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非川战役:薛仁贵生涯耻辱一战,用人不当,将帅不和,惨败吐蕃

2024-04-27历史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吐蕃王朝爆发了一场瘟疫,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而身为吐蕃赞普的松赞干布也没有能够幸免,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松赞干布去世以后,在唐高宗的干预之下,二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才没有成为「殉葬品」,但她不愿返回唐朝,决定继续留在吐蕃完成使命。

松赞干布只有一个儿子贡日贡赞,是与王妃蒙萨氏生的,但死的比较早,所以由十三岁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吐蕃赞普的位置。

由于芒松芒赞的年纪尚小,由大相禄东赞代为执政,掌握了吐蕃的军政大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然而,禄东赞一直奉行「对外扩张」政策,邻国的吐谷浑自然成为了首个吞并的目标。虽然吐谷浑受到唐朝的保护,但禄东赞依然于公元663年率军攻打,导致吐谷浑灭亡。

随着吐谷浑灭亡,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和妻子弘化公主,逃到了唐朝的内地凉州(如今的甘肃武威)。

从此以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经常在日月山一带发生军事摩擦。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禄东赞在吐谷浑境内的日布病逝,但禄东赞的家族继续影响着吐蕃政权,他的儿子论钦陵更是与唐朝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大非川战役」。

此时的文成公主还在吐蕃,虽然她努力促进唐朝与吐蕃的友谊,但是随着曾经接她入藏的禄东赞和松赞干布的去世,谁还会敬她是唐朝的和亲公主呢!

况且,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文成公主身为一个弱女子,她又怎么可能阻止吐蕃与唐朝的军事冲突呢!

面对吐蕃军队不断在唐朝边境的「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和焉耆)发起挑衅,严重影响到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高宗再也忍无可忍,决定出兵教训一下吐蕃军队。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唐朝打着「帮助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易钵复国」的旗号,出兵攻打吐蕃军队。

当时的吐蕃军队军力强盛,唐高宗并不敢大意,于是派出素有「三箭定天山」著称的薛仁贵作为主帅,两名久经沙场的将军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作为副将。

唐高宗派出的这套阵容,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已经是相当强悍的了。

吐蕃也非常重视与唐朝的这场战争,尽管只有四十六万常规军队,但还是从中拿出四十万派往前线,由论钦陵统一指挥。

然而,在大非川战役中,唐朝军队的具体数量究竟有多少人,史料上却记载不一。

【新唐书】中记载,唐朝军队为十余万人;【册府元龟】中记载,唐朝军队为五万人。

薛仁贵像

就连同一本史书中的记载都不一致,【旧唐书·高宗传】中记载,唐朝军队为十余万人,【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唐朝军队为五万人。

其实,薛仁贵率领的唐朝军队,无论是五万人,还是十余万人,跟吐蕃的四十万军队相比,都是处于很大的劣势。

薛仁贵将唐朝军队分为两部分,他自己带领一部分军队轻装上阵,作为先遣部队,另一部分由副将郭待封指挥,负责运送粮草、补给等后勤保障工作。

除此之外,薛仁贵深知,唐朝军队的数量不敌吐蕃军队,若是硬碰硬的话,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最好的方法就是「速战速决」。

剧中的薛仁贵

行动之前,薛仁贵再三叮嘱叮副将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说:「你们率领的两万多人马一定要守住粮草,在大非川(如今的青海共和)凭借自然天险,设置栅栏,阻挡吐蕃军队的进攻,作为唐朝军队进可攻退可守的据点。」

薛仁贵的这个策略虽然取得成效,但他却用错了郭待封,从而导致全盘皆输。

郭待封的父亲郭孝恪曾经担任安西都护,是打下西域地区的老一代将领,他凭着自己是将门之后,不甘心成为薛仁贵的副将,与薛仁贵是面和心不和。

在战术上,薛仁贵主张以大非川作为唐朝军队的据点,首先攻下河口和乌海,佯攻诈敌,然后再以乌海当作隐蔽点,埋伏深入的吐蕃军队,最后一举拿下论钦陵率领的吐蕃军队,与吐谷浑里应外合,逼迫吐蕃投降。

但是,郭待封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薛仁贵的想法太过于激进,完全就是莽夫之勇。

郭待封认为,应该先跟吐谷浑合作,帮助慕容诺曷钵复国,再以唐朝和吐谷浑的两股势力压倒吐蕃军队,迫使吐蕃军队溃散,然后再对吐蕃军发起总攻。

听完郭待封的一番话,薛仁贵强忍一腔怒火,慢慢做出解释。

很明显,郭待封的主张难以实现,因为帮助慕容诺曷钵复国,需要一定的时间,谁又能保证吐蕃军队在此期间不会乘虚而入呢!

