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9年,伟人出席军委会议却不见粟裕,叫人去请后见面:不要怪我

2023-12-29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我国边防压力大增。

毛主席出席一次军委会议时,不见粟裕出席,于是叫来罗瑞卿说:「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然而,就在前不久,粟裕才被调任到军事科学院。

毛主席此时又为何会让粟裕参加军委会议?

粟裕大将又将作何回应?

毛主席对粟裕的信任

粟裕大将的辉煌战功,自是不必多加赘述。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以少胜多的豫东战役(20万比25万)和淮海战役(60万比80万)、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第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

他是公认的帅才,也是唯一常被人提及应授元帅的大将。

甚至蒋介石在1955年看到大授衔名单后,都不禁跟宋美龄感慨:「没想到粟裕落选了,他可是一个挺厉害的人呐!」

毕竟早在解放战争,他就表现出对粟裕的又气又爱。

他说:「粟裕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把我的战术都摸透了!」

自然,我党的元帅们对粟裕杰出的军事才能都极为赞赏。

就连自视甚高的林彪都十分重视粟裕的意见。

只不过,由于粟裕属于大器晚成,相比元帅,他少了些资历。

这一点他本人也十分理解。

那么,在毛主席的心中,粟裕又是怎样一个定位呢?

曾有不少历史迷说,林彪是毛主席的第一爱将,但在粟裕面前,林彪也得往后排。

这一点,看主席对他的评价和信任就懂了。

1961年,毛主席在武汉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曾说,他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

这的确是至高无上的嘉奖了。

解放战争时期,主席曾多次军事放权粟裕,让他毫无顾虑地创造诸多战争奇迹,加快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四次点将粟裕,凡是重大的军事任务,几乎首先想到的都是粟裕。

第一次是解放台湾,毛主席点将致电粟裕准备夺取台湾。

起初,粟裕说台湾战役影响较大,希望中央派刘伯承或林彪主持,他则负责协助。

可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鉴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惊艳表现,仍决定把攻台作战交由粟裕负责。

只可惜,还没等到挥师台湾,朝鲜战争便爆发了。

形势不由人,经过权衡,我们只好先抗美援朝,把收复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而抗美援朝的指挥员者,毛主席也是首选粟裕,让他组建东北边防军,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偏偏这时候,粟裕头疾发作,毛主席才再选的林彪。

但当时,林彪也旧疾发作,需要养病,最后只有请彭大将军出马。

按理说,林彪的四野是兵力最多的野战军,在东北征战数年,对东北边防军有人事优势,也更适应朝鲜战场环境。

可毛主席还是首选粟裕,完全是看重粟裕的能力,希望他再打一个神仙仗,全歼美军几个整师。

1951年,粟裕从苏联治疗回国刚回国,周总理就提议由他出任副总参谋长。

只不过,粟裕又一次推辞了。

他觉得自己水平有限,难以胜任指导全军作战及建设的总部工作。

闻言,周总理便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点的将,于是粟裕不再推辞。

他在副总参谋长的岗位上待了三年,注重调研,敢于发言,提出了许多重大建议。

于是1954年,毛主席点将粟裕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毛主席对粟裕的四次点将,足以看出他老人家的爱才与信任。

即使粟裕离开军队,一旦国家有事,毛主席仍然会想到粟裕这枚「定海神针」。

「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撑腰下猖狂叫嚣,印度与新疆的反动势力也想浑水摸鱼、蠢蠢欲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我们与苏联老大哥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可谓是内忧外患。

边防压力与日俱增,中央军委召开了几次会议商量对策。

在1959年9月15日举行的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也到场参加了。

一进颐年堂会议室,他看了看四周问道:「粟裕怎么没来?」

这时候,粟裕已经从总参谋长的岗位调到了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

毕竟没有在军事第一线工作,他确实不太适合出席此次会议。

可毛主席依然视粟裕为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刃。

于是,他立马一指罗瑞卿,坚定嘱咐道:「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是粟裕的老战友,闻言替粟裕感到十分高兴。

在会后,他第一时间就把毛主席的话传达给了对方。

粟裕从早期就是毛主席的粉丝,一直自觉以伟人为师, 默默地跟着他「学打仗」,对毛主席有着很深的感情。

如今得知毛主席依然惦记着自己,他不由感动道:「位卑未敢忘忧国。」

次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果然出现了粟裕的身影。

见到他,毛主席也十分欣慰,专门向粟裕解释:「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

粟裕怎会不明白毛主席的心意?

