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自称程度有限,周总理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

2023-12-29历史

自称程度有限,周总理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

"五千年来,上下浩荡,两周一公显"

在党的先进革命家中,涌现出许多文武兼备、才华横溢的全能人才。在这众多杰出人物中,除了毛主席之外,周恩来总理无疑是最为卓越的一位。

论武,周恩来总理早年曾拜师于武术大师韩慕侠先生。在上海工作期间,他组织了我党的「锄奸队」。在军队指挥方面,他是我党建军之战、「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之一。无论是个人武力还是军事指挥,周恩来总理都可谓是独步潇湘。

论文,周恩来毕业于天津南开后,曾先后留学于日本和法国。当时,这无疑是拥有高学历的海归之一。建国后,周恩来不仅担任我国国务院总理,还是首任外交部长,彰显其在文化领域的卓越造诣。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拥有两次留学经历,更成为首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却极少在公开场合使用英语。难道周总理不擅长英语吗?究竟他的英语水平如何?

初涉英语对于一个人而言,学习一门外语最好的时间是尽早接触。周恩来首次系统学习外语应是在他就读南开中学的时候。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与伯父从江苏淮安迁至天津,并成功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设有每周至少10小时的专业英语课程,专门的教师负责教授英语,除「国文」(中文)和中国历史等偏向「国学」的科目外,其他所有学科均采用英语授课,包括数学。

此外,南开中学图书馆内主要收藏英文书籍,涵盖丰富的英文小说等,以营造一种英语环境,促使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在度过了四载的磨炼与学富之旅后,周恩来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南开中学毕业后,他远赴日本留学。

当时,为谋取更多在中国的私利,日本人向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冯国璋重提了【二十一条】旧事。

这一事件不仅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一些国际媒体也高度关注。当时,一家英国媒体报道了此事,并将新闻在日本发行。巧合的是,这份报纸被周恩来所阅读。

阅读报纸时,周恩来迅速浏览,毫不费力,并在看完后不禁感慨一声。随后,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4月3日,通读英国报纸,日本政府再次逼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

完成在日本的学业后,周恩来并未止步。

学无止境。1920年底,周恩来抵达法国。

在法国,周恩来凭借英语初来乍到还能与人交流,但学校授课语言为法语,于是他注册了法语学校,并在一家汽车工厂工作。白天黑夜练习法语,短短一年,他的法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与当地人交流毫无困难。

随后,周恩来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一年,然后回到法国完成学业,最终返回祖国。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周恩来很少使用德语,但确实是能够运用的。

一个人能够流利地运用中文、英文、日语、法语、德语,后来还学会了俄语,六国语言样样精通。周恩来在语言学习上所展现的天赋,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踏足中国,怀揣对共产党深入了解的决心,渴望窥见这个独特政党的真实面貌。

经历了万里长征,我党大多数部队已迁至陕北。得知这一消息后,斯诺跋涉千里,来到陕北。根据斯诺的记载,可见当时周恩来总理的英语水平并未有太大差距。

斯诺来到陕北时,茫然不知应该找谁接待,也不清楚如何联系共产党。在找到一位穿军装的人后,通过生涩的中文和手势沟通了半天,这位士兵才勉强理解他的意思,将他引领至我党红军驻地。

在驻地,斯诺等待片刻,见一名同样身着军装、留着络腮大胡子的青年军官走到他面前。

斯诺审视了这位军官,发现他的服装与普通战士无异,甚至更为破旧,双手也沧桑不已,仿佛是个农民的双手。然而,他络腮大胡子的脸上却有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

斯诺正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来意,突然听到这位青年军官用娴熟的英语问道:「你想找谁?」

这使斯诺瞪大了眼睛,环顾四周黄土墙,再看这位红军青年,感到一阵「违和感」。

这个看似普通的红军军官竟然能说英语,这可是中国的内地中的内地,出乎意料地,这位军官正是周恩来。

接着,斯诺小心翼翼地与周恩来交谈,随着对话的深入,他逐渐释放紧张,后来在回忆录中,斯诺提到周恩来总理虽然英语说得有些慢,但非常准确:「我非常能理解他的意思,他也非常理解我的意思。」

斯诺在陕北的这次之行非常成功。他的【西行漫记】传到美国后,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谁曾想,在遥远的中国陕北,「内地中的内地」竟然有这么一群理想主义者。

随后,1941年,美国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专家欧文来到延安,他的目的是见识一下斯诺所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接见斯诺的周恩来。

然而,在周恩来和欧文的交流中,欧文得知周恩来曾在法国留学,于是提出使用法语和英语进行交流。

然而,周恩来总理微笑着对欧文说:「抱歉,欧文先生,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而且回国多年,法语也渐生疏远。我们这次还是用中文沟通吧。」

欧文听后虽感有些费解,但还是点头同意,与周恩来开始了中文对话。当欧文遇到表达困难时,周恩来总理耐心地解释相关问题。

不忘初心1954年,周恩来总理已是我国外交部长,代表国家参加日内瓦会议后,前往莫斯科参与一项会议。

会议结束后,大家聚餐时,周恩来总理敬酒给苏联的米高扬时,用的是英语。这让米高扬有些不悦,放下酒杯说:「周总理,你向我敬酒,为什么不说俄语,而要说英语呢?我记得你也会说俄语。」

周恩来总理笑着回答米高扬:「先生,你为什么不用中文问我呢?我记得你的中文也不错。」

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前,他担心中国对此的态度。因此,他派使者黑格先来中国进行初步交涉。

在黑格和周总理的对话中,黑格说了一句:「the us governmen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viability of China。」

这句话被翻译成:「美国很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

周总理听后并未当场回应,但会后,他让人找来几本英语词典比对,发现viability确实是「生存能力」的意思。

第二天再见黑格时,周恩来总理微笑着说:「感谢美国政府的关心,但我们国家的生存能力无问题。我们是主权国家,在国际上与美国平等。美国关心我们的生存能力并不合适。」

尼克松访华时,他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只隔了一个太平洋,只隔了1.7万英里。」

然而,在翻译官章含之口中,他把「1.7万英里」翻译成了「1700英里」。

当时在场的人都没察觉问题,甚至美国的翻译也没提。但周恩来总理听完尼克松的话和章含之的翻译后,笑着对章含之说:「含之,1700英里也太近了吧。」

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在英语水平上仍然游刃有余,关键时刻甚至不输专业翻译。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不同情境和场合下,选择使用何种语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来说,当斯诺首次访问中国时,他以记者的身份代表个人前来,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呈现给全球。周恩来总理理所当然地运用英语,以配合斯诺,向他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

然而,1941年,欧文的到访却是携带着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使命,旨在了解中国革命的现状。因为他代表着一个国家而来,周恩来总理在与他交涉时无法再使用英语。欧文代表美国,唯一能够平等对话的就是中国的代表,因此必然使用中文。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苏联使用英语的情境则源于苏联邀请不仅仅有中国,还有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相关会议。

在当时,英语是主要通用的官方语言。周恩来总理说英语并非只是为了苏联倾听,更是为了向印度和英国等国传达中国愿意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态度。

中国虽然实行「一边倒」政策,明确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求同存异」是我们的原则。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与印度的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宽容开放的一面,特别重要。

周恩来总理,作为我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和创建者,以其卓越的言辞智慧和语言艺术而闻名。他口若悬河,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着深刻的思想。他的言辞精妙而充满深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语言来传达他的思想。在他的领导下,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成为表达理念和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