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91年,张学良告诉吕正操:我想回大陆看看,但要先保证这三点

2024-02-04历史

1991年,张学良告诉吕正操:我想回大陆看看,但要先保证这三点

1991年6月3日,张学良将军迎来了九十岁的生日。党中央派遣上将吕正操代表中共前往美国向他表示祝贺。

尽管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张学良依然一眼认出了吕正操,两人几步走到一起,握手寒暄。

随后,两位老将军互相搀扶着步入客厅,坐下交谈。

吕正操向张学良展示了祖国为他精心准备的贺礼,同时转达了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的问候。当然,他也未忘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劝说张学良返回大陆。

张学良的身份特殊,他渴望回故乡一探究竟,但又担心引起过度的政治关注,左右为难。

吕正操并没有催促或生气,耐心等待着张学良思考。过了一会儿,张学良开口说:「我可以回去,但有三个条件。」

至于吕正操与张学良的渊源,中共为何派他前去交涉,源于二人感情深厚的历史。他们初次相识是在1922年,张学良组建军队时,吕正操毅然加入,两人间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吕正操的家境贫困,从小就为生计四处劳作,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残忍对待百姓的场景。这样的经历让他燃起了驱逐侵略者的决心。

1922年,16岁的吕正操得知张学良组建新军队,看到机会,毅然加入,并成为张学良的副官处的文书上士。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官阶,还让他有机会与张学良亲近。

在第一次见面时,吕正操显得非常紧张,但张学良以和善的态度询问他的出身,两人发现竟然都是海城人,增添了一份意外的喜悦。

"我是唐王山后村的人,姓吕。" 吕正操回答着。

张学良点了点头并离去。

众所周知,张学良同样是辽宁鞍山人。当他得知吕正操是同乡时,他对这位小士兵格外留意。

发现吕正操虽然因家庭原因未受过多教育,但毛笔字却写得整洁规整。张学良因此推荐他前往东北讲武堂深造。

在讲武堂学习军事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时期,吕正操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未来的征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正操在讲武堂停课后继续随军南征北战。然而,他对于这种战争的参与感到乏味,因此毅然离开军队回到故乡。

当时,吕正操只有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华。尽管他的离去让张学良感到遗憾,但张学良还是派人专门前来邀请他重返部队。

吕正操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相信张学良,回到部队成为张学良的副官。从此,两人的交情逐渐加深。

1927年,吕正操被任命为少校秘书兼宣传队长,并于次年调任为「同泽俱乐部」主管。

虽然这些职位并非高层次,但它们使吕正操有机会常常陪伴在张学良身边,参与一些重要场合,既能增长见识,又能结交朋友。

然而,吕正操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工作,因为他渴望亲自参与战斗。尽管多次向张学良提出申请,但始终未能得到同意。

吕正操态度坚定,对于张学良的批评并不动摇,反而表现出一种越挫越勇的姿态。张学良无奈地告诉他:「将来会有属于你的战斗!」

尽管张学良这样说,吕正操并不听从,最终张学良只得同意他的请求,安排他担任东北军十六旅的参谋处处长。

很快,「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下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导致东北地区迅速沦陷,这与吕正操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使他难以接受。

类似吕正操的将领还有很多,他们都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故土被敌人占领。

不久后,张学良向身处热河的吕正操发电报,要求他赶至北京商议对策。

在当天夜里,吕正操匆匆赶至中南海,向张学良报告前线状况,并充满信心地向张学良保证:「我部正在各口坚守长城,喜峰口虽然被敌占领,但我们已夺回,现在士气高涨,日军后方空虚,我们完全有能力出其不意地反击!」

尽管张学良被吕正操的话所说服,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收复热河」,然而在实施之前,张学良被迫宣布下野,直到1934年才重返国土。

张学良对吕正操的英勇和善战品质深感赞赏,因此在回国后仍然给予他高度重用。

半个世纪的分别

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张学良并未透露给吕正操自己的计划,但吕正操凭直觉察觉到一些事情即将发生。

直到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留,被迫发布停战令,吕正操才领悟到了张学良的计划。他感到既惊又喜,认为终于可以投入抗日战斗了。

吕正操在西安亲身经历了一系列激动人心、动荡不安的日夜,与张学良一同与中共代表团多次接触,结识了周恩来、刘鼎、宋黎等人。在这过程中,他对国共两党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谁是真正抗日的,谁是虚假和平的,一切都昭然若揭。吕正操与中共的抗日理念契合,因此他曾向中共中央递交过一次入党申请。

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宣布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引起了部下的反对。

面对众多反对声音,张学良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目的是让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吕正操对此深感钦佩,他意识到挡不住张学良,向他承诺:「我们等你一星期,如果你不回来,我就回河北指挥部队。」

然而,尽管张学良35岁,吕正操31岁,张学良一去就再未回来。

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张学良一直被软禁,而吕正操则忙于对抗敌人,二人始终未能相见。

1937年5月,吕正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多次与敌军激战。

由于他在抗战中表现英勇、全局考虑周到,成为一方抗日名将。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负责铁路运输。

尽管张学良与吕正操已经有五十多年未曾见面,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最初通过熟人传递信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能够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自由往来,使得他们的联系更加紧密。

每当张闾蘅来北京,总会专程去探望吕正操,向他讲述张学良在台湾的情况,带去一些问候。

「我大爷知道我常来大陆经商,曾跟我说在大陆有两个部属他非常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找机会代他去看望看望。」张闾蘅说。