只是,在当下的处境之中,他难免感到有些迷茫。

不过个人的得失,并不会影响他对党和国家以及毛主席的忠诚。

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粟裕人不在高位,也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尽瘁事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

自1958年到军事科学院后,粟裕兢兢业业工作。

直到1967年又临危受命,接受了周总理的指示,进入国防工业军管小组。

当时,国防工业是周总理直接管的,急需有可靠之人配合总理力挽狂澜。

情理之中,这个职位也是危险的。

当时,周总理对粟裕说:「你过去有战功,去支撑这个局面吧!」

闻言,粟裕目光如炬。

他自革命以来,就早已把危险与困难置之度外,心里只有军队的战斗力、国家的安危。

于是,其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为了防止国防工业进一步低迷,粟裕都是亲自深入一线贯彻落实工作。

他常常向军委直言正谏,有人提醒他。

但粟裕却严肃地说:「我是老军人,要对战备负责!」

后来,周总理把粟裕安排进国务院工作。

只是,粟裕说他只会打仗,哪懂地方工作。

接过指示时,他明确表明:「请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一旦打仗,我还要上前线!」

在国务院期间,粟裕尊重知识与人才,保护了一批专家学者,对建港、水运、铁路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乃至说对后来开放十四个港口城市的决策,都有着巨大影响。

当然这期间,粟裕最高兴的事情是1970年的考察。

说起来,这还与1969年的珍宝岛战役有关。

彼时,苏联被我军击退后恼羞成怒,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

起初,中央将应对苏联的重任交给了李德生。

然而他只有指挥一个军作战的经验,完全没有把握。

毛主席也不放心,于是决定听听指挥过百万大军的粟裕的意见。

「都说你现在是只‘死老虎’,你还行不行?」毛主席开门见山。

粟裕坚定地说:「老虎虽老,獠牙仍在!」

就这样,粟裕开始了为期50多天的考察。

那段时间,他跑遍5个省市、7000多公里边境线,制定出了一份对苏防御的作战方案。

后来他又进行了一番调查,呕心沥血完成了一篇有关对未来反侵 略战争作战的论文,轰动一时。

因为当时,我军较为混乱,不注重具体的战术技术,只强调对敌人的藐视与人民战争的力量。

粟裕向中央反映情况的时候,还曾触怒了某些人,差点被赶出北京。

但一如既往,粟裕的老兵勇气仍在,说哪怕离开北京也要实事求是。

这就是粟裕!

老实纯粹,即便摔过跟头,仍能保持初心。

粟裕夫人楚青曾感叹:

粟裕60年革命生涯,有30年都处于逆境。

这位战神的晚年,的确可用磨难来形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重新焕发生机。

粟裕想要撸起袖子再大干一场,却因病情恶化,有心无力。

1984年2月,时年77岁的粟裕大将在北京病逝。

而后,其妻 楚青按照粟裕的遗愿,并未将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寓,而是分别撒在江苏、江西、山东等自己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8个地方。

后记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正如粟裕以诗言志,尽管他一生留下太多遗憾,却也成就了传奇的辉煌。

得意时保持谦逊,逆境中不会消沉,或许早已看淡得失,不惧不悔。

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他的人格魅力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何立波.蒙冤之后的粟裕大将[J].党史博采(纪实),2005,(04):31-37.

华小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四次点将粟裕[J].世纪桥,2011,(22):47-51.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1.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