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那可是兵团司令

2024-04-03历史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那可是兵团司令

1949年上半年,正是解放战争最为关键时期,国民政府的垮台只在旦夕之间,我们的战士正在为把红旗插遍大江南北而奋战。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时任十五兵团司令员的邓华将军却遇到了一个事情,一个士兵声称自己是邓华将军失散多年的儿子,这一消息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甚至还惊动了部队首长。

作为我军的著名指战员,邓华将军可谓是功勋赫赫的名将,是从红军时代一路走过来的老革命家。

而在当时,邓华将军也是取得了十四天攻克广州的战绩,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也是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一个士兵声称自己是邓华的儿子。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战士在说傻话,他的连长就批评说 :「你别闹了,那可是兵团司令。」

但是,这个士兵接下来说的话,却让大家不得不认真看待起这件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日子不能让人忘记,那就是1927年的4月12日,因为在这一天,一直对我党心怀芥蒂的蒋介石终于暴露出了反革命本质,开始大规模迫害革命志士,致使不少共产党员牺牲。

再加上后来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彼时的中国顿时就陷入了暗潮奔流的境地,革命的前途也变得一片灰暗。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个身影悄悄地潜回了位于湖南郴州永宁乡的一户人家。

当时,湖南长沙刚刚发生了「马日事变」,大量革命人士被杀害,人们无不为军阀的残忍手段而震惊,整个湖南境内一时间也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

而就在这个时候,永宁邓家的儿子却回了家,他叫邓华,正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这样一个形势严峻的时期,邓华返回家乡,无疑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决定回来一趟,将家里的事情安顿好。

永宁邓家本是书香门第,家境较为殷实,又很注重对后辈的培养,邓华也因此被长辈寄予厚望。

在从私塾毕业后,邓华就被送到了长沙继续读书,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因为有感于国家危亡,在内心的爱国热情推动下,他最终选择投身革命事业。

正是在「四一二事变」前的一个月,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没想到形势会发生这般剧烈的变化。此时,摆在邓华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逃亡,要么反抗,但邓华绝不愿苟且偷生。

于是,在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一片白色雾霭中时,邓华步履匆匆地回到了郴州老家。在郴州老家,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妻儿在等邓华。

尽管邓华是一个进步青年,对包办婚姻极其反对,但他却更在意父母的情绪,最终无奈接受了父母为他安排的婚事,娶了一个十六岁的邻村姑娘邱青娥。

不过,邱青娥是一个很识大体的姑娘,她完全尊重丈夫的理想,并支持他在外参加革命活动,邓华因此对她刮目相看,也很敬重这位妻子。

就在不久前,邓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邓华此次回家,也是为了看一眼孩子,并对妻子做好交待,他才好安心地去革命。

对于丈夫的回家,邱青娥很是惊喜,她带着一脸慈爱的笑容将儿子抱到邓华的面前,说: 「快看,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你看他多可爱。」

邓华看到小孩子一脸乖巧的模样,心中的忧虑与疲劳顿时减轻了不少,也是一脸宠溺地逗弄着自己的儿子。

也是这时,邓华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名字,他当即回到书房,拿出一本又一本书籍,在里面翻找合适的字。

翻找了半天,邓华终于找到了两个合适的字,他兴高采烈地来到妻子面前,然后说: 「我们的孩子就叫贤诗,我希望在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命里,不再有战争,只有诗情画意。」

听到丈夫的话,邱青娥对着儿子慈爱地一笑,然后说: 「贤诗,我们的小贤诗。」

看着妻子脸上洋溢着 幸福笑容,邓华的神情却凝重起来,因为他知道他这次回来不是为了团圆,而是为了告别。

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到她们母子,想到这,邓华的心头也是一酸,不知道该如何对妻子开口。

在家里住了几天后,邓华终于决定向妻子说明去意,他鼓起勇气说: 「我们的孩子还小,就辛苦你了。如今战火肆虐,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定要以身作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也是我的责任。此去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若我身死,必将给你传回书信,切勿等我。」

邓华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如果自己能平安活着,那他们还是一家人。如果他死了,就要邱青娥改嫁。

