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名人录

2024-05-10历史

萧大士

清朝时期秀山县的一位杰出人物,性格上少简直寡言,自幼便展现出对古籍的浓厚兴趣与专注,广泛涉猎各种经典及其注释,不仅限于儒家经典,还旁及【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及各类杂书。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提纲挈领,力求把握每一部经典的精髓,而非浅尝辄止。这种深入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对学问有着独到的见解。

因对仕途不甚热衷,萧大士选择了一条更为清贫却能潜心学术的道路——在简陋的家中开设私塾,以教书育人为生,自给自足。他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一面。在学术上,他尤其精于【易经】的研究,著有【周易汇纂】四卷、【春秋左氏补义】十卷、【家礼述宜】二卷、【弟子规】一卷、【小学韵语】一卷等著作,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即已流传,对后世影响颇深。

萧大士以其深厚的学养、专注的治学精神及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学者的尊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易经】研究方面的贡献,成为秀山县乃至清代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由升堂

在清朝道光年间以贡生的身份闻名,他性情高洁,热爱吟诗作对,具有极高的文学才华。他的文章能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当时名噪一时,显示出他在文学上的非凡天赋和造诣。在个人品行上,由升堂待人和乐平易,秉持方正耿介,自尊自守,不愿趋炎附势,耻于干谒权贵,显示出高尚的道德操守。

他的居住环境幽静,宅邸临江而建,面对城郭,但由升堂并不轻易涉足繁华闹市,显示出他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他与当地典史陈兆沅等人结成了诗社,经常举办文酒聚会,诗友之间相互往来频繁,诗词唱和不断,这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增进了文人间的友谊。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交往纯属文人间的风雅之事,未尝涉及私利之谈。

在学术上,由升堂特别喜好探讨【易经】,并有所心得,留下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易无字书】十二卷,这部作品体现了他对【易经】的独特理解和深刻研究。此外,他还著有【睡鹤山庄诗集】四卷,诗集中收录了他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由升堂的这些作品流传后世,被记载于【秀山县志】,显示了他在地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由升堂作为一位文学修养深厚且品行高洁的文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更在地方文化活动中扮演了积极角色,对秀山县的文化发展和文学传承做出了显著贡献。

张绍武

1908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秀山县涌图乡贵国村,是一名土家族人士。张绍武成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遭遇不幸,六岁时母亲去世,迫使他四处流浪乞讨生活,直到十岁起,他开始依靠帮人放牛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1930年9月,正值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张绍武在湖南石门加入了贺龙领导的红三军,成为了8师24团团部的一名通讯员。在此后的几年间,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展现,从1932年至1934年,他迅速晋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34年6月,红三军驻扎酉阳南腰界,张绍武被任命为军部管理科副官,负责军需工作。这一时期,他亲身经历了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5年8月,张绍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从一个普通农民之子到革命战士,再到共产党员,张绍武的生涯见证了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他在红军队伍中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其在战争年代的英勇表现,对于激励当地人民投身革命、推动秀山地区乃至更广泛的民族解放斗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绍武的一生是与革命紧密相连的,他在红军中的奋斗经历,特别是在管理岗位上的贡献,以及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都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尽管他没有留下如文学作品或显赫赫战功,但作为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和对革命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谭小乔

本名谭小乔,笔名荞子,1952年出生于中国重庆市,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民盟)的成员。她在文学领域内,尤其是儿童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谭小乔自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的创作生涯横跨数十年,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长篇小说、童话以及儿童文学等多个领域。她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认可。2000年,她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对她文学成就的重要肯定。

谭小乔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小船飘摇】、【半个月亮】和【我是妖怪变的】,这些作品展示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除了成人文学,她在儿童文学领域也颇有建树,著有长篇童话【金色鼠王】以及儿童文学集【呱呱幼儿园】、【小蜜蜜】等,这些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对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重庆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谭小乔不仅在个人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极参与文学界的活动和事务,为推动当地文学创作的发展和青年作家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她的作品和影响力,使她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谭小乔通过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在文学界的活跃表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也对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谭竹

1971年出生,是一位来自重庆的女性,拥有深厚文学背景和创作才华的作家。她于1994年毕业于渝州大学中文系,此后的职业生涯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充分展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贡献。

谭竹的职业生涯起步于重庆市少儿图书馆管理员,之后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担任文学专业干部,并与【巴渝文化】杂志有所关联,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她的身份还包括重庆市作家协会委员、散文学会理事,以及重庆市文学院首届创作员,这些职位表明她在重庆乃至更广泛的文学领域内占有重要位置。

自1990年起,谭竹就开始发表作品,显示了她早期的文学尝试和热情。2005年,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她作为职业作家身份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她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多部长篇小说,如【云顶寨】、【少女日记】等,以及散文集【看着我的眼睛】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情感细腻的描绘能力。

谭竹的作品和她的文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交流。她的创作聚焦于个人情感、社会现象及文化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案例。在重庆乃至全国文学界,谭竹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作品,对文学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刘阳

