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民国时期火车上的「男女大防」问题

2024-02-28历史

在民国时期,火车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在那个年代,火车上的男女同坐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违反了传统礼法和世俗观念。让我们回顾一下民国时期火车旅行中男女分座的情形,同时探讨一下卧铺车厢中男女分厢背后的原因。

1930年,陈公博乘坐正太铁路火车前往太原。他对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充满了期待,以为这个地方应该是百废俱兴、朝气蓬勃的。然而,当他上了火车之后,才发现山西的保守和落后令他大为吃惊。

车厢里男女分座的情况让陈公博感到非常新奇。他从未见过火车上有这种男女界限的划分。后来他询问了一个山西朋友,得知这种分座并不是当局规定的,而是长期以来相沿而已。有时女性专用车厢座位已满,妇女们不得不离座到男性专用车厢,但她们也觉得这样做很不自然。因此,大家习以为常地维持着这个自古以来的习惯。

实际上,男女分座并不仅仅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它曾经作为一项制度明确写进了早期铁路法规中。中国传统礼法非常重视「男女大防」,即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男女同坐火车在礼法和世俗观念上是不被容忍的。

甚至外国人在晚清时期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据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何天爵所述,在外国有绅士准备与自己的妻子同乘一辆骡车外出旅行,但却遭到了车夫的强烈抗议。车夫坚持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中国的习俗,可能会遭到同行和路人的嘲笑和责备。

为了迎合中国人对「男女混杂」的担忧,早期铁路普遍采取了单独设立「女客包间」、「女客候车室」等措施。例如,胶济铁路早期的【运输条例】规定,独自乘车的女性应尽可能集中安排在一个隔间里。只要二等和三等车厢内至少有三个隔间,就必须安排至少一个女性专用隔间。

当时的铁路法规明确规定,在妇女单独旅行时,车务人员应尽力照顾她们的安全和舒适。如果妇女上车时要求特别安排女性旅行的房间,车务人员应该立即照办。此外,许多火车站也设有专门的「妇女候车室」。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妇女专用车厢还是候车室,都是针对独行女性而设,对于夫妇同行并没有强制分开的规定。

然而,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男女分座的习惯逐渐被打破。1913年,京汉铁路下发通知,要求加大对男女分座的整饬。通知称:「客车向分男女客房,定章綦严,本不能任意掺越。无如日久懈生,防不胜防。近来三等车车内男女不分,昼夜均系杂座。」因此,京汉铁路当局特意下令加强管理,切实实现男女分开。

然而,这一通知显然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渐接受了男女混坐,火车如果还要坚持分开男女,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从管理角度来看,火车乘客众多,实行男女分座难度极大。

很快,除了山西等保守地区之外,「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成为社会的常态。正如陈公博所述,男女分座并不是铁路官方规定的,而是地方习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习俗终将被打破。

我们看到,在「座车」的情况下,男女分座逐渐成为历史。然而,在卧铺车厢中,民国时期的铁路管理部门始终坚持男女分厢的原则。除非夫妻双方相识、同时购票,并自愿进入同一车厢,否则不得安排在同一个卧铺包厢内。

实施这一规定的一个「优势」是,当时的火车票不实行对号入座。乘客购买完卧铺票后,票面并不显示包厢和铺位号码,上车后由车上服务人员安排进哪个包厢。这使得男女分厢更容易操作。此外,如果有两个女性客人各自占据一个包厢,而又有两个男性客人上车,车上服务人员有权将女性客人合并为一个包厢,然后将男性客人安排在另一个包厢内。

民国时期的卧铺车厢分为头等和二等两种。头等车厢每间可供两人使用,而二等车厢每间可供四人使用。如果是夫妻,他们购买两张头等车票,正好可以安排在同一间包厢。然而,如果购买的是二等票,情况就会变得复杂,因为房间里可能有陌生人。即使是夫妻,也不得不分开住。

如今,我们回顾民国时期火车旅行中的男女分座与卧铺分厢,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虽然这些规定在今天看来有些奇怪,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对女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