听到丈夫的话,本来还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邱青娥,脸上的笑容也僵硬起来,她自然是不愿意与丈夫告别,但她又知道自己是拴不住这个男人的。

心头泛起担忧的邱青娥微微偏过了头,不想让丈夫看见自己失望的眼神,然后才颔首示意。

邓华终究是走了,向着他的理想大步迈去,抱着孩子站在家门口的邱青娥一直目送着他离开。

那一刻,邱青娥的心情很复杂,她知道自己嫁了一个好男人,一个有雄心又有爱心的男人,但只可惜这样的男人是不会守在她身边的。

一时间,邱青娥不知道自己是该庆幸还是该悲伤。最后,看着怀中的孩子,邱青娥也只能下定决心,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等待一家人的团聚。

只是让邱青娥没想到的是,邓华这一去,就再也没了音信。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邱青娥只知道四处都在打仗,而其中的细节她一个偏僻地区的农村妇女又从何得知,对于丈夫,也就更无从寻觅。

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邱青娥看着慢慢长大的儿子,对丈夫的思念在不断增长。

慢慢地,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当初那个还在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孩如今也已经是能够蒙学的孩童了,早已望穿秋水的邱青娥对于丈夫已经到了快要死心的地步。

但就在这个时候,身在郴州的邱青娥却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寄信人正是她朝思暮想的郎君。

在信中,邓华如是说: 「青娥,我是多华,离别已近十年,你和孩子可安好?我现在跟随八路军干革命,最近的平型关大捷就是我们军队取得的胜利。这些年辛苦你了,我亦安好,勿念。」

收到丈夫的来信,邱青娥不禁掩面而泣,但她的心里还是高兴的,她赶紧喊来儿子,把信拿给他看,并说: 「贤诗,你爹来信了。」

当时的邓贤诗已经十岁了,对于父亲,他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村子里的人也总是对他说他父亲已经死在外面了,邓贤诗也早就不对父亲抱什么期望了。

但母亲递过来的这份信,却极大地影响了邓贤诗,因为母亲不但告诉他他的父亲还活着,她还说 :「你爹是一个英雄!」

以后 的邓贤诗,在心底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向往,他多么渴望能够见父亲一面。

可惜的是,邓华在信中没有提到他的住址,也没有提部队的信息,邱青娥也不知道丈夫身在何方,过得怎么样。

在之后的几年中,邱青娥日夜盼望着来自邓华的第二封信,但迟迟没有等到。

终于,本来就因为常年辛劳而多病的邱青娥,又因为对丈夫的思念而处于深深地焦虑中,她的身体再也扛不住了。

没多久,邱青娥就去世了。临终前,邱青娥把孩子托付给了邓华的大哥,又给孩子留下了一张邓华的照片作为念想,然后就撒手人寰。

在母亲死后,邓贤诗住到了大伯家。但邓贤诗尽管人不大,主意倒不小,他不想寄人篱下,居然离家出走了,从此和亲人失去了联系。

尤其让人感到惋惜的是,邓贤诗出走两年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离家十八年的邓华终于回来了。

但邓华一回到家,却意外地发现家中早已人去楼空,这让他大吃一惊,在向邻居打听后才知道后来的变故。

此时的邓华也是痛心不已,一再对自己没有尽到身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而懊悔,尤其是面对妻子的坟茔,他心痛如刀绞。

但还没等他着手去找孩子,新的战争又爆发了,邓华被急匆匆地召回了部队,这件事也就被搁置了。

时间的长河依旧在流逝着,不管有着多大的波澜,都在永不停歇地奔涌。

就在1949年,当时已经是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的邓华,会同叶剑英和陈赓,一起指挥了解放广州的战役。

仅用十四天,第十五兵团就粉碎了国民党迁都广州的图谋,把广州人民从白崇禧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当广州解放的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后,他老人家十分高兴地说: 「多报道一下广东解放这件事,要让全国人民一起开心开心。」

