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慈禧凭啥能生下咸丰唯一的儿子?除了美貌外,她还有3个独门绝招

2024-04-14历史

1861年8月22日,在热河行宫,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离世。

考虑到当时的皇太子载淳年纪尚幼,只有六岁,而他的生母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正值盛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极有可能会插手国家大事。因此,在咸丰帝临终之际,首席顾命大臣肃顺曾强烈建议他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实行「留子去母」之策,也就是消除懿贵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这一建议实质上是暗示咸丰帝应该考虑采取措施,以确保载淳未来的皇位安全,并防止懿贵妃在未来可能引发的政治风波。

得知这一消息,懿贵妃的心中瞬间充满了惊恐,仿佛魂魄都被打散了一般。然而,近十年的宫廷生涯使她迅速恢复了冷静。这些年里,宫廷中的明争暗斗让她深刻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个人的命运始终由自己主宰,如果你不去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奋斗,最终只会沦为他人摆布的对象,如同待宰的鱼肉一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懿贵妃经常怀抱着年幼的载淳,在咸丰帝面前含泪倾诉。咸丰帝看到心爱的妃子泪眼婆娑,再加上身边稚嫩无辜的孩子,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保护欲。最终,他狠下心来,拒绝了肃顺的提议。

自此,懿贵妃与肃顺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恨,这也标志着慈禧太后对大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序幕的拉开。

懿贵妃的命运因咸丰帝的一念之差而彻底颠覆,进而影响了整个大清的国运走向。

他不愿意诛杀懿贵妃,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在政治层面上,他期望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权力平衡,从而避免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强大而无法控制。在情感层面上,懿贵妃在所有的后妃中独得咸丰皇帝的宠爱,这种深厚的感情让他不忍下手。因此,基于政治和情感的双重考量,他最终决定放过懿贵妃。

根据目前留存下来的慈禧的肖像照片,晚年的她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庄重威严而非娇媚之姿。同时,关于她的出身背景也并没有特别显赫,那么,这样一位在外在条件上「看似毫无竞争力」的慈禧,究竟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后宫中立足并稳固自己的地位的呢?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好奇。

【一、慈禧的上位之路】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氏,于1835年在满洲镶蓝旗的贵族之家诞生,其父惠征为正五品官员。

按照清宫的选秀规则:

在满洲八旗中,年龄在13至17岁之间的女子都有义务参与选秀。被皇帝选中的女子,有机会留在后宫,成为皇上的嫔妃,或是被赐婚给皇室的子孙。而对于那些未能入选的女子,她们会得到一笔赏银,然后可以自由返回家乡,寻找自己的归宿。

1852年,当三年一度的选秀活动如期举行时,17岁的叶赫那拉氏得以参与其中,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脱颖而出,被选中入宫。这一机缘使她成为了咸丰皇帝后宫中的一员,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叶赫那拉氏初入宫廷时,身份仅为「兰贵人」。然而,她的命运在短短一年内发生了显著变化,被封为懿嫔。到了21岁,她再次获得晋升,成为了懿妃。仅仅过了一年,22岁的她更是受到了皇室的极高认可,被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懿贵妃。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她从一名地位低下的秀女,迅速崛起成为后宫中地位最崇高的角色。这充分展现了慈禧在咸丰帝心中的独特地位,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她的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无疑使她成为了后宫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慈禧在入宫之际,其父虽担任官职,但职位并不高,且因工作疏忽已被罢免,赋闲在家。因此,慈禧的受宠并非主要源自其家庭背景,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她个人的才智与魅力。

【二、慈禧为何得宠?】

咸丰皇帝,作为满清王朝的第九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时期持续了11年,尽管寿命只到了31岁,然而他在后宫的嫔妃人数上,却与活了89岁的曾祖父乾隆皇帝不相上下,可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多情皇帝之一。

在紫禁城中,册封有称谓的后妃数目达到了十七位,同时,宫中还有大量的宫女以及圆明园里那些无名无份但姿色各异的美人。

除了上述内容,咸丰皇帝还有一些独特的喜好和偏好:

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有一位山西籍的宫女曹氏,她容貌秀丽,体态娇小,尤其是她的双脚,纤细得只有三寸长。为了映衬她的美丽,她穿着用菜玉制作的鞋底,鞋底中还散发出阵阵香气,鞋头上更是点缀着闪闪发光的明珠。入宫后,她立刻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青睐,成为了他的宠妃,人们将她尊称为「曹寡妇」。

据历史记载,咸丰皇帝并未遵循传统祖制,他非但允许裹脚的曹寡妇入宫,还在圆明园中秘密安置了四位才貌出众的汉族女子,被尊称为「四春娘娘」。因此,他的后宫中每天都上演着各种争奇斗艳、热闹非凡的场景。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对于强迫女子缠足以进入皇宫的行为,将受到斩首的严厉惩罚。

