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德生一生很少提上甘岭战役,李和平坦言:我父亲从不争功诿过

2024-01-04历史

1978年5月,一代战将王近山已处于弥留之际,但在他人生的晚年,似乎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战斗岁月,嘴里不住的喊着:

「敌人上来了,快给我挡住。」

图|李德生

因为常常陷入昏迷,大家都不知道,王近山被困在了哪段回忆中。

儿子王少峰、王岩每次看着父亲大喊大叫,都会上去说一句:

「爸,您别担心,李德生叔叔上去了。」

每次一听了儿子的话,王近山都会冷静下来,嘴里念念有词: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放心了。」

大概率,王近山在睡梦中,又和他的老战友们一起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去了。

1951年3月16日,志愿军第三兵团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王近山任副司令员。

不过因陈赓因病未到职(加上后来兼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第三兵团的实际指挥一直是王近山在负责,一直到1953年4月18日,许世友接替担任第三兵团司令,王近山被轮换回国。

期间,三兵团打的最赫赫有名的一战,莫过于上甘岭战役。

尽管时至今日,上甘岭战役在每个国人心目中都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当年这一战的战况究竟有多么惨烈。

图|王近山

据说回国后,王近山看电影【上甘岭】,一个身经百战,战场上从来都是流血不流泪的将军,电影没看完就哽咽着离开了,而据他事后对人说:

「电影中所反映的惨烈,其实连战场1%都不及。」

可在美军一开始的计划中,上甘岭战役只是一场小规模战役。

1952年10月,随着志愿军越来越掌握前线战场主动权,美军为改善金化以北地区的防御态势,制定代号为「摊牌行动」的战略计划,决定在金化以北3英里的上甘岭以及其周边地域(美称狙击兵岭)发起攻势,尽管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并不计划出动太多兵力,但为了提供支援,却出动了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以便减少前沿损失。

志愿军主要防守的是两个高地,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97.9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防守,537.7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上甘岭战役也就此打响。

图|秦基伟(右一)

战斗一开始,双方就陷入焦灼状态,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而下,那时志愿军都躲在坑道中,却依然被炮弹巨大的轰鸣声震地抬不起头来。

因为电话线被炸断,距离并不遥远的15军军部只是知道所属3个师的阵地都遭到了进攻,却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一直到通信员牛保才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电话线,这才为前沿部队与军部通话争取了3分钟的时间。

1952年10月1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再次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因连日来作战疲惫,加上战损严重,一战过后,志愿军丢失了全部的表面阵地,不得不退守坑道,这是开战以来第一次表面阵地全面失守,负责作战的15军45师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向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

「王司令,打得太艰苦,伤亡太大……」

王近山打仗风格一如既往的硬朗,他没等秦基伟说完,就在电话那头严令:

「秦基伟你听着,今晚不把上甘岭那两个山头给我夺回来,你干脆回家放羊去!」

图|张蕴钰(右2)与秦基伟(左2)在五圣山十五军指挥所

10月20日晚,当军参谋长张蕴玉冒着炮火抵达前沿时,才发现了15军45师伤亡已经超过了3500人,当时坑道里的战士们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表示还能继续打的时候,张蕴玉心疼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当机立断调整部署,命令部队以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为主要手段,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整部署准备大规模反击赢得时间。

尽管王近山对秦基伟没有留情面,但他也很清楚,前沿部队打的很苦,而且他判断这场战役的规模将会越打越大,于是他想到了让李德生率领十二军的带31师、34师做好支援上甘岭战役的准备。

李德生领受任务从兵团部离开后,王近山对政委杜义德说了一句话:

「只要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安心睡一觉啦。」

十二军接到命令赶赴上甘岭的时候,全军刚完成了执行了一年的金城防御作战的任务,奉令向谷山转移,军长曾绍山已经率部先一步转移至谷山地区,与67军交防的任务则全部委托给了副军长李德生,

10月20日,李德生刚坐上车准备从寺洞出发时,接到了兵团部打来的电话:

「立即到兵团部接受任务。」

李德生妥善安排随行大部分人员到谷山地区与全军汇合,自己带着少数警卫与干部们一起赶赴兵团司令部驻地。

图|李德生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战斗

与此同时,原定转移至谷山的31师已经接到命令,开赴上甘岭前线,接替45师进行防守。而李德生最初接到的命令是:

「你去上甘岭首先是加强31师的指挥,然后看战况的发展再作安排。」

然而,当时志愿军第三兵团也已经考虑到,战役规模越打越大,应该着手准备成立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12军以及15军。

11月4日,就在12军31师已经全面接替了15军45师的防御阵地并投入数天战斗后,第三兵团重新调整了部署,成立了以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为首组成五圣山指挥所,统一指挥十五军的二十九师、十二军的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由炮兵第七师师长颜伏为首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所有参战炮兵。

李德生接到命令的一刹那,就马不停蹄的奔向上甘岭,先是到了15军军部,听秦基伟介绍了一下前线详细的情况,考虑到45师伤亡严重,李德生立即将带来的31师拉上去,接替45师的防御阵地,所以从11月1日,12军事实上已经投入战斗中,只是对外沿用的名义依然是15军。

经过大家研究决定,李德生不仅把31师全部调了上去,还命令后续赶到的34师、35师部队也要全部拉上去。

离开15军军部一路前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敌人的炮声始终就没停下来过,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车在距离前沿还有四五里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

李德生的心情很沉重:

「敌人当面投入的兵力是4个师,火力深入我军纵深十几里,又岂止是为了眼前这两个小小的高地。」

抵达军前指后,李德生将负责597.9高地的31师91团团长李长生叫来,详细的询问情况。

几乎就在李德生到15军军部的同时,李长生就带着91团上来了,按照兵团部的指示,31师配属15军指挥,在前沿紧张万分的时刻,秦基伟也顾不上客气,立马将91团8个连调到了597.9高地,接替45师已经无力在防守的七个阵地。