于是,相关记者很快就赶赴广州进行采访,并为邓华、陈赓、叶剑英等三位将军拍摄了照片,将其作为报道的宣传照片。

很快,这张印着三位虎将合照的报纸便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就在这份报纸广为流传的时候,四野第十二兵团四十六军的一个战士在看到报纸上的照片时,不由得愣住了,他一再确认后,最终喊出: 「这是我爸爸吗?」

而这个士兵,就是邓贤诗。当时,有不少士兵都围在一起读报纸,看到神色大变的邓贤诗,都不明所以地凑了过来。

当得知邓贤诗指着报纸上的邓华将军说这是他爸爸的时候,大家都哄堂大笑,连长也在一旁说: 「你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但是,邓贤诗却从行李中翻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母亲留给他的唯一一张父亲的照片,他一直随身保管着。

这时,大家又都围了上来,在反复端详后,都不禁说: 「你还别说,这两个人真的长得好像啊!」

这时,又有人说了: 「贤诗,你不是说自己是孤儿吗?」

邓贤诗解释说: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参加革命了,一直没有回来过。后来我妈妈去世了,我也一直没有我爸爸的消息,以为他早就战死了,所以才这样说。」

听到这,连长也觉得邓贤诗不像是瞎说,于是安慰他说: 「你先别着急,我把这个情况向上级反映,不论什么结果都会给你一个交代。」

话是这么说,但这件事毕竟涉及到首长,邓贤诗的连长觉得一切还是要慎重,要是弄错了可就闹笑话了。

他本想把这件事反映一下,但自己级别太低,他于是就找到了自己的上司。而通过传递,这个事情最终被报告给了四十六军的军长詹才芳。

当詹才芳听说这件事后,顿时也来了兴趣,因为邓华之前给他说过自己儿子的事情,还曾受其委托要帮忙留意一下邓贤诗的下落。

这时,下面报告说一个小战士拿着邓华的照片说自己是邓华的儿子,这怎能让詹才芳不激动。

詹才芳本来想直接给邓华打电话,赶紧告诉他这个喜讯,但转念一想,万一是个乌龙,岂不让老伙计白高兴一场,还是要先行确认一下。

于是,詹才芳赶紧给肖劲光打了电话,请他来自己办公室,然后一起去见见这位小战士。

此时的邓贤诗还在军营里,部队最近也没有作战任务,他也刚好得空,就一直拿着那张报纸和自己手中的照片比对。时不时地还有几个战士围过来,要邓贤诗给他们讲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不过,此时的邓贤诗心中还有疑惑,那就是他父亲明明叫邓多华,但这个兵团司令却叫 邓华

尽管从照片上,邓贤诗已经可以确认这就是自己的父亲,但这名字的一字之差,却让他不由得担心这会不会真的是一个乌龙。

就在这时,连长来找邓贤诗,说是有首长要见他,邓贤诗赶紧起身赶了过去。

在推开办公室的门后,邓贤诗看到了房间里坐着的几位首长,他们一个个面相威严,但面颊间却又透露着一股慈祥。

扫视一圈,邓贤诗并没有看到自己盼望的那个身影,他只好赶紧立正给首长们先敬礼。

此时,詹才芳等几人在仔细观察了邓贤诗后,不由得互相点头示意起来,因为他们分明从邓贤诗的眉宇面庞中看到了邓华的影子,这个孩子是邓华的儿子这件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詹才芳是最先开口的,他对邓贤诗说: 「你叫邓贤诗是吧,别紧张,今天找你来就是聊聊天,听说你有一张你父亲的照片是吗?能拿出来看看吗?」

听到詹才芳的话,邓贤诗赶紧从兜里掏出那张照片递了过去。詹才芳接过照片看了一会,带着一脸笑容又把照片递给了其他人,肖劲光在看完后也对着詹才芳点了点头。

紧接着,詹才芳又说: 「你能讲讲你父亲的事情吗?」

这时,邓贤诗整理了一下情绪,才缓缓开口,说: 「我叫邓贤诗,湖南郴州永宁人,我父亲叫邓多华。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就参加革命去了,一直没回来,只是寄过几封信。后来母亲病逝了,我也参了军。本来我以为父亲已经战死了,直到我看到了那张报纸。」