咸丰皇帝频繁流连于众多女性之间,为此,他不得不依赖大量的助兴药物来维持。长此以往,即便年纪尚轻,他的身体也被逐渐消耗殆尽。

入宫后的慈禧,所侍奉的「天子」,正是一位极度沉迷于女色的君主。

在宫廷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慈禧若欲获得皇上的青睐与宠爱,她必须拥有出众的美貌,这是她在这场宫廷角逐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要素。

慈禧在青春年少之时,她的容貌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目前存世的诸多回忆录所记载,年轻时的慈禧不仅容貌出众,更以其深沉的心机在后宫中独步一时,堪称翘楚。

1. 外貌引人注目

慈禧曾自我陈述道:「自入宫闱,众人皆因我之姿色而心生妒忌,然她们皆未能超越我,反而尽皆为我所驾驭。」

换言之,自打我踏入皇宫之后,宫内上下皆赞我姿色非凡,难免有人心生妒忌。然而,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手腕,最终化解了这些矛盾,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慈禧的这番言论,在某种程度上,难逃自我吹嘘之嫌,颇有些王婆卖瓜的意味。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与慈禧有过接触的人是如何评价她的。

在【宫女回忆录】一书中,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何荣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她详细描述了作为敬烟宫女的日子,

这位老太后对美的追求可谓是无微不至,她在年轻时便以倾国倾城之貌著称,无论是头饰、服饰还是脚下的鞋子,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她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这部作品中,慈禧的贴身女官及翻译德龄以另一种笔触描绘了她的宫廷生活:

当太后年轻时,她是一位风华绝代、娇艳动人的少女,她的美丽与魅力是宫中众人常常赞叹的。即使随着岁月的流逝,她逐渐步入老年,她的容颜依旧保持着几分令人心动的魅力。

美国女画家卡尔,曾负责为慈禧画像,在她的著作【慈禧写照记】中,她详细描绘了与慈禧的首次会面情景:

慈禧太后的体态匀称,各部分相得益彰。她的面容秀美,与她那双纤细柔嫩的手、匀称的身材以及乌黑亮丽的秀发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优雅和谐的氛围。她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若不是我事先得知她的年龄已近六十九岁,我必定会误以为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善于保养的中年女性。她的服装与饰品之间的色彩搭配和谐而协调,使得她看起来容光焕发,眼神中流露出璀璨的光彩,仿佛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士。

通过这些见证者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慈禧晚年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超出同龄人的光彩和容貌。由此推测,在她年轻的时候,她一定是后宫中令人赞叹的绝世佳人。

慈禧容貌秀丽,同时亦精通装扮之术,常能将自己装扮得魅力四溢。

她热衷于化妆艺术,为确保胭脂不会引发过敏反应,总是先让身边的人尝试使用,待确认无误后,才放心地涂抹在自己脸上。为了保持青春容颜,慈禧还长期应用「驻香露」,借助蛋清作为面膜来护肤,甚至饮用人乳来滋养身体。

慈禧的容貌之美,迎合了咸丰皇帝的审美需求,然而,她熟读史书,深知仅凭美色取悦他人并非长久之计。她深知,真正的智慧和策略才是稳固地位的关键。

因此,慈禧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有三个重要的手段起着关键的作用。

2、拥有深入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

慈禧具备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卓越的察人能力,她是一位擅长洞察人心的高手。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在皇宫中若想安然生存,并且生活得游刃有余,就不能仅仅依赖于皇帝一人的欢心。

因此,她视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始终恪守言辞谨慎、行为审慎的原则,同时也不忘关心并照顾身边的人。

首先,要全心全意地遵从皇帝的意愿和决策。

据历史记载,咸丰皇帝有四项显著的陋习:迷恋美色、沉迷于音乐、过度饮酒以及鸦片成瘾。当他饮酒过量时,常常变得暴躁并动手打人,受害的宫女和太监数量众多,甚至许多后妃也遭受过他的暴力。

尽管慈禧从未遭受过责打,但她之所以能有如此「幸运」,关键在于她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能预先洞悉潜在的危险,并提前策划出应对策略,从而巧妙地避免了任何可能对她不利的局面。

慈禧深知要吸引咸丰皇帝的注意,必须投其所好。因此,她特地学习了南曲的演唱技巧,并在咸丰造访储秀宫时,以精湛的演技献上自己的拿手剧目。这样的用心与才情,无疑令咸丰皇帝为之倾倒,深深着迷。

"夜晚的欢愉时光短暂而珍贵,次日晨曦初露时却已疲惫不堪,自那之后,君王便再难早起处理朝政。"沉迷于慈禧的柔情蜜意中,咸丰帝有时甚至无暇顾及国家的治理。

在【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被详细记载了下来:

