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战争,是黄埔学生的特殊「考场」,却被粟裕抢了风头

2024-02-29历史

解放战争中,全国战场成为了检验黄埔军校学生的特殊「考场」。我军林彪、徐向前、陈赓、张宗逊、宋时轮等名将,以及国民党军胡宗南、杜聿明、王耀武、张灵甫、陈明仁等,都是来自黄埔军校。

然而,在这些黄埔名将捉对厮杀的同时,一位未上过军校的人却独占风头,他就是粟裕。

虽然粟裕和毛主席都没有接受过军校教育,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却超群。他们在实战中学习战争,不像黄埔军校的毕业生那样受条条框框限制,而是随机应变、一通百通,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最高用兵境界。

以淮海战役为例,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东北损失惨重,蒋介石集结了80万精锐部队,想要在华东地区与解放军进行决战。

然而,粟裕率领的华野却看中了黄百韬兵团,这是一支拥有12万人的精锐部队,武器装备精良,实力不容小觑。虽然粟裕有能力击败他们,但要迅速消灭他们却并不容易。

华野在碾庄成功将黄百韬兵团逼退,然而黄百韬选择阵地战,利用武器优势顽强抵抗,给华野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面对这一情况,粟裕亲自勘探地形,制定出了「挖掘工事,迫近作业」以及「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的作战策略。

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连夜挖掘工事,借以掩护自己,并逐步靠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天的努力,双方的距离大大缩小,华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此时,由于距离的缩短,敌人的重火力无法发挥远程打击的优势,不得不与我军展开近距离战斗。结果,他们只坚持了几天就狼狈逃窜。

11月22日,黄百韬看到大局已定,自己无望回天,最终选择了自杀身亡。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迫近作业」战术大放异彩,但陈老总也成功复制了这一策略。如果中野部队能够消灭黄维兵团,那么淮海战役的胜利将几乎没有悬念。

根据粟裕多年的战争经验,他预测徐州守军可能会向西南行进,与黄维兵团汇合,以壮大兵力和避免被包围。然而,杜聿明的计划可能会让这场战役变得困难重重,胜负也会出现很大的变数。

因此,粟裕将华野的七个纵队派往徐州的西南方位,严密监视杜聿明,等待中野将黄维兵团消灭。而黄维兵团则是国民党军中的王牌,实力强大,被寄予厚望,只要能保住它,就有翻盘的希望。

11月25日,中野在双堆集追上了黄维兵团,将其团团包围。

黄维兵团困兽犹斗,企图效仿黄百韬兵团时的坚守战术,利用重武器固守阵地。然而中野数次发起猛攻,皆因敌军火力猛烈,无法取得突破,反而造成重大伤亡,令陈毅忧心如焚。

为此,他连夜召开作战会议,寻求解决之道。此时,一名参谋建议请教华野的作战经验,因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也面临过类似问题。

陈老总马上采纳建议,立刻与粟裕通话。电话接通后,陈毅直接询问:「你先别回答,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当初你们是如何对付黄百韬的?」

粟裕了解陈老总,一听就知道他面临的困难,于是耐心地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战术和经验,并对围歼黄维兵团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老总听后大喜,称赞道:「紧迫作战,还是你厉害啊!」于是,陈老总采纳粟裕的战术,重新部署,到12月15日,黄维兵团土崩瓦解,黄维本人也成了俘虏,我军取得胜利!

这就是粟裕的高明之处,临危不惧,想出的战术,就消灭了国民党两大王牌兵团!陈老总曾高度评价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他的战役指挥高明,这得益于他在实际战争中的长期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毛主席也对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推崇,曾经公开赞扬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了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