敢指挥徐海东是因为他对徐海东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心生敬佩。

然而,徐海东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接下来的第三次反「围剿」系列战役中的劳山战役堪称我军战史上的神作。徐海东一直焦急地打听中央红军长征的情况,通过一份【大公报】上刊登的新闻得知,中央红军已经进入甘肃,于是他与政委吴焕先商量下一步行动。吴焕先问徐海东,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现在到底在哪里,我们下一步应该朝哪里前进?徐海东说,我也为此事而烦恼,晚上睡觉时都无法入眠。我认为最好是向西迎接中央,这是我们全军的希望也是上策;如果无法接到中央,那就去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这是中策;而如果连这个目标也达不到,只能回到陕南打游击了,这是下策。「为什么回陕南是下策?」吴焕先问道。徐海东解释道:渭水是个巨大阻碍!背水作战是兵家所忌的。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大渡河作战时遭到重大失败,最终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采取了背水作战。吴焕先听后点头表示认同。

徐海东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的四千人北上,以牵制和打击敌人,并与一、四方面军在陕北会合。他们经过周至、佛坪、双石铺,向甘肃西进,渡过渭水,截断了从静宁至泾川的西兰公路长达18天。这样做非常冒险,因为他们把部队放在交通线上,存在被敌人合围的风险。然而,陕军和东北军之前被红军击败后胆怯起来,以为徐海东在这里诱敌,并不敢直接进攻。为了避免落入被动局面,红二十五军北上与刘志丹所部在陕北会合。

1935年8月,在平凉以东的四十里铺渡过泾河后,红二十五军向着陕北苏区继续前进。途中他们两次打退了敌人骑兵的追击。在9月3日到达合水县板桥镇休息一晚后,他们知道前方不远就是苏区了,士气高涨。为了避免与敌人遭遇,在徐海东的指挥下,他们选择了一条隐蔽的山区道路继续北进。这个地区十分荒僻,人烟稀少,部队断绝了粮食供应,连续多日行军作战后,粮食耗尽。徐海东将自己的口粮分给战士吃,自己饿得发昏,甚至因低血糖晕倒过一次。幸运的是,在途中他们偶然遇到一个羊贩子,他带了500只羊。徐海东派人与羊贩子商量,并将这些羊买下来分给各连队。虽然没有盐和足够的锅具,有脸盆的就用脸盆煮食物,没有脸盆的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石板上烤或者把羊腿直接放在火上烧。吃了羊肉后,部队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并于9月7日到达陕北苏区的豹子川。与刘志丹会合后,两部红军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在选举军事领导时,徐海东以其威名素著而当选为军团长,刘志丹则担任副职。整个军团共有7000多人。

蒋介石得知陕北红军合并,势力再度壮大,非常愤怒,连续致电张学良和杨虎城责骂他们未能有效剿灭红军。为了消灭陕北根据地和红军,使北上红军主力无立足之地,并最终全歼红军,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和杨虎城调集10余万人的兵力,采取南进北堵、东西配合、逐步向北压缩的战略方针,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由于杨虎城不再愿意与红军交战,这次围剿的主力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张学良认为红军都是土共,没有多大战斗力,因此将十万大军分成多路进行攻占各县目标的行动,派遣东北军大摇大摆地进攻陕北各县,延安、洛川、甘泉等县都被东北军控制。

在这种形势下,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对我军反「围剿」的出击方向进行了研究。一些同志建议向北出击米脂、横山,先打敌军最北面的几个师。然而,徐海东认为应该南下打击张学良的东北军,如果能歼灭其中一至两个师,就能迅速打破敌人的「围剿」,从而导致整个陕北战局的重大变化。在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这个主张,并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策略,假装攻击甘泉县引诱延安敌人的注意力,并在途中进行伏击。

原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得知军团长决定打东北军后,都认为这个决定非常明智而正确。他们之前与东北军在鄂豫皖苏区交战多次,成功歼灭了它们成师、成团的部队,并对其作战特点和规律有所了解,因此对于与东北军交战更有信心。徐海东在给一个部队动员时风趣地说:「同志们,我们红二十五军的‘老朋友’、老运输大队——东北军又来了,又给我们送枪送炮送弹药来了,大家欢迎不欢迎啊?」战士们以震撼山谷的声音响亮地回答:「欢迎!送来东西照收无误。」大家都表示期待胜利的消息。

红十五军团主力经过三天的急行军,绕过延安,进入甘泉附近。在甘泉北巧里的劳山附近,有一条通向延安的公路,公路两旁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口袋地形,对于我军伏击敌人非常有利。徐海东和刘志丹带领团以上干部亲自前往现场考察地形,并对参与伏击的部队进行了严密部署。他们规定每个士兵携带三天干粮,并进入伏击地区后严禁生火和走动,指挥官枪不发射,任何人都不能开枪。

接着,红军分头带领部队进入伏击地区。一个团被派往劳山北8华里地区,负责断敌退路和阻击援敌的任务;两个主力师则分别埋伏在劳山东西两侧。部队到达预定地区后,立即展开战斗准备工作。

10月1日,张学良得知红军居然敢主动围攻甘泉县,他非常轻蔑地说道:「红军打游击可以,怎么敢进攻县城,这不是找死吗。」于是他立即派遣110师从延安出发增援甘泉。110师师长何立中也被张学良的乐观情绪所感染,认为红军丧失了太多地方,急于收复失地,这是一种狗急跳墙的行为。他没有考虑红军是否会在途中设下埋伏,并且没有派遣侦察兵,就匆忙出发了。何立中大模大样地率领军队来到劳山时,得意洋洋地对参谋长说:「共军诡计多端,我还以为他们会设下一个埋伏呢!可是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所谓的龙潭虎穴。」然而就在这时,埋伏的红军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敌人顿时陷入混乱。一股敌军企图夺占山头,但很快被击退;有些敌军士兵试图突围,却被我方手枪团阻挡住去路;许多敌军士兵纷纷投降。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激战,我们全歼了敌110师两个团,击毙了师长何立中,俘获敌人3700余人,缴获战马300多匹以及大量武器弹药。

战后,我们以七十八师骑兵团一个连为基础,将手枪团配备上战马,组建了军团部骑兵团。同志们在战斗结束后说道:「我们的徐军团长不仅掌握了东北军的特点,还掌握了我们红军的‘脾气’和战斗能力,在用兵方面堪称神奇,必胜无疑。」大家都说这场战斗打得干脆利落。而且,红军感激地说道东北军真是「朋友」啊!他们在我们长征到陕北的途中,补给了我们消耗掉的大量枪炮弹药,并送来了过冬所需的棉衣、棉大衣。我们必须好好与这些「朋友」交往。这场战斗虽然无法与后来解放战争中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拼杀的大战相比较,但其指挥难度和战斗激烈程度仍然让人赞叹不已。徐海东以七千人对抗敌人一个师近七千人的兵力,以一敌一,成功地将敌人包围歼灭,在兵法上可谓非常出色。孙子兵法中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也就是说至少需要掌握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才有可能制住敌人。当时红军正处于游击状态下,而徐海东却打出了跨越时代的阵地歼灭战术,显示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即使是我自己,也没有这样的胆气。因此,当八路军成立时,我提出了自谦式的请求,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后来,徐海东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排名第二。这并非虚名,也不是中央对他的照顾,而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