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皮定均临危受命,率部中原突围,路上还添了两个千金

2024-03-09历史

1946年6月,中原突围中「皮旅」顺利完成了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头。

接下来,他们要跨越清风岭,跨越大别山,然后转往苏北,这才算脱离了敌人的追踪。

「皮旅」便是中原军区的一纵一旅,旅长是「虎将」皮定均将军,政委是铁骨铮铮的徐子荣同志。

中原突围一战十分艰难,他们已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有不测发生,他们会换上便衣,绝不拖累主力部队。

而就在突围途中,曾发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而宝贵的故事。

就比如在路上,他们的队伍里诞生了两名孩子。

在这样艰险的旅途中,他们将如何保护幼小的生命,顺利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

新的生命

皮旅突围中有惊险的战斗,也有新的生命诞生。

就在突围途中,队伍喜得两名女婴,他们给这两个孩子取了名字。

一个叫「中原」,一个叫「突突」,其含义是希望能够中原突围成功。

名为「中原」的女孩儿,是在强渡磨子潭的战斗中出生的,她是供给部长和薛留柱同志的孩子。

因为紧张的行军战斗,他们没有能力一边打仗一边抚养新生的女儿。

为了部队,为了有人照顾孩子,他们只好将孩子留在当地。

他们将新出生的女儿包好,在包裹里放上几枚银元,然后再用一张纸条写下一些话语。

这对夫妇说,如果有人能够收养这个孩子,日后他们一定会予以丰厚的报酬。

随后,他们将孩子放在了磨子潭,幸运的是,这个孩子被一名叫项性会的船工发现了,这才及时挽救了这个幼小的生命。

后来,这个女婴,还有孩子身上携带的纸条和银元都转交给了一名忠厚老实的农民。

而至于这个孩子后面的经历,那是建国以后才能得知的了。

战争年代就是这样残酷无情,相比之下,后来出生的突突则幸运得多。

突突是在清风岭战斗中出生的,她是皮旅三团参谋长青雄虎将军与何济华同志的女儿。

清风岭一战结束后,皮将军听闻三团参谋长的孩子出生了。

他高兴不已,急忙跑过来问候两人。见旅长来了,参谋长与何同志把孩子递到他手上。

他抱着孩子,特别高兴,欣喜之下他说:「这孩子是突围路上第二个出生的,她是我们的新生力量,就叫她‘突突’吧!祝她能够健康成长!」

随后,他又特别高兴地向周围的同志说:「我们的突围路上有新生命诞生,那我们的革命就后继有人了!同志们,这也代表着我们的事业必将胜利!」

说罢,他又将自己的军衣脱下来包在孩子的身上。

说来也奇,这个孩子或许是因为在炮火中诞生,似乎习惯了猛烈的枪炮声。

行军路上如此颠簸,她一声也不哭闹,就连在强渡磨子潭时,敌人的机枪子弹打穿了襁褓,她也一点也没哭闹。

然而,当部队停下脚步时,她反而哭了起来。

这可让战士们都觉得,这孩子生来就沐浴在革命的光芒下,不怕战火,也不惧敌人。

那么,这两个孩子后来的情况又如何呢?

先说留在磨子潭的范中原,她长到3岁以后,被岳西的一家农户领回去当了童养媳。

然而,这户人家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抚养,又转手给了别人。

她的童年异常坎坷,辗转8户人家,慢慢成长起来。

一直到1975年的秋天,薛留柱同志这才在总参干部的陪同下,抵达磨子潭,寻找当年留下的亲生女儿。

经过一番波折总算见面,那时的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范中原穿着一条补丁裤子,她已经成为4个孩子的妈妈。

当薛同志看见女儿右脚跟上留下的痕迹,无比肯定,这就是她失散将近30年的亲生女儿。

见到孩子,她经失声痛哭。后来,中原跟随亲生父母来到北京,但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又不能留这里定居。

而在她心中,她始终惦念着大别山里的养父母,还有她的家人。

在父亲的劝说下,她再度回到大别山岳西县务农生活。

后来,她又转到张家港和自己的小儿子一起生活,她的人生也总算获得了安定。

而一直随军成长的突突,在成功突围后,也顺利长大成人。

后来,她到南京、石家庄飞机制造厂工作,一直到退休。

她与清风岭也有着特别的缘分,进入21世纪,2016年5月,她跟随后代巡访团抵达当地。

见到父母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感慨不已,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她说大家都爱叫她「突突」,反而她的大名「青碧涛」,很少有人叫。

他很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这样称呼下去。

在部队中诞生的两个新生命,都在后来顺利长大成人。

它展示了生命的顽强不屈,但同时这两名孩子能够幸存下来,也跟皮旅精妙绝伦的突围战术密不可分。

那么在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后,他们又是如何死里逃生的呢?

连战连捷

1946年7月10日,皮旅顺利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的任务。

他们在桐柏山区混淆国军的视线,而后跃进了大别山。

这天中午,他们抵达安徽霍山的千笠寺。

在那里,他们跨越清风里,走出大别山,抵达苏北。

面对国军的绝对优势兵力,皮旅将如何应对顺利突围?

