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粟裕为何没有参加?两份绝密文件揭秘内情

2024-04-25历史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全世界人民都觉得了不起的军事奇迹,而我国后来评选出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中,除了当时身体负伤的陈毅元帅和远在苏联的许光达大将外,仅有粟裕大将一人不曾参与长征。

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毕竟粟裕大将的军事指挥能力,在长征途中也是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

甚至在当时连粟裕大将都不能理解党中央的这个决定,直到后来来自中央的两份绝密文件曝光后,其中复杂内情才得以揭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两份文件揭露的秘密

当年就在红军长征前几个月,中央给粟裕大将下达了「北上抗日」的命令,彼时的粟裕大将虽然疑惑,但是也接下了这个任务,而这也成为了他戎马半生中最为惨痛的一段经历。

而就在他即将要将这段记忆忘却的时候,偶然间却突然翻到了在那段时间里中央苏区下达的 「作战任务训令」 「政治训令」 ,而里边的内容大抵如此:

「由粟裕部安插于国民党紧要地带,以此牵制其主力部队,从而为接下来的红军大转移创造机会……」

直到这个时候,粟裕大将才恍然大悟,原 来当初王明等人让他带着红七军北上,根本就不是去抗日的,也不是去为我党部队抗日做宣传的,而是想要凭借那6000多人去骚扰国名党、给我军创造转移机会的。

而这也为他解开了那梗在他心头许久的疑惑,只不过得以解惑的他却不觉得轻松,反而是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那段时间里,粟裕大将心中对于王明等人的意见是非常大的,因为王明等人发布了一系列在他看来极为错误的决策。

比如说部队明明潜伏得好好的,可王明等人却偏偏要他们去占领水口地区、搞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又比如说明明红七军团已经暴露了,王明等人非但不让他们撤离,反而还让他们继续北上……

在当初的粟裕大将看来,王明等人是不会打仗,所以才发布了这些命令,可如今联合那两份绝密文件再来看,他们分明是故意想将粟裕大将一部当做诱饵,以此来吸引国民党的主力、为我党主力部队的撤退提供机会。

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可偏偏粟裕大将还有一点非常无法理解,那就是当时王明等人给了他们非常多的辎重与补给。

也正是因为那些物资拖累了红七军团,让他们不得不以1/3的兵力来搞后勤,所以后来在战斗中才会有那么大的折损。

摇了摇头,粟裕大将将两份绝密文件重新合上,只是口中还是不由得叹息道,

「以一系列错误的命令,派遣这么一支部队去国民党周边打游击战,还希望能够建立政权,真是脱离实际的臆想……」

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要想明白粟裕大将为何摇头叹息,我们还得将时间线拉回1934年,拉到红军长征的前夕。

彼时第5次反围剿斗争才刚展开不久,而粟裕大将却突然接受到了组织的命令,那就是担任新组建的红七军团的军团参谋长,率领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去闽浙赣皖地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

当刚刚接到这条命令的时候,粟裕大将的心中是充满讶然的,因为彼时国民党派遣了150万大军,对我党部队进行了重重围堵,眼见我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红军部队里的每一分力量都应该集中在这一块才对,这个时候带领部队去北上宣传抗日,真的妥当吗?

虽然心中有着这样的疑惑,但是军人的纪律性还是让粟裕大将直接点了点头,

「是,保证完成任务。」

彼时的粟裕大将,并没有猜到党交给他的这个任务的真实目的。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很快党就交给了他们160万份有关共产党抗日的宣传物品,由于设备比较落后。

所以当时只能通过肩扛手提的方式来携带这些东西,这就直接导致仅有6000多人的部队里,有2000多人要负责运东西。

1934年7月底,粟裕大将所在的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正式开始行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终于接近了福州地区。

可是这并不值得高兴,因为随着不断北上,他们距离国民党的防线也越来越近,好在敌人没有想到,我军竟然敢孤军深入,所以第七军团一直都没有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

