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从三连到5000兵力,这支老八路如何发展壮大?他们的故事令人瞩目

2024-07-24历史

在【亮剑】中的一个场景里,楚云飞在大孤镇部署了两个营来制约李云龙,而李云龙则在这两个营的周围布置了三个营来进行反制。

丁伟表示:你把三个营,也就是你所有的兵力,都部署在大孤镇,万一鬼子进攻根据地怎么办?

李云龙说道:「你知道我手下有多少人吗?不多不少,正好八个营。」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的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扩编至原来的三倍人数。

在八路军的发展历程中,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将回顾一支八路军队伍从300人逐步壮大到5000人的历程。

第三支队「寒酸」的建队条件

1938年9月29日,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指出,随着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中央派遣贺龙和关向应率领第120师部分主力进驻冀中地区,同时任命程子华为冀中军区和第三纵队的政治委员。

1939年1月25日,由贺龙和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与吕正操指挥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及冀中军区在此日会师。

这次来到冀中,贺、关接下的任务不仅包括打击敌人、巩固冀中根据地,还需推动和影响当地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以壮大一二〇师的实力。

独立第三支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的。

1月28日,七一六团的一连、八连和十一连三个连队组成了一个大队,由八连连长周绍训担任代理大队长。

从干部大队再抽调104名干部组成新的干部大队,由常德善同志兼任大队长。

就这样,这两个大队,共304人,156支枪,略显「寒酸」地组成了一二〇师独立第三支队。司令员是贺炳炎(还在「抗大」学习未归),政治委员为余秋里,常德善任副司令员,刘忠担任参谋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队伍中,司令员贺炳炎在长征中失去了右臂,而政治委员余秋里则失去了左臂。在领取手套时,他们两人只需要一副就足够了。因此,当地百姓给第三支队起了个绰号——「一把手」队伍。

扩张到700人,升级「团」建制

独立三支队成立后不久,便在板家窝战斗中取得胜利。此次战斗中,尽管我方牺牲了17人,另有9人负伤,但成功击毙和重伤了80余名日军。

此战最关键的意义在于摧毁了日军在冀中地区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了八路军的正面形象,为三支队的扩编及收编其他部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3月,第三支队整合了段克全等三支地方武装,并招募了200名新兵,使得队伍总人数超过700人。于是,贺龙批准将第三支队改编为独立三支队第七团,设立了三个营。

心狠刀快,肃清队伍

1939年5月28日,一二〇师独立第六支队被改编为独立三支队第八团,左清臣由原六支队副指挥升任团长,刘佩荣则从六支队政治部主任转任政治委员,整个团共有703人。

贺炳炎从「抗大」毕业后担任了独立三支队的司令员,而余秋里则担任政治委员。常德善与原六支队指挥江东升则被任命为支队副司令员,整个支队总人数为1605人。

(注:此时,或因江东升受到约束而内心不安,或因一二〇师进一步扩张的计划,贺龙决定派遣三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与江东升一道,带着特务营的两个连回到大清河北,重建第6支队,并在当地展开游击战,发展队伍。重建后的第六支队后来被改编为三支队第九团。)

在这1605人中,除了120师的老红军官兵外,还有部分刚刚扩招的新兵和新收编的游杂武装。新兵和游杂武装的融合,成为余秋里头疼的问题。(注:这种情况不仅是三支队特有的,在八路军扩兵和收编过程中,新兵融入和游杂部队融合的问题是当时部队普遍面临的挑战)

我在回忆中写道:

我到特务连去检查战士们的伙食情况。

那时大家正聚在一起用餐。一班人送来了一桶饭和一盆菜,全班围坐成了一个圆圈。老兵蹲在地上,把菜盆围住,而新兵则站在老兵身后,筷子根本无法伸进去。

我对队伍中的干部们说道:「你们看看,这样的吃法,新兵能吃到多少菜呢?」

因此,为了确保新兵们都能吃饱,最终决定采取每人一份的分菜方式。同时,加强了对新兵的思想教育。尽管环境艰苦,但新兵们的情绪依然非常稳定。

在成功解决了新兵融入的问题后,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更加棘手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融入「军阀作风」严重的游杂部队。这些部队成员多为流氓和兵痞,他们既狡猾又顽固,处理起来极为棘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余秋里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方面,发动战士揭发屡教不改的流氓和兵痞,逐步清除顽固不化的消极分子;另一方面,彻底撤换军阀作风严重的干部,任用经过多次考验的优秀干部;同时,将党支部建立在两个团的所有连队中,使队伍完全处于党的领导之下。

药到病除。

群众感受到队伍状态的变化,军民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为扩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夏季,三支队在这一时期增兵约1000人,到9月前,部队总人数已扩充至2500人。

最后一块拼图到位,5000人齐

1939年9月上旬,蒋介石逐渐走上了消极抗日的道路。中央指示一二〇师主力迅速转移至晋察冀边区的冀西地区,以应对突发事件,粉碎蒋介石的阴谋。同时,三支队被留下来与吕正操的三纵队在冀中地区进行游击战。

在冀中地区活动了八个月后,1940年4月下旬,三支队接到命令前往晋察冀边区进行休整。抵达冀西陈庄地区后,常德善带领第六支队进入冀西,并将其归还建制。随后,一二〇师命令将六支队重新编制为三支队第九团,全团人数约为1400人。

(注:由于常驻冀中的司令员吕正操向一二〇师索要干部,贺龙和关向应决定让常德善留在冀中。1942年,常德善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

至此,三支队已经从最初略显「寒酸」的三个连队扩展为三个步兵团,装备水平也与初建时不可同日而语。整个队伍的兵力从300人猛增至5000人。

而这一切,仅仅花费了十五个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的兵员仅为4.6万余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的队伍人数已突破了100万。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第三支队这样的队伍,一边打击侵略者,一边巩固群众基础,才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成就了人民军队「百万雄狮」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