1961年出生,笔名阿毛,是一名来自重庆的女性作家,中共党员,具有深厚的文学背景和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显著,尤其是在推动地方文学杂志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阳在学术教育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1979至1983年期间,她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这段学习经历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完成学业后,她随即开始了与文学紧密相关的教育与文化工作,1983年至1986年在重庆市委党校任教,随后1986年至1991年转至重庆市委宣传部工作,这些经历让她深入理解了政策导向和文化宣传的实践。

1991年,刘阳加入【红岩】文学杂志社,这标志着她文学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在杂志社,她不仅担任编辑,还逐步晋升为副主编、执行总编,直至编审,这表明了她卓越的编辑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作为重庆「五个一批」市级人才,她在文学创作和编辑岗位上持续输出高质量工作,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还致力于挖掘和推广其他作者的优秀作品。

刘阳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她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2009年,她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标志着她在文学界的官方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她的许多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转载,显示了她的作品受到广泛欢迎和肯定。

刘阳(阿毛)通过她的教育背景、编辑工作、文学创作和对【红岩】文学杂志的贡献,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重庆地区的文学发展和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上。

邓一光

1956年出生,蒙古族,是一位出生于重庆市的著名作家。邓一光的早年经历丰富多元,他曾响应国家号召,赴乡村插队务农,这段知青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底蕴。之后,他担任过工人、新闻记者,这些角色让他更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百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再之后,邓一光转入文学刊物工作,成为一名编辑,这一步踏入了专业文学创作的门槛。

邓一光自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正式踏入文学创作领域,至今已逾四十余年。199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职业作家群体中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等级为一级,显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高水平和权威性。邓一光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如【家在三峡】、【走出西草地】、【我是太阳】、【红雾】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人性探索和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他也创作了多部中篇和短篇小说、电视剧剧本,以及文学专著,如【邓一光文集】(四卷本)等,这些作品广受好评,多次被选载、翻译到海外,入选多种年选集。作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以及武汉文学院院长,邓一光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个人创作成果丰硕,还对地方文学发展、人才培养贡献良多。

他通过组织文学活动、指导新人,推动了文学创作氛围,提升了地方文学的整体水平,对文学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一光的创作生涯和对文学的热情,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其作品和影响将长远地激励着后来的创作者。

杨荩诚(1880年5月—1922年7月)

字柏舟,原名尽诚,学名光淮,乳名吉云,土家族,出生于今天的重庆市秀山县龙凤坝镇司城村。他成长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性格坚韧,勤奋好学,7岁便开始在私塾接受教育。9岁时,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并未阻挡他求知的渴望,反而培养了他独立坚强的性格。

杨荩诚的革命生涯始于青年时期。1902年,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假借松桃籍贯考入贵州武备学堂,开始了军事学习。1905年,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同年,他学成回国,在贵州新军中担任第一标教练官,利用职务之便,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杨荩诚积极响应,参与了武昌起义及一系列的反清军事行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民国成立后,他在军政两界均有所作为,曾任黔军旅长等职,参与了维护共和、反对复辟的斗争。

1922年,杨荩诚率军北伐,意在统一中国,消除割据势力,但在北伐过程中不幸遭到老同学唐继尧的跨省暗算,最终于1922年7月遇害,年仅42岁。杨荩诚的一生,是为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牺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损失,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贡献永远被后人铭记。

刘兆丰

男,汉族,1917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秀山县(现属重庆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革命工作者。刘兆丰于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紧要关头,他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参与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加入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当时无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刘兆丰在党的领导下,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贡献,都是其人生历程的一部分。

邓毅

1960年出生于中国重庆市,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学术背景的作家。他在2001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深造,这一选择不仅彰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也为他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北大求学期间,邓毅能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前沿的学术思想,这对于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滋养和提升。

2004年,邓毅进一步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培训机构——鲁迅文学院,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习。鲁迅文学院是中国培养高素质文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历届高研班都汇聚了众多文学创作领域的佼佼者。在这里,邓毅不仅有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交流切磋,还能够得到知名作家、评论家的亲自指导,这对他的创作理念、技巧以及对文学的理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邓毅通过这些高端的学习经历,其作品融合了深刻的思想性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作为一位经过严格文学训练的作家,邓毅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从个人情感抒发到社会现实的深度剖析,反映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邓毅的文学活动和作品,无疑是对重庆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和贡献,他的创作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体验。对于邓毅来说,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

吴家宏

男,苗族,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出生于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他拥有卓越的企业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术背景,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吴家宏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教育领域,但很快转向了公共管理和企业经营。

在从政初期,吴家宏曾在秀山县政府办公室担任秘书及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积累了宝贵的行政管理经验。1997年,他调往重庆市工作,这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开始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家宏逐渐在企业界崭露头角,特别是他在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期间,展现出了杰出的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眼光。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在水资源开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推动了重庆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对保障民生用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兼具政治智慧和商业才能的领导者,吴家宏还曾担任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职务,负责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这进一步体现了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刻理解。

吴家宏的贡献在于通过高效管理和创新发展,不仅提升了所在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还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一位在企业和公共事业领域均有显著成绩的杰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