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一生走南闯北,却不愿再踏足这两个地方,这是为何?

2024-07-28历史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翻译过来就是:有德行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喜爱水。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以其深厚而滋养万物,仁者见到山会联想到平和安静、心怀仁德而欣喜;水以其顺势而周流无滞,智者见到水会联想到顺势而动、随时应变而快乐。

毛主席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兼具智者和仁者于一身的圣贤,所以他一生既爱山,也爱水。

据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记载,登山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他一生登过的名山有岳麓山、泰山、白云山、五台山、玉泉山、北高峰、莫干山、庐山等等,也不止一次地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观赏风景,还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是一举三得。」

除了山之外,毛泽东也喜欢水。少年时代,他便写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名句,也曾在长江、湘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北戴河等大江大河中畅游。

但是在中国,却有一座名山是毛主席一生都不愿踏足的地方,还有一条大河,是毛泽东一生也不愿意畅游的河流。这座名山就是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称的黄山,这条大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一、

其实说起来,毛泽东对黄河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曾在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中,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来形容黄河的气势磅礴,也曾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两次东渡黄河。第一次渡河击败了阎锡山,而1948年3月第二次渡过黄河后,拉开了对国民党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毛泽东第一次渡黄河时,正是黄河的凌汛期,激流里漂浮着许多磨盘大的冰块,不停地撞击着毛泽东乘坐的小船,发出了阵阵惊心动魄的巨响。毛泽东坐在船上,谈笑风生,指着船上头包白羊肚的毛巾,赤膊坦胸的船工对身边的同志们说,看,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在这次渡河时,毛泽东还和身边的警卫员们开起了玩笑,问有没有人敢游过河去。大家纷纷摇头,说河水这么急,哪里游得过去?毛泽东听完笑着说:你们说得对,我们共产党人可以藐视一切,但就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将来要是革命胜利了,我一定要骑着马沿着黄河走一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来到山东和河南两省,对两省境内的黄河进行了现场考察。毛泽东站在济南的黄河大坝上,远眺滚滚的黄河水,向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交代:一定要把黄河大堤修牢,必要时要发动群众和军队上堤严防死守,万万不能出事啊!

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看到黄河边有很大一片盐碱地,得知这是由于黄河高悬,排水不畅,造成耕地盐碱化的结果后,深情地说:我深知黄河洪水为害,黄河侧渗也会给人民造成灾害,你们能不能试着引用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让群众吃上大米,行不行?

离开山东后,毛泽东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和兰考县杨庄察看黄河工程。到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我真想骑着毛驴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口,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直担心,黄河要是涨上天怎么办?」

毛泽东是一个敢斗天斗地的人,但面对黄河,他却表现出了少有的敬畏和谨慎。临走前,他用力握着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手,殷殷地叮嘱道:「请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拜托你们了!」

在这次视察黄河之回京的路上,毛泽东在专列上听取了王化云关于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汇报。在听到黄河委员会已经就库区移民问题和黄河水土保持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毛泽东高兴地说:革命成功了,事情好办了,治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我相信在共产党人的手上一定能解决!

不久后,黄河委员会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黄河基本情况与根治意见】和【关于黄河情况与目前防汛措施】两个报告。毛泽东看完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二、

1954年,毛泽东又在南巡返京途中,在郑州专门听取了黄河委员会关于治黄工作的汇报,并对黄河的治理规划做了不少指示。在离开郑州时,他郑重地对王化云说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和身边的同志们说过,他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可使自己多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当官僚主义;二是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文学家,陪自己骑马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三是写一部书,把自己的一生写进去,包括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毛泽东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毛泽东一直想沿黄河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可见黄河在毛泽东心中的位置,或者说毛泽东的黄河情结有多深。只不过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工作千头万绪,根本不可能抽得出时间完成这个心愿。

1963年秋的一天,毛泽东将汪东兴喊到中南海丰泽园,告诉汪东兴,他要从内蒙出发,到黄河的源头去走一走,看一看。

据汪东兴回忆,毛泽东是坐在摇椅上,笑咪咪地告诉他这个决定的。汪东兴理解毛泽东的想法,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一种平稳发展的阶段,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毛泽东的心情很好,于是他身上的那种诗人的气质又复活了。

见汪东兴有些反对,毛泽东颇有些不悦,汪东兴只好通知内蒙古军区保卫部,要他们派一名负责人马上赶到北京来。

第二天,内蒙古军区保卫部副部长图门毕力格图,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京。汪东兴把毛泽东想从内蒙出发,到黄河的源头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告诉了图门,同时交待图门,让他先带一支小分队去探探路,以便在毛主席出行时,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