在1856年,咸丰皇帝对慈禧宠爱有加,一连数日都沉醉于她的陪伴之中,甚至到了连日常上朝都无暇顾及的地步。皇后慈安眼见事态严重,不能再坐视不理,于是她决定援引祖先的教诲,以恳求的方式,敦促皇帝回到朝堂,履行他的职责。

在那之后,慈禧由于「误导君王」,遭受了严厉的杖刑惩处。

尽管此事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咸丰皇帝对慈禧的深深迷恋。

其次,竭尽全力去取悦皇后。

1852年,慈安与慈禧同被选入宫廷,初始身份为「贞嫔」。然而,令人瞩目的是,慈安在短短40天内便实现了从嫔位到皇后地位的飞跃,这一速度在清代历史上堪称空前,因此被誉为「清代晋升最快的皇后」。

慈安之所以能够获得咸丰的青睐,一方面源于她显赫的家世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性格中的宽容与大度,这使得她在咸丰眼中独树一帜,备受赞赏。

慈禧以满腔的热情面对这位既是顶头上司又是「情敌」的慈安,她竭尽所能地讨好慈安,甚至在为了获取慈安的信任上,她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载淳托付给慈安抚养,以显示她对慈安的尊重和信任。

由于慈安没有自己的孩子,她对慈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经常在咸丰皇帝面前为慈禧说好话,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慈禧因为得到了皇后的支持,在侍奉皇帝时变得愈发有面子了。

第三,对于太监、宫女以及其他嫔妃,既要给予恩惠,也要展示威严,恩威并济。

慈禧太后是一个典型的权力至上者,她对待上级总是表现得极为恭敬,而对待下级则显得傲慢无礼。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正是她性格中的一大特点。

史籍中对慈禧的描绘为「聪明伶俐」,意指慈禧具备睿智与才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仁慈宽厚之人。

慈禧对于能够为她所用的人,例如咸丰皇帝身边的近侍和宫女,总是慷慨解囊,极尽笼络之技,以便掌握咸丰帝的一举一动。这些人成为她获取皇帝信息的重要渠道,使她能够了如指掌地了解咸丰帝的行踪和决策。

然而,对于那些对她构成威胁的人,例如咸丰帝所宠爱的玫贵人、云嫔以及丽妃等人,她会不遗余力地贬损对方,竭尽所能地破坏他们的形象。

慈禧太后曾言:「自入宫闱,因我姿容出众,引来众人妒忌,然而她们皆为我所驾驭。」此言一出,便彰显出慈禧的智慧与权谋,远超其他妃嫔。她以高超的手段驾驭宫廷,使那些曾嫉妒她的人,最终都成为了她的棋子,为她所用。

因此,自从慈禧在后宫中独得皇帝宠爱后,其他曾受皇帝青睐的嫔妃们纷纷遭受了不幸。

举例来说,原本享有盛宠的玫贵人,因被指控在慈禧太后的膳食中投毒,而遭到了咸丰皇帝的严厉惩处,其地位被降为常在,随后更是被进一步贬为普通的宫女。另一方面,曾经深受皇帝宠爱的云嫔,也同样遭到了不幸的命运,她被发配至冷宫,并在那里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最终被迫选择了自我了断。

3、了解并实践着适度收敛与自我控制。

慈禧自幼便患有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疾,那便是痛经。

进入皇宫后,慈禧的痛经症状日益严重,每当月经来临,她都会痛苦得在宫中四处翻滚。然而,由于她身份尊贵,不能直接召见太医进行诊治。为了治疗病痛,她必须先向皇后请示,再由皇后出面请太医前来为她治疗。

尽管慈禧太后在慈安皇后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理论上皇后应当会给予她一定的帮助,然而事实上,慈禧太后却从未因此主动寻求过皇后的协助。

有人猜测慈禧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出于不愿欠皇后人情的顾虑;另有人则认为,慈禧是担忧满宫里的人会将她的私事当作笑柄,因此选择避免这类情形发生。

从慈禧太后的一生性格及其处理事务的方式观察,我更倾向于后者之观点。

当得知痛经可能对生育造成影响时,即使之前只是短暂的疼痛尚能忍受,慈禧也无法再保持冷静了。

在咸丰皇帝心情愉悦的一次夜晚,慈禧巧妙地把握时机,向他提出了请太医诊治的请求。

咸丰皇帝毫不犹豫地答应为兰贵人单独传唤御医。在多位御医的悉心照料和秘密调理下,慈禧的痛经得到了治愈,并在一年后成功怀孕。

从慈禧调理身体以求生育这一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在处理事务时极富耐心与智慧,并且极其注重策略的运用。

