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从北宋到大金,他是96岁「老神仙」!他是「羽流之宗」!他是传奇!

2024-01-03历史

瓷器、青铜、玉器,

壁画、造像、古建……

每一件文物上,

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独特的记忆和历史。

记忆镜像人间,

历史洞彻古今。

大同市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下辖9座分馆。

在这一山西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群里,

17余万件文物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

记载着多少历史人物的前尘往事。

点击进入

晋地宝藏|走进大同市博物馆:旋转的火山和龙

一个和八个:大同「博物馆之城」的先行者

本期

继续推出大同市博物馆系列专题:

文物短史记 那时风云,那些人

文物短史记1|许家窑人:飞索掷兽,穿越十万年

文物短史记2|赵武灵王:三晋融合之路的急先锋

文物短史记3|白登之围:刘邦的进击与妥协

文物短史记4|一个王的戒惧与执念

文物短史记5|穿越1564年,在一方斑斓石堂上遇见!

文物短史记6|北魏石椁墓中的尉迟定州迷雾

文物短史记7|乙弗莫瓌不寻常的平城岁月

文物短史记8|他是谁,能以敦煌之名闪耀北魏平城?

文物短史记9|她没留下名字,却成为千古一后

文物短史记10|北魏平城丝路上的爱情

文物短史记11|北魏封和穾的珍宝

文物短史记12|红白黑彩绘出一个北魏梁拔胡

文物短史记13|从乱世败将到一方英豪,他见证大辽风云

文物短史记14|应县木塔背后的大辽皇后家族

文物短史记15|一个武官,为何不习文墨却风雅倜傥?

文物短史记16|金代徐龟,「兵火之后」为何隐居大同?

1973年,

大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大同城西

发现了一座特殊的金代仿木构砖室墓,

约3米见方的墓室里

出土了多件精美的木质家具模型与古代服饰,

历经八百年风雨沧桑,

它们依然保存良好,

令人深感意外。

这座墓葬最特殊的还是墓主人的身份:

沉睡在这个地下世界的老人,

身穿道袍,

面覆绘有道符的罗纱,

充满了神秘气息。

墓室南壁下的一方志石这样介绍:

「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

法讳德源……朝廷累赐师号,

为羽流之宗」。

按墓志记录的卒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和享寿「九十有六」推算,

他,

是一位生活在宋金之际的道教宗师。

宋金春秋:阎德源的生平故事

史籍中没有专门介绍阎德源的篇章,但是清代光绪年间【怀仁县新志】收录的一篇碑文——【云州创建太清观碑】,却有力地补充了阎德源墓志的记载,使我们对这位高道有了更多了解。

根据墓志记载,阎德源「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事宣和侍晨张公」。【云州创建太清观碑】则记录了幼年阎德源随师父面见北宋皇帝的故事。

▲阎德源墓志拓片

当时阎德源年方七岁,皇帝赞他「神凝秋水,岂尘土所能浼哉」。他的师父,正是北宋徽宗时期备受宠信的道士张虚白。此人官至冲和殿侍晨,太虚大夫,获封金门羽客,其品阶可比于文官正三品。宋徽宗时期对于道士的道职道阶有着繁复的规定,其中道职的最高级别即是各殿侍晨,且以冲和殿侍晨为最高。按照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记载,宋徽宗时代,共有九人担任过侍晨,其中仅有三人获得「金门羽客」的封号,可以凭玉牌出入禁中。可以说,张虚白在当时的道士群体中,绝对是顶尖的存在。

阎德源幼年入道,学艺于名师,又正逢宋徽宗大力推崇道教,尽管或许因为资历尚浅,他仅获得过墓志中所记述的「金坛郎」这一最末等的道阶,其前途依然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但是天命无常,他三十岁左右时,遇到了墓志中的「上天革命」,即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也让阎德源这位「乡居汴梁」的北宋道士与西京大同结下了不解之缘。

▲左: 方炕桌 右:木椅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木盆座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北宋末年,金军攻破汴梁以后,竭力搜访张虚白这位名震天下的道士,将他迎至军营,敬为神仙,而他的弟子阎德源,也随师父一起,被带到了西京大同,这也就是墓志中所说的「稽首向风,携尘而来,寓迹此地」。师徒二人最初生活在开元观,不久张虚白去世,阎德源接替师父掌管这座道观。

此时的阎德源未及不惑之年,却接连遭遇到多重打击,先是故国破灭,接着恩师仙去,而他自己又被迫生活在大同这片苦寒之地,可以说他前半生的精神世界已塌毁殆尽,何去何从一定也曾久久困扰过他的内心。

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庄子·人间世】的那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阎德源最终选择了顺着这条新的道路前行,命运将他送到了西京,他便在这里弘扬他的「太上之教」。从现有资料看,除了管理开元观,他还曾提点应州元清观,皇统年间主持修建玉虚观,应即墓志中所言「卜筑于京西」。数年努力之后,西京玄风大起,道教兴旺,阎德源本人获得贵族士庶的钦敬,成为「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并于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奉诏主持重修中的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成为了金代道士群体的领袖人物。

▲木炕桌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此时的阎德源已经年逾古稀,作为张虚白的弟子,他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北宋道教科仪的活字典,住持中都期间,阎德源曾为皇室举办斋醮,传授弟子道法,为道教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皇帝称赞他「真在世之仙人耳」。

或许因为年事已高,阎德源至迟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离开了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回西京玉虚观,在这片奋斗半生的土地上,在弟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阎德源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墓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述:「云中故俗,人亡则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当以遗骸瘗之于丈室之后,无扰乡人」。于是弟子们为他修建起了这座砖室墓。

