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消失的它:为什么明朝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历史课本找不到了

2024-07-20历史

有个常见的说法:「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惜都被清朝给生生扼杀了」。那么,明朝是否真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是否又把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给扼杀在摇篮里了呢?

今天跟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其实学术界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史的问题,跟明清之争关系不大。而我本人在讲述这段经济史的时候,无意探讨明清之争,只是从事实出发,让大家自己思考,「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时候已经出现。

既然只是萌芽,它就不是已经成熟的东西,它是有点苗头。有人认为明朝资本主义早已经成熟了,中国社会早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显然就是无脑明吹了,如果说中国既然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怎么解释1840年之后中国进入两半社会呢?

其实明朝后期老百姓也已经感觉到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所谓的萌芽在这一阶段也比较明显。

第一,手工工场的发展。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徐一夔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叫【织工对】。杭州地区的手工纺织工场里,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织机,他们不再是土地的束缚者,而是成为城市中的雇佣劳动者。这些工场实行雇佣制,工人们凭借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计日工资,技术熟练的工人甚至能获得比一般工人更高的工资。

第二,新的商业城市兴起。南京、北京、苏州等城市成为了商业的中心,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市民们纷纷组织起行会,共同商讨事务,采取一致的行动。这些商业城市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第三,明朝中后期的沿海通商问题。一方面,有人主张对外通商,促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海盗的侵扰,主张采取镇压政策。这种政治上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然而,无论结果如何,商业资本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人地主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开始影响政治决策。

第四,内地官僚地主参与商业活动和手工工场经营的现象也日益普遍。明武宗本人甚至开设了皇店,与民争利。在地方上,四品以上的官员也纷纷涉足商业领域,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然而,这种趋势也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商业势力的崛起。

第五,为官之道竟似经商之道,官吏们往往只在乎官职能否带来丰厚的利益,而非真正为民服务。倘若某处为官能获取更多财富,则趋之若鹜;而若收益微薄,则避之不及。若是赴富饶之地任官,亲友欢聚一堂,设宴庆祝;反之,若是前往贫瘠之地,则众人皆叹。为官与发财似乎紧密相连,读书仅为求得一官半职,而做官则旨在积累财富。那么,当时官员晋升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一为资历,二则为行贿。当时人们称之为「送礼」。地方官任职三年期满,需进京接受朝廷的考核,此时便是他们「送礼」之际。一旦送礼,官职便可升迁。那所谓的献上黄米、白米若干担,实则暗指黄金、白银的数目。后来,方式有所变化,改为赠书若干册,但书的背后依然附有金子、银子,这种手段被称为「书帕」。

此后,国家的高级官员有不少人变成了商人。经商成为社会风气。商人赚了钱就奢侈浪费,造成社会上的虚假繁荣现象。封建秩序、封建礼法开始受到冲击,从而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作品。

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来看。但是这些萌芽并没有成长,以后又遭到了压力,因此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状态。

现在教材不是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是用「有学者认为」这种承认存在争议的语气带出这个论断。目前在学界,现在几乎没有真正支持这个论断的了。在我看来,无非是要淡化明清之争,以免被有些别有用知心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