然而,傲慢的郭待封觉得,自己与薛仁贵是平级,没有必要听从薛仁贵的安排。

在另一位副将阿史那道真的调解之下,郭待封才做出让步,得以让薛仁贵的行动计划正常进行。

薛仁贵的儿子薛讷率领的先遣部队轻装上阵,很快就来到了河口地区(如今的青海玛多),与吐蕃军队迎面相遇。

吐蕃军队万万没有想到,唐朝军队怎么会来得这么快,他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死伤惨重。史书上记载为「数万吐蕃人死伤藉枕」,此外,唐朝军队还俘获了一万多只牛和羊。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薛仁贵决定让薛讷乘胜追击,顺势占领乌海地区,然后等待郭待封的后援部队。

根据薛仁贵事先的安排,一旦成功占领乌海,郭待封必须快速前往支援,以免遭到吐蕃军队的反攻。

为了避免惊扰吐蕃军队,薛讷悄悄率军驻扎在乌海以南,而薛仁贵则率军驻扎在乌海以北,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将吐蕃军队杀得狼狈逃窜。

乌海一战取得大捷,薛仁贵马上派人前往大非川,通知原地待命的两位副将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命令他们快速出兵支援乌海。

出乎意料的是,郭待封拒绝执行主帅薛仁贵的命令,甚至还煽动阿史那道真和吐谷浑的将领。

尽管郭待封想要自己挑起唐朝军队的大梁,但面对气势汹汹的吐蕃大军,他还是有些胆战心惊。

为了对薛仁贵有所交代,郭待封象征性的派出三千人马支援乌海。

可是,这三千人马在路上不急不慢,薛仁贵在乌海等了十余天,依然不见援军的身影。

薛仁贵在乌海苦苦等待援军的到来,历经十数天仍不见踪影。

就在这个时候,吐蕃的二十万大军趁机杀出,由于兵力上相差悬殊,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成为了吐蕃军队的俘虏。

此时的薛仁贵手中能够作战的只有一万余人,根本没有办法前去营救两位副将。然而,薛仁贵仍然敢于冒险,派出薛讷率领三千人马直闯敌营,成功将他们救出。

经过此战,唐朝军队的人马几乎死伤殆尽,薛仁贵只好退守在大非川,凭借着最后的一丝坚强,继续与吐蕃军队展开对峙。

对于吐蕃军队来说,由于兵力众多,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不足,若是再继续与唐朝军队消耗下去,必将军心不稳。

因此,吐蕃主帅论钦陵决定速战速决。

这一年的八月,论钦陵即将指挥吐蕃大军对唐朝军队发起总攻的时候,薛仁贵自知无力抵抗,为了不让将士们做更多无谓的牺牲,他亲自来到吐蕃军队的营帐,找到论钦陵进行谈判。

论钦陵的心里非常清楚,薛仁贵表面上是来谈判,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失败的事实,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立即停止战斗」「大非川地区由吐蕃军队控制」「吐蕃军队释放所有的唐朝军队俘虏」「薛仁贵立即率军退回唐朝境内」等等。

就这样,大非川战役以唐朝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成为了薛仁贵军事生涯中最耻辱的一战,他仰天长叹道:「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经过大非川战役,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唐朝失去了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吐蕃取得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

堪称一代「战神」的薛仁贵,之所以会兵败大非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敌方主帅不可小觑;

吐蕃军队的主帅是禄东赞的儿子论钦陵,根据藏文文献中的记载,论钦陵长期镇守在吐蕃边境,能言善辩,能征善战,通晓兵法,而且在政治上颇有建树。

当大非川战役还在进行中的时候,唐高宗曾经向出使过西域的兵部尚书裴行俭问道:「怎么样才能打败吐蕃军队呢?」

裴行俭的回答非常悲观,他说:「有论钦陵在,吐蕃不可图。」

第二:唐朝军队主帅和副将不和;

在高原地区进行作战,后勤补给是最为重要的保障,薛仁贵让副将郭待封一定要守住粮草,随后支援乌海。

但是,郭待封却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在战场上,将帅不和,乃是兵家之大忌,身为唐朝军队主帅的薛仁贵,不可能在失去粮草的情况下继续行军。

第三:高原的地理因素;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薛仁贵率领的唐朝军队,经历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急速行军,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形复杂,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有的将士们甚至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恶心等高原症状,严重影响了唐朝军队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再没有及时的后勤供应,对于客场作战的唐朝军队来说,想要战胜主场的吐蕃军队,简直是难上加难。

随着大非川战役的惨败,同时也意味着唐朝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走向终结。

面对这样的失败,唐高宗大为震怒,准备将主帅薛仁贵、副将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斩首示众。

在众位大臣的求情之下,再加上薛仁贵、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唐高宗最终还是决定网开一面,只是将他们削职为民。

吐蕃王朝虽然取得了大非川战役的胜利,但是面对曾经强大的大唐帝国,他们也不敢离开高原,前往唐朝内地作战,而是采用「蚕食」策略,一点一点吞食唐朝的领土。

针对这种情况,唐高宗多次出兵干预,尽管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小摩擦时有发生,唐朝与吐蕃再次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相关文章

1.松赞干布为何非要娶大唐公主?以打促和,派使者请婚,太宗出难题

2.吐蕃和亲,唐太宗为何不选自己女儿?选定文成公主,两年多到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