听到这,一直没开口的肖劲光说: 「我们明白了,但至于你的父亲是不是邓华司令员,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吧,你回去写一封信,我亲自帮你送过去。」

听到肖劲光这么说,邓贤诗一脸兴奋地点点头,随后就转身出去了。

在邓贤诗离开后,詹才芳这才开口对肖劲光说: 「老肖啊,你看这小子是邓华的儿子吗?」

肖劲光回答: 「应该错不了,那照片上的人确实是邓华。」

詹才芳此时有些疑惑地说 :「可那孩子说他爹叫邓多华啊。」

肖劲光哈哈一笑,说: 「这事我知道,邓华是参加革命后才改名字的,以前确实叫邓多华。」

这时詹才芳才恍然大悟,一时间也是欣喜不已,说: 「这下好了,大喜事啊!」

不久后,邓贤诗带着信再次来到办公室,肖劲光也如约带着信去找了邓华。

当时正在伏案办公的邓华看到肖劲光一脸喜气洋洋地走进门,还很是疑惑,直到肖劲光说: 「邓司令,你看这是谁给你写的信。」

说着,肖劲光就把信递给了邓华,邓华满脸疑惑地接了过来,然后拆开一看,他顿时就愣住了。

只见邓贤诗在信中写了自己早年的经历,父母的名字,还有他通过报纸找到邓华的经过,这一切都让邓华的心情在短短几分钟内发生了快速地变化。

「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名叫邱青娥……」 ,尤其是邓华看到最后一句: 「如果您是我父亲,能不能告诉我一声?」

此时的邓华心头早已是五味杂陈,一时间竟流下泪来,他旋即又猛地站起来,对着肖劲光问: 「他在哪?」

当得知儿子在四十六军服役后,邓华当即出了门,赶往四十六军的驻地。坐了一晚上的车,邓华最后是在第二天的清晨赶到了四十六军的营地,正赶上部队出早操。

因为不认识儿子,邓华只能站在队伍的前面,悻悻然地看着那一个个年轻的脸庞,打量着每一个可能的面孔。就在这时,一个士兵走了过来,怯生生地问: 「请问您是邓华司令员吗?」

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只是那一刹那,邓华就已经确认了对方的身份。邓华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他一把把孩子揽在怀里,和他紧紧相拥,这是一个迟到二十二年的拥抱。

操场上的士兵都看着他们,看着这个久经战阵的铁骨将军在此时却红着眼眶,好像眼泪很快就要夺眶而出的样子,所有人都被其触动。

邓华最终是找回了自己的儿子,这也让他了却了一桩心愿。尤其是看到儿子现在也是解放军的一员,更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邓贤诗告诉邓华,母亲从小就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个英雄,那时候的他就一直把父亲当做自己的偶像,并立志以后也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英雄,所以他后来也参军了,这也是为了追寻父亲的足迹。

这一切,都让邓华十分感慨,其内心对于已经亡故的发妻邱青娥也是更加感怀。

看到儿子现在也有了出息,邓华没有干涉他的人生,而是让他继续在四十六军服役。他们父子俩,一个当将军,一个当士兵,共同为新中国而努力,这也成为一段佳话。

后来,邓贤诗也凭着自己的战功,成为了一名基层军官。而作为父亲的邓华更是贡献颇多,在建国后还追随彭德怀元帅征战朝鲜半岛,立下赫赫战功。

直至1980年,这位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身为时代潮流中的一粒沙,很多人的命运都是随波逐流,但像邓华将军这样的革命先辈们不一样,他们用满腔的热情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

在最危险的时候成为组织的一员,坚定地跟着组织走下去,一辈子为国家而奉献,这就是邓华将军。

当年霍去病曾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但邓华却真正实践了:「国家事业未成,何以顾家?」这同样是一种大豪情。

邓华将军是幸运的,尽管家庭离散,但他的孩子没有殒命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还成为了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作为父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在邓华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这段父子重逢的故事作为一段插曲,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与无私情怀,足以成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