慈禧太后因她的聪明才智而备受皇帝的宠爱,这一点在【慈禧外纪】中得到了记录。

尽管咸丰皇帝沉迷于声色之娱,然而他的生育能力并不强盛。相较于他的祖先,甚至与他的父亲道光皇帝相比,他的生育能力都显得较为逊色。

清朝的创始人皇太极育有子女25人,其后继者康熙帝则子孙满堂,共计55名子女。雍正帝则有14名子女,乾隆帝继承父业,育有27名子女。最后,道光帝则留下了19名子女。这些数字展示了清朝皇帝们的生育能力及其家族的繁盛情况。

咸丰皇帝的子嗣稀少,他的一生中仅孕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然而,命运对这位帝王并不宽容,其中一个儿子尚未来得及赐予名字,便夭折了,这无疑给咸丰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这位成年的儿子,正是慈禧所孕育的独子。

在皇室中,后代的延续被视为至关重要,因此,慈禧作为生育皇子的母亲,自然在朝廷和民间被普遍认为是「伟大的贡献者」。

慈禧因儿子而地位显赫,逐渐从嫔位晋升为妃、贵妃。咸丰帝逝世后,她更是依靠儿子的威望,荣升为「母后皇太后」,并开启了长达48年的幕后执政生涯。

如果慈禧未能诞下皇长子载淳,她可能只能在宫廷的深宫之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直至老去。

才思敏捷,既能挥毫泼墨,亦能为君王出谋划策,解忧排难。

慈禧因受其父惠征的熏陶,不仅深谙历史典故,更是精通满汉双语。

慈禧入宫后,终于得以展现她的才华。

咸丰帝身体孱弱,常受疾病困扰,有时连批阅奏章这样的日常政务都难以完成。然而,国家的繁重大事仍需处理,那该如何是好呢?

在咸丰皇帝的默许下,慈禧太后得以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才华,代替皇帝审阅奏章。

据【慈禧传信录】记载,皇帝勤勉政务,常至深夜。鉴于懿贵妃的书法端庄秀雅,皇帝经常命她代笔批复奏章。然而,这些奏章的批复内容均出自皇帝之口,懿贵妃只是负责书写,她的角色类似于皇帝的书记员。

在1860年,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慈禧对咸丰帝的支持与协助变得尤为重要。

当英法联军攻陷天津的消息传来,咸丰皇帝惊愕不已,心乱如麻,只会与后妃们相拥而泣。然而,慈禧太后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她走上前来,劝慰咸丰道:「皇上,如今形势如此危急,单纯哭泣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何不赶快召见恭亲王,他一向足智多谋,或许能为我们想出应对之策。」

"当前局势已十分危急,单纯的环绕哭泣又有何用呢?恭亲王历来以明智果断著称,恳请皇上召见并商讨应对策略。"

随后,咸丰帝将紫禁城的权力移交给恭亲王,自己则决意携家带口前往热河。在临行之际,慈禧太后曾极力劝谏皇帝留下以稳定局势:「陛下在京中坐镇,可以威震四方,维护国家安宁。若陛下出行,恐宗庙无人守护,更易为外族所侵扰。」

此时的慈禧已不仅仅是一个深受宠爱的妃子,她已经逐步蜕变为一位具有非凡胆识和政治智慧的女性领袖。

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在政治上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强势作风,逐渐引发了皇帝及其大臣们的忧虑和戒备。

据历史记载,1861年咸丰皇帝在临终之际,尽管对慈禧深感不忍,却仍对皇后慈安秘密下达了一份遗令,意在预防慈禧日后掌权滥用职权。这份遗诏的存在,体现了咸丰皇帝对朝廷稳定与权力平衡的深思熟虑。

遗诏的大体指示是:若慈禧能恪守后宫之规,维持本分,那么便无需多言;然而,倘若她胆敢越轨,插手国家政务,那么这份遗诏将成为制裁她的利器,我们将毫不犹豫地执行她的死刑。

慈安太后,尽管拥有仁慈之心,却未遵循先皇的遗诏,而是当着慈禧的面将其撕毁。此举无疑为慈禧在干预朝政的道路上铺平了道路,使她在权力斗争中愈发无所顾忌。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理解,慈禧之所以深受皇帝宠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引人注目的美丽外貌,更重要的是,她独具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才能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慈禧在宫廷权谋中表现非凡,是一位极为出色的策略家,但她个人的生活方式却极为奢华,对权力的渴望也达到了极致。不论是对待朝廷重臣还是对待自己的子女,慈禧总是展现出绝对的权威和说一不二的态度。她难以接受任何形式的异议,更不允许反对的声音存在。

若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内部的声音变得单一,那么灾难也就不远了。因此,不论是清朝的覆灭还是同治帝的早逝,慈禧太后都难逃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