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外国记者希望有偿采访,女外交官:你想错了

2024-07-27历史

1963年12月,正当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团访问阿尔及利亚时,一场轰动一时的外交事件在记者招待会上悄然上演。一位电视台记者提出对周恩来进行专访的要求,但附加了一个有违外交礼仪的条件:希望中方能够为此付费。

就在现场气氛一度变得尴尬之际,一位年轻貌美的中国女外交官挺身而出,用严肃坚决的语气回绝了记者的无理要求。她是谁?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才能在这一关键时刻维护了新中国的尊严?她当年怎样不留情面地斥责了那位记者?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 燃起革命火种的知识女青年

龚澎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受到父亲龚镇洲的熏陶,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1928年,她进入上海著名的圣玛利亚女中学习。5年后,这位聪明好学的女孩考入了燕京大学历史系。

在燕京大学期间,龚澎结识了像陈矩孙这样的进步学生,还多次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家中聚会,了解神秘的延安生活。1936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龚澎",以此来表达对革命烈士彭湃的敬仰之情。

1937年,龚澎从燕京大学顺利毕业,但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了对华北的野蛮侵略。为投身革命,1938年,年仅24岁的龚澎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成为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

同年"七一"前夕,龚澎受到了毛泽东的亲自点名,担任了一场有外国人士参加的纪念集会上的翻译工作。这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启了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崭新征程。

1938年10月,龚澎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在前往工作途中,她结识了八路军高级将领彭德怀,之后两年里一直在彭德怀所在的司令部担任秘书。

这一时期,作为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龚澎展现出了过人的英语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她身上凝聚着知识分子的睿智与革命者的执著,正是这些素质,为她日后在外交舞台上大展身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重庆谍报前线的"一枝花"

1940年,26岁的龚澎被调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在那里,她担任了周恩来的外事秘书,负责国际统一战线和外国记者的联络工作。

重庆作为当时的陆军总部和国民政府所在地,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和谍报员。龚澎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使她在这个外交舞台上游刃有余。

她熟练掌握英语等多种语言,能够熟练地进行笔译和口译,将延安的消息和重要社论迅速翻译成英文,及时传播给外国记者。同时,龚澎也会将从外国记者那里获取的情报,写成报告呈交给周恩来。

除了语言天赋,龚澎还擅长化被动为主动。她会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别人感兴趣的故事,来增强传播效果,实际上是在给舆论进行引导。一位当年驻重庆的美国记者赞叹道:"她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做工作,但并不让你感到你是在被人引导。"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重庆成为了中共和国民政府谈判的所在地。作为毛泽东的翻译,龚澎不仅全程参与了这场历史性的会谈,还陪同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大使赫尔利等重要人士。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龚澎继续在重庆为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出力。她凭借出众的才能和魅力,在重庆这个外交舞台上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誉。

然而,就在1946年10月,龚澎的丈夫周鲁生不幸在太行山根据地阵亡。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作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人,她没有因此动摇,而是迅速转战香港,担任【中国文摘】主编和社长,继续为党进行外事宣传。

这一时期,龚澎在重庆谍报前线的卓越表现,不仅为她日后担任新中国外交部首位女司长奠定了基础,更彰显了她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外交家的过人才华。

三. 新中国外交部首位女司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龚澎开启了她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全新征程。

1950年,时年36岁的龚澎被任命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首位女司长。此后数年,她一直在亚洲司工作,主管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外交事务。

1963年12月,龚澎随同周恩来总理一道,对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进行了访问。期间,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电视台记者突然提出对周恩来进行专访的要求,并希望中方能够为此付费。

面对这一无理要求,龚澎毫不犹豫地严词拒绝道:"你想错了,记者先生!"她坚决维护了新中国的尊严,以自己刚柔并济的外交风范,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大国风范。

除了在外交实践中展现出卓越能力,龚澎在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她主笔撰写的【中美外交史略】一书,系统梳理了中美两国几百年来的外交历史,为今后的中美关系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事实上,龚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更是一位才学非凡的知识分子。她博览群书,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深入研究。在外交部工作之余,她撰写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如诗集【云树集】等。

1979年,龚澎的丈夫、著名诗人艾青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评价她:"龚澎是位不折不扣的外交家,同时也是个诗人、学者、文学家。她实在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人才。"

龚澎平生最大的支持者和挚爱,就是这位被誉为"东方的拜伦"的丈夫。两人自1946年结为伴侣后,就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是中国文化界、外交界的模范夫妻。艾青对龚澎的赞誉,道出了她多才多艺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作为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龚澎以自身的非凡才华和高尚品德,为新中国外交事业贡献了宝贵力量,同时也树立了一位女性外交家杰出的形象典范。

四. 在朝鲜战场上出使特殊外交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龚澎被派往朝鲜出使,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外事及翻译工作。她不仅在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更是亲自参与了当时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外交活动。

1952年9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朝鲜进行了非常重要的访问。作为主要翻译之一,龚澎全程陪同出席。她见证了毛主席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并负责将两国领导人的重要会谈内容准确翻译。

此外,龚澎还为当时驻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大量支援。她经常前往前线慰问将士,并将国内民众对志愿军的关爱传递给前线官兵,鼓舞他们的战斗士气。

有一次,龚澎连续多日在前线工作,身体非常疲惫。但就在这时,一名普通士兵无意中说了一句"澎姐辛苦了",她顿时感到精神百倍,重拾斗志继续工作。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对龚澎最大的鞭策和鼓舞。

在朝鲜战场期间,龚澎还被临时任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外事处处长。在这一重要岗位上,她主持召开了多次高层会议,协调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之间的外事工作。

朝鲜战场,是龚澎外交生涯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舞台。在那里,她不仅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外交才华,更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淡定冷静和大无畏精神,为中朝两国的战争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 掌舵中国文化外交事业

结束了在朝鲜战场的工作,龚澎随后回到北京,继续从事外交事业。1958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开始了她在中国文化外交事业中的全新篇章。

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对外文化协会担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身为副会长,龚澎成为主导这一工作的关键人物。

在她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对外输出力度大为加强。一方面,中国文化艺术团体开始频繁前往海外巡回演出,将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推广给外国观众。另一方面,中国也邀请了众多外国艺术家和文化使者来华访问交流。

1963年11月,当时任职苏联文化部长的叶卡捷琳娜·富尔切娃来到北京,对中国的文化事业表示了高度赞赏。在华期间,她不仅观看了京剧【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还与龚澎等人就中苏两国文化交流展开了深入探讨。

除了艺术交流,龚澎还着力推动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发展。在她的倡导下,中国开始广泛接收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并向国外输送汉语教师。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在华学习。

此外,龚澎还全力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工作,将鲁迅、老舍、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广为传播。与此同时,她也将自己收集的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引进中国,丰富了国内读者的阅读视野。

正是凭借在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卓越贡献,龚澎于1980年获得了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勋章"的最高荣誉。这无疑是对她一生为祖国文化事业孜孜以求、贡献卓著的最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