这天,他们抵达千笠寺后,稍作休息便踏上了前往清风里的旅程。

清风岭是他们进入大别山的必经之路,那里距离寺庙东南方有十几华里,是霍山西南地区的一个关口。

作为一个山岭,它的道路十分崎岖,地势异常险要。

想必敌人已经在此处下了埋伏,果不其然,敌方挺进队前卫2团布下两个营在此地,他们试图借助天险,阻止部队东进。

那时,皮旅的处境十分困难,前有挺近队布局,等他们进入埋伏圈,后面又有两个师在尾巴后面跟着他们。

面对这样的情况,旅部的干部们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了敌情,并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战斗方案,他们决心要拿下清风岭。

面对人数众多的敌人,他们仅有一个旅的兵力,不可能与其正面冲突。

于是,他们想玩一计声东击西,首先他们安排一团正面佯装进攻,以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二团的同志从右方徒手攀爬悬崖峭壁,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插敌人后方。

战士们没有辜负将领的期望,他们是幸运的,行动时,他们遇到了当地的一位青年名叫黎源清。

在他的带领下,他们走捷径避开了敌人的视线,而后同志们用自己的绑腿吊住自己,艰难攀爬。

在一片草木荆棘之中,先头部队劈开了一条通道,他们就这样顺利登上了右侧主峰。

那时,敌人还洋洋得意,认为皮旅难以逃出生天。

殊不知神兵天将,战士们在主峰上对敌人发起了攻击。

这样一来,国军便被包了饺子,腹背受敌,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皮旅还有这一招,于是慌得自乱阵脚。

仅用2个小时的时间,战士们便成功拿下了清风岭,并毙伤200多名,俘虏了19名敌人。

拿下清风岭是巨大的成功,因为这保证了全旅能够安全通行。

但这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他们将迎来一场更为艰巨的战斗,那就是磨子潭战斗。

这个地方与清风岭同样重要,它是大别山东陲的要地,距离清风岭有20多公里,那里是一处深山小镇,住了有几十户人家。

当地的乡长听闻皮旅已经成功占领了清风岭,他如临大敌,带着自己培养的乡警,还有各类杂兵狼狈离开了当地。

可见解放军的勇猛之势已经在周围传开了,正是这样,他们没有用一兵一卒就顺利拿下了磨子潭,还缴获了敌军的粮仓。

那十几万斤的军粮,在装满军粮后,剩下的全都分发给了当地群众。

然而,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庆祝,新的情况又出现了。

在磨子潭,他们又遭遇了怎样的险情?

当年的红军

1946年7月,在成功拿下清风岭后,皮旅不费一兵一卒,再度拿下磨子潭,并将当地粮仓分发给群众。

但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庆祝,新的情况又出现了。

原来,皮定均将军利用当地的伪乡公所电话,借伪乡长之名,同当局的霍山县政府取得了联系。

由此,他得知了敌人的具体动向,敌48师已经派出527团,正赶往磨子潭,意图包围当地的战士们。

这一支部队能在半夜12点前到达,情况十分紧急,因为他们占领磨子潭时,已经是当地下午的5、6点钟。

这也就意味着,敌人随时可能会将他们团团围住,于是他们立刻整备部队,催促大家过河并占领河东边儿的数个山头,以便阻击敌人。

那时正值夏天,当地夏季多雨,水流湍急,容易暴发山洪。很难徒步过河,他们决定架设浮桥。

然而3次尝试均未能成功,最后他们借助群众的力量,在上游选了几个较为宽阔的跋涉点,冒险进入河中。

一些身材较为高大的战士站在水里,他们手拉着手架成了一座人桥,让战友们踩着他们的肩膀过了河。

一些个子比较小的战士则由其他战友搀扶,或者抓住马尾巴渡河。

就在当天晚上11点。全旅剩下的伤病员,还有三团一营,刚好渡过河东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当地并占据了金家山头。

他们开始用猛烈的火力扫射,试图封锁渡口。

战士们丝毫不慌,立刻兵分两路,向敌人的山头猛冲。

由于他们后面的部队还没赶来,先头部队抵抗不及,急忙向另一山头撤退。

而就在那时,他们被我军直接拦腰截成了两段,随后战士们迅速占领了其他山头,打破了敌人的封锁。

最后旅部和两个团当天晚上全部顺利渡河并占领了有利地势,到了1946年7月11日早上,敌人已全部抵达渡口。

浮桥被毁,但等到天一大亮,他们才发现解放军战士已经全部顺利渡河,他们扑了个空。

随后皮旅甩开敌人,全力向西进发,路上他们又转头在舒城晓天附近来了个大转弯,向北前进。

就这样,他们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向着苏北进发。

值得一提的是,皮旅在霍山当地周转时,群众的帮助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力量。

因为那里是革命老区,当地的群众有着深厚的革命斗争传统。

当他们看见皮旅经过霍山时,当地群众不禁感慨。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因此他们像以前支援红军那样,全力支持皮旅的战士们同国军作斗争。

在清风岭一战中有一个遗憾,二团能够对敌人发动奇袭,都要多亏了黎源清这个小伙子。

然而,当战斗结束时,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年轻小伙。

紧接着,他们一举拿下磨子潭,缴获军粮并分发当地群众时,老百姓们奔走相告。

大家同周围邻里说,「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这样的景象。令人怀念而感动。

不少群众听闻皮旅来了,纷纷让出自家的房屋,其中有一名叫彭大炉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屋让给部队,当作临时指挥部。

还有一众村民主动为战士们送情报。助他们躲避敌人的火力。

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顺利渡河,让敌人扑了个空。

而当他们继续前进时,原本是要从舒城到安庆的,结果有一名邮差听闻皮旅经过白水畈。

他立刻将沿途已经驻扎大批国军的情报,告知给战士们,还给他们带路避开敌人的封锁。

正是这样,皮旅才能顺利完成90度大转弯的突围。

当他们从晓天向北前进,抵达毛坦厂时,他们轻装上阵,分成三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华中。

那时,中央以为皮旅极有可能已经牺牲,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支队伍竟活了下来。

既完成了掩护主力向西撤退的任务,又在霍山绕得敌人团团转,他们出色完成了中原突围的任务。

多年以后,将领战士们再回忆起这段惊险经历时,他们都由衷地感慨,是群众的力量给予了他们继续突围的动力。

没有他们,这场突围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