吕正操听后深感感动,他让张闾蘅代他向张学良转达问候,并送去了一副健身球和几听茶叶。

吕正操经常在信中表示,期待张学良「走出台湾小天地」并「回家乡看看」。

尽管张学良也表达过回大陆的愿望,但由于身份特殊和政策限制,一直未能实现。

1991年,张学良在台湾的处境发生变化,获得前往美国探亲的机会。

在临行前,张学良在桃园机场接受记者采访,提到了想要回大陆探亲的愿望。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邓小平特别嘱咐邓颖超处理此事。

党中央认为吕正操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派他前往美国与张学良详谈。同时,吕正操从张学良侄女处了解到,张学良本人愿意与大陆人员见面。

吕正操打点好一切后,以「为张学良祝寿」的私人名义,秘密访美。考虑政治等因素,他不希望拜访显得太过官方。

在旧金山,吕正操与张学良三次会面。5月29日上午,吕正操在张闾蘅的陪同下来到张学良所在的公寓楼下。

电梯门打开时,吕正操看到了站在门口的张学良,迅速走出电梯,握住了张学良颤抖的手。

自西安事变一别,已过去五十四年,两位老人从青丝变成雪鬓,脸上布满皱纹。张学良90岁,吕正操86岁。

在静默中站立片刻后,两人搀扶着走进客厅落座。吕正操开口:「西安一别,今天正好五十四年五个月零四天,双‘五四’,好兆头!」

贝太太补充说:「张将军听说吕将军今天要来,激动得一夜都没睡好!」

作为首次见面,两人聊着家常闲话,气氛十分温馨。在谈到抗日战争时期吕正操的表现时,张学良很满意:「听说你有个外号,叫‘地老鼠’?」

吕正操笑着回应:「‘地老鼠’是人民赋予的创意,我个人能有什么功劳?都是人民的功劳!」

在交谈了一段时间后,吕正操取出了为张学良准备的生日礼物,其中包括【中国京剧大全】、名家京剧录音带、名茶、名画以及书法名家的字帖等。

这些礼物都是根据张学良的兴趣而精心挑选的,张学良自然非常喜欢。

午间到来,张学良邀请吕正操共进午餐,两人边用餐边聊,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彼此间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在谈话中,张学良突然问起:「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解释道:「当年你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我就不相信他会放你回来。你离开后,东北军陷入混乱。我匆忙赶回冀中,接受了共产党的指导,趁着国民党军队南撤的时机,带领部队脱离东北军的五十三军,留在冀中,开始了敌后抗日斗争。」

张学良点头表示理解,对吕正操带领部分东北军参与抗日感到欣慰。

午饭过后,两人继续聊了很久,吕正操才告别离去,他们约定第二天下午再次见面,选择一个更加宁静的地方。

第二天下午,吕正操如约在一家银行经理办公室见到了张学良。吕正操携带着邓颖超交付的信件,转交给了张学良,同时传达了祖国对他的问候与祝福。

张学良的视力已经很差,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信中的内容。读完后,他感慨地说:「周恩来我很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吕正操补充说:「周总理临终前嘱托过,‘不要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

张学良叹了口气:「我很想回去,但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让个人事务引起政治上的复杂。」

吕正操点头表示理解,他提醒张学良将信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以防被他人看到。但张学良却淡然回答:「不碍事,没什么关系。」

接着,张学良准备了纸笔,写了一封回信给邓颖超,表示「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聊天中,阎明光进来建议张学良去上海看名医「东方一只眼」治疗眼疾,给了张学良回大陆的一个理由。张学良对此表示赞同:「我有个决定,想回大陆去看眼睛!」

吕正操听到这个决定非常高兴,表示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随时欢迎张学良回来治病和探亲。

张学良却不同意吕正操的提议,摇了摇头表示:「我不需要特权,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

随后,张学良提出了他回大陆的三个条件:不需要欢迎,不见记者,不要来奉承他。

吕正操听了这些条件,故意皱眉表示为难,戏谑地说:「不见记者可以,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就认出你了,会围着你不让你走!」

大家欢笑不已。

因为张学良当天晚上还有一个宴会,有些在美华侨为他庆生,所以短暂交流后,吕正操告别离开了。

原以为事情就此定下,但当天晚上张学良却派人传话给吕正操,想再次见面。

这一次,吕正操特地邀请张学良前往中国大使馆,也是吕正操的住处,两人再度见面。张学良非常开心,因为这次回访实际上是实现了他回大陆的心愿。

第三次见面,张学良还送了礼物,是台湾产的凤梨酥。

这次的谈话主要集中在大陆与台湾问题上,虽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在国家统一和反对「台独」问题上观点高度一致。

张学良说:「我认为大陆和台湾迟早会统一,不能长期如此。两岸总有一天会实现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他询问了中共中央的政策和方法,打算回台湾时转告当局,促进两岸统一。

他们谈了数小时才分开,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见面。

吕正操不久后回国报告,张学良探亲结束,也返回了台湾。

吕正操向中共中央报告了张学良的想法和动向,中央非常重视,为他顺利返回大陆做好准备。

然而,遗憾的是,张学良未能如愿回大陆,就在病逝前返回了台湾...

结语 这对「世纪好友」张学良与吕正操,长达数十年的深厚情谊,尽管张学良未能如愿回故乡,但能在生命最后时刻与吕正操再次相见,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张学良将军一生低调为人,为国为民,三个条件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谦逊态度。即便将军早已去世多年,他仍然受到世代歌颂和后人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