可就在这个时候,粟裕大将等人受到了中央传来的命令,

「进攻水口地区,在水口镇进行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

王明等人下达的这条命令让当时的粟裕大将等人万分不解,因为一旦公然召开建军节纪念活动,那么等同于告诉国民党军队,在他们的点皮子底下就有一支红军,这无疑于将我军赤裸裸的暴露在敌军的巨口下。

彼时的粟裕大将,虽然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最终还是坚决地贯彻了这项命令,成功于8月1日占领水口,召开了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

纪念会本身是成功的,将士们的士气也一度十分高昂,可是很快麻烦就来了——国民党将矛头转向了粟裕大将等人。

在敌军飞机的轰炸之下,我军损伤相当惨重,危急时刻,还是彼时的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州及时下达了撤离命令,这才为红七军团保留了一定的有生力量,可是即便如此红,七军团中也仅仅只剩下4000余人了。

俗话说得好,屋漏偏逢雨,就在刚刚经历了国民党的围堵后,红七军团内部的矛盾也爆发了出来。

军团长寻淮州与军团政委乐少华在相关意见上产生了矛盾,前者觉得部队里的士兵们都很疲惫,应当停下来休整一下。

而后者则机械地坚持中央的原定意见,认为红七军团应该继续北上,两人各执一词,谁也没法说服谁,最终只能分别写了一份报告递交给了中央。

而王明等人非但不考虑实际,反而把寻淮洲降了一职。

没办法,参谋长粟裕大将也只能看着部队继续北上,而在这之后不久,红七军团就和红十军会合了, 也正是这个时候,王明等人下达了第二道错误的命令——将红七军团、红十军与地方军整合,建立新的红十军团。

从表面上来看,我党部队的兵力得到了整合,战斗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然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红十兵团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部队里边依旧存在矛盾也就不说了,将向来擅长小股游击作战的我军编成一股一万余人的部队,想要借此来和敌人硬碰硬,本就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

针对这次事件,我国朱德元帅也在后来做出了评价,那就是「不编不垮,一编就垮」。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当时我军部队可以说是正在逐渐迈向敌人的虎穴,这种时候小股机动作战,能够起到的效果是远远要比大规模正面对抗要好的。

因为在兵力上我们占据着明显的劣势,就算是再怎么整编,难道还能像国民党那样,一举整编出来数十万、上百万军队吗?

事实亦是如此,在随后的正面作战中,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原本在谭家桥地区是我军伏击国军的,可是由于兵力差距过大,明明是我军的伏击,结果硬是被国军打出了反伏击的效果。

谭家桥战役失败后,粟裕大将明白我军已经到了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了,由于当时部队里的乐少华等人坚持要执行中央的决策,所以粟裕大将只能做出妥协、提出分兵,想要藉此来挽回我军在游击战中的优势。

然而最后他所面临的结果跟寻淮洲差不多,被王明等人批评了一顿不说,策略也没有受到采纳。

终于最艰难的时刻在1935年1月到来了,粟裕大将所在的第十兵团直接被国民党军队从中打散。

虽然粟裕大将等人率领的那支先头部队成功完成了突破,可是刘畴西所在的那支主力部队却没能逃出去,就连方志敏也因为回去提醒刘畴西等人而遭受到了噩运,被国民党部队彻底击败、俘虏。

在被俘之后,蒋介石对我党的将士们采取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想要藉此来探知我党秘密、打击我党士气,只可惜最终这些手段都没能奏效。

方志敏、刘畴西以及胡桃天等人,都以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党与人民的忠诚。

而粟裕大将所在的小股部队在突破封锁、进行修整之后,也再次投入到了对抗国民党军队的最前线。

虽然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势、也没能够实现北上抗日的目标,但是他们对长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

可就像粟裕大将所说的那样,倘若王明等人提前与粟裕交代了任务目标、不给他们那么多的冗重物资、不把那些游击部队给整编到一起,他们会不会能够起到更大的牵制作用呢?

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无法假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甘愿放弃自己生命、以自己的一切来为无产事业斗争的战士们,值得我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