1964年2月,图门带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开始沿着黄河,对内蒙古境内的18个旗县进行了考察。一路上,他们不仅考察了这些沿黄河的旗县的地形、气候、风土人情,还要调查这些地方的交通情况、政治环境,可谓包罗万象。

除了图门,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们并不知道他们执行的是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次任务。但大家还是踏着未融化的冰雪,顶着刺骨的寒风,吃着冻硬的干粮,喝着雪水,对黄河流经的草原、戈壁进行了详尽的勘察,终于完成了对这18个旗县的考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三、

1964年5月,图门将一份长达三百多页的考察报告,交到了汪东兴的手中。汪东兴让他回内蒙挑选一批好马,并在部队挑选一些政治可靠,胆略、骑术都十分出色的骑兵,组成一支小分队,一边训练,一边等中央的指示。

由于国事繁忙,毛主席一直没有时间去完成他的这个心愿。两年后,汪东兴通知图门,小分队就地解散。

毛泽东一生都在关注黄河,也曾多次想畅游黄河。他曾在1959年9月对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说:全国的大江大河我都游过了,就是还没有游过黄河。等你们把黄河变清了,我一定来济南横渡黄河!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终其一生,也没有等到「黄河清」的那一天。所以自从五十年代视察黄河后,除了偶尔坐着专列驶过黄河大桥,他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踏足这条母亲河。

今天的黄河,在党和政府的连年治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今年,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黄河两岸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已达2800多万亩,年均减少泥沙入河量约10亿吨,黄河水质也有了显著的改善。这条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正在悄然出现变清的态势。如果今天毛主席仍然活着,他老人家肯定会第一个跳入黄河畅游一番!

四、

除了爱在大江大河中游泳之外,登山也是毛泽东的一大爱好。

毛泽东喜欢杭州,曾先后40多次来杭州,每次来杭州,必定要爬当地的丁家山。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身边的同志便给毛主席准备了一根拐杖,让他登山时拄着,可以省不少力气。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并于第二天提出要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突然发现,之前一直陪毛主席登山的那支拐杖被拉在了北京,忘记带来杭州了!

还是毛主席的卫士长叶子龙机灵,他灵机一动,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做了一支拐杖递给了毛主席。就这样,毛主席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开始登山。

走到半山腰,毛主席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下来郑重地问身边的叶子龙:「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叶子龙回答说:「老乡不肯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主席很高兴,称赞叶子龙想得周到,做得对,还吩咐叶子龙要将这根拐杖带回北京去。

从那以后,毛主席每次登山,一直都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

有一年,越南的胡志明来中国访问,毛主席约他一起去长沙爬岳麓山。爬山时,毛主席拄的还是这根竹拐杖。胡志明于是向毛主席提出,想用自己的拐杖和毛主席换,以资纪念。主席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得作罢。

五、

拄着这根拐杖,毛主席爬过了无数名山大川。但是他一生却没有爬过著名的黄山,这是为什么呢?

1954年,毛主席在张治中将军的陪同下,来到安徽视察。视察结束后,身为安徽人的张治中,乘机提议陪毛主席去爬一爬黄山。

众所周知,黄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以其「五绝」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拥有宏伟的山峦、奇特的松柏、浩瀚的云海以及永不干涸的温泉,黄山周边更是遍布各类文化遗产。

毛主席之前虽然登过很多名山,但却没有登过黄山,听了张治中的建议后很感兴趣,于是便欣然前往。

到了黄山脚下后,张治中告诉毛主席,由于黄山当时还没有完全开发好,所以没办法开车上山,只能坐轿子上山。

听完张治中的话,毛主席脸色一沉:「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子!」说完,毛主席扭头便走。

在回程的路上,毛主席仍然余怒未消。他对叶子龙说:「我毛泽东从不坐轿子,坐轿子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干不来这个事!」

听毛主席这样说,叶子龙这才恍然大悟,随即想起两件事来。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当时毛主席正值肺炎初愈,身体十分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于是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毛主席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

毛泽东不肯坐担架,让卫士们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于是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主席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主席拄着木棍试着走了几步,感觉很是满意。从那以后,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就一直拄着这根柳木棍。

叶子龙想起的另一件事,发生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初。当时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有人提议让毛主席住进故宫,被毛主席严辞拒绝。毛主席严肃地告诫全党:「我们坚决不做李自成!"

毛主席为什么不肯住进故宫?那是因为在他心里,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他如果住进故宫,与封建社会的帝王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毛主席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这也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

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参考资料:

人民网:【揭秘:毛泽东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有游过黄河?】

【浙江日报】:【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澎湃新闻】:【【百年党史大家读】:毛泽东上山不坐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