▲影屏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可惜八百年后,考古工作者虽然发现了阎德源的魂归之所,墓志中提到的应在墓葬左近的玉虚观、记载了阎德源功行的「亭碑」却都已烟消云散。

幸好,我们今天还能从另外一种角度——墓葬出土文物里,窥探阎德源人生的一鳞半爪。

▲木巾架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俗道相融:阎德源的地下丈室

理解阎德源墓,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宏观时代背景。晚唐以来,道教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唐代多有帝王贵胄因为痴迷炼丹服药、追求长生而暴亡,这对道教的神仙思想产生了极大冲击,唐宋之际道教逐渐开始由外丹术转向内丹术,强调以自身的修行,获得得道成仙的结果,理论革新的过程里,又吸收一些儒释两家的思想观点,道教神仙故事也由不理凡尘的出世形象,开始关心起人间疾苦、百姓福祸,促进了道教的世俗化。

此外,古代墓葬,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往往反映出两个不同主体的意志,一是墓主人本身,他可能在生前就做出一些安排;另外一重则来自为墓主操办丧事者,他们可能会根据当时的风俗、墓主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对墓葬布局有所选择。从阎德源墓的整体情况看,大部分随葬品被摆放在棺床前的三张供桌上,形成了对墓主人进行祭祀的场景,这很可能是出于弟子们的崇敬之心,而棺椁内的随葬品,例如印章,则应出自阎德源的遗命。

棺床前的三张供桌上摆放了不同种类的随葬品。西侧供桌放有道冠和道书,代表了阎德源的道士身份,东侧已经腐朽倒塌的供桌则主要摆放了各类漆器、瓷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散落的有一对石狮子,身上涂抹多重颜色,一只张口踏球,一只闭口脚踩小兽,与我们现代人宅院门口的雌雄对狮极为类似,颇有世俗志趣。

▲石雕狮子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中间供桌是对棺床供奉的核心,随葬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石雕香炉、一对豆青暗纹长颈瓷瓶、一对木蜡台构成的「五供器」组合;其中的石雕香炉制作尤为精美,整体造型仿古代青铜器,短颈鼓腹,龙耳蹄足,腹部雕刻曲折蜿蜒的几何纹饰,而在上下则饰以兽面纹和云纹,平添了一丝出尘气息。以五供器物作为随葬品的习俗,很可能最初就是来源于道士群体,并被后世的世俗墓葬所吸收。

中间供桌的另一类随葬品则是各种木质家具模型。这种以木质家具随葬的风俗,在临近的宣化地区辽墓中已见端倪,但宣化辽墓所见木质家具,多有实用器物,而阎德源墓供桌上摆放的都是尺寸较小的明器模型,应是专为随葬制作出来的。

▲石雕八卦香炉

金代阎德源墓出土

▲豆青釉暗纹长颈瓷瓶

金代阎源德墓出土

阎德源棺椁内的随葬品,更多地表现出他道教宗师的身份。阎德源下葬时,身穿道袍,外披鹤氅,衣饰完整而复杂,但多以云、鹤为装饰图案。【艺文类聚】引【淮南八公相鹤经】说鹤这种动物是「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穿上这样的服饰,就仿佛这些仙鹤可以带着墓主人乘风穿云、飞升仙界一般。

▲罗地丝绣仙鹤纹覆衣

金代阎源德墓出土

阎德源的右臂位置出土了一件腐朽严重的象牙戒板,应该就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道士简。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徽宗时期对于不同身份道士所用的简有着明确的规定:「褐衣银木,紫衣香木或槐木,师号以上象牙。」金代道教多有吸收借鉴宋代之处,或许这条规定也沿用下来,阎德源生前朝廷累赐师号,使用象牙简正符合他的身份。

阎德源腰间漆盒放置有五枚印章,分别名为「德源」「青霞子记」「玉虚丈室老师」「天长方丈老人」「龙山道人」,这些应是他的私人印章。其中「青霞子」可能是阎德源的道号,「龙山道人」应与当今浑源县的龙山有关,阎德源长期在西京传道,或许他曾前往龙山修炼,因而刻下了这枚印章。「玉虚丈室老师」和「天长方丈老人」则表明了阎德源生前主持玉虚观和中都十方大天长观的经历。以阎德源的身份地位,生前应该担任有重要道职,但是墓葬中没有发现相关物品,这或许反映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取舍偏好。

▲金代阎源德墓出土的五枚印章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阎德源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并没有感到悲伤,而是作颂四句「撒手便行不回顾,今朝却返蓬莱路,瀛峰顶上笑怡然,中霄物外当独步」,随后坦然而去。或许这一刻,他回首自己近百年人生历程,终于大彻大悟,放下了某些执念。是此生神仙终不可致,还是门人弟子牵挂甚多,抑或是对西京山川常怀眷恋?这或许是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又一个谜团。

墓志提到阎德源「享寿九十有六」,即便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依然是少见的高寿。他的一生先学道于汴梁,后弘道于西京,历经两朝,提点多地,最终成为朝廷赐封的「清虚大师」,其人生经历远非墓志寥寥数语所能概括。

由于史料缺失,他的形象无法完整呈现在世人眼前,但正如【庄子·逍遥游】里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或许冥冥之中,这也是天意。从朝廷所赐的师号里,我们也能对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有所想象。何谓清虚?依道教的观点,指清静虚无的境界,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历尽坎坷波折,又怎能轻易勘破世间诸般喜怒哀乐、真正做到古井无波呢。

无论如何,这位豁达的老神仙早已骑上仙鹤,穿云而去八百年,只留下若干随身之物,继续引发我们对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无限玄想。

▲闫德源墓云头丝织鞋 金

▲大同市博物馆外景

顾问|段晓莉

文|李壮

图|李航 大同市博物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