李长生到前沿后,发现阵地上连队番号多达十几个,为避免混乱,李长生将所属的9个连分开,每个连一天,轮换着上前线,不管这个连队伤亡情况,每个连只打一天,连长则是留下来,负责当下一个连长的顾问,采取这种车轮战的方式,即避免的大量伤亡,又为每个连队都保留了一定的骨干。

李长生后来向李德生汇报,指出了前沿部队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前沿弹药问题;第二、伙食供应问题。」

尽管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武器弹药并不匮乏,但李长生所汇报的情况是,弹药库位置问题,因为按照以往习惯,弹药库配置在距离前沿四五公里处,小规模战斗即便打起来,也容易得到补充,但在高强度的作战中,加之美军炮火力量深入,弹药库往前线运送弹药十分不便,沿途不仅没有公路,还要突破美军火力封锁,即便是能冒险通过,运送来的弹药也很有限。

李长生举例:

「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1个营作战,需2个营运输弹药。」

另外伙食供应问题也是一个重中之重,因为阵地分散,许多独立作战的小组因被敌人封锁隔离,很难获得食水补充。事实上,这个困难不仅仅是31师的,此前一个月中,45师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因为敌人对后方交通线严密封锁,食物饮水很难运送到坑道中,许多在坑道中作战的战士们不得不忍受着恶劣的环境,甚至连医药也匮乏的情形下顽强作战。

图|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进行坑道作战

在后来指挥作战中,李德生重点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运送弹药困难的情况,李德生在参考了各方意见后,提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即在五圣山后面时,用汽车运送,再往前送,则划分为50一段的距离,挖猫耳洞存放弹药,每一段均由专门的人负责,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速运送弹药,因为距离短,战士们的负担大大减轻,减少了后方人员伤亡的同时,也缓解了前沿弹药不足的情况。

为了解决前沿部队吃饭的问题,李德生又命令,在五圣山后山脚的741高地的一个岩洞里,由团部统一负责前沿部队的伙食供应,日夜蒸包子、蒸馒头,还组织了一支50多人的运输队,专门往前线运送馒头包子,为了保温,还都用棉被裹着,至于饮水问题,则还是采取老办法,运送苹果上去。

据有不少亲身经历的老兵回忆:

「(这个岩洞)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

741高地供应站后来还开成了一个「流水席供应点」,凡是要到前线或者返回的人,每时每刻都能在这里随时进餐。

李德生担任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后,不仅加强了后勤补给,还增强了与前沿部队的沟通,并创造性的发明了很多办法。

当然,在整个战役中,李德生非常欣赏91团在597.9高地的战术,并在全军中加以推广,不仅仅是全团9个连沿着五圣山到前沿排成9个梯队,从后往前,形成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以应付敌人的持续性进攻。

这个战术后来被誉为「小兵群战术」。李德生后来评价:

「这样富有创造性的部署,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11月2日上午7时,敌对91团防守的597.9高地发起猛烈进攻,战斗一开始,美军便以密集的火力向我阵地发起猛攻,发射炮弹近10万发,不仅仅有天上飞机轰炸,就连坦克也直抵山脚,持续近两个小时。

可当天防守阵地的一个连面对如此密集火力,却始终岿然不动,反过来当大批敌人冲上阵地的时候,志愿军战士立即集中火力,在当天的战斗中,该连付出了以亡36人,伤59人的代价,毙伤敌1000余人。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敌人陆续发动对597.9高地的进攻,但几次下来均伤筋动骨,无力再战。597.9高地除了11号阵地仍为敌人所控制,大部分已被志愿军收复巩固。

11月7日,党中央毛主席以军委的名义致电第三兵团,对李德生指挥的597.9高地保卫作战高度评价: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在保证597.9高地的防守后,兵团随即把目光转向一旁的537.7高地的北山阵地。

北山阵地夺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仅体现在该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更为关键的是,自从上次这里被敌军夺走后,还加强了该地的野战工事。

经过反复考虑后,李德生决定,此战仍由31师副师长李长生亲自指挥,并调31师2个主力团协同作战,其中93团以一部分兵力,吸引北山阵地西侧597.9高地11号阵地的敌人,92团以一个整团的主力,主攻537.7高地北山阵地。

让李德生欣慰的是,在战斗开始前,此次进攻能够得到足够的炮火支援,其中包括不少于50门以上的榴弹炮,12门喀秋莎火箭炮。

11月8日,李德生将方案上报后,得到了兵团部的允许。

经过三天准备后,31师正式投入战斗,双方一开始就打成焦灼状态,原本用作预备队的93团二营、三营也都投入战斗,出现了较大的伤亡,在一些关键的阵地上,双方反复的争夺,尽管志愿军未能恢复全部的537.7高地,但敌人也并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11月14日,考虑到92团、93团都已经出现不小伤亡,李德生请示上级后,又调来了34师106团,106团由炮兵部队紧急抽调卡车,运到了537.7高地。

据十二军不少的老兵回忆,激战至最关键时刻,李德生总是亲临前沿指挥,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不仅夺取了敌人的阵地,还顽强守住了阵地。

截止11月20日,零星的战斗虽然还有,但规模已经基本不大。虽然敌人陆续又有过几次反扑,但都被我军击退。

11月26日,李德生还写了一封嘉奖信给106团,并在信中盛赞:

「在连续八天的战斗中,你们始终控制了五三七․七北山主峰和九号阵地,并在四、五、六号与敌展开拉锯式的争夺,给敌人挣扎性的进犯又一次沉重打击,……给全部恢复并巩固阵地争取上甘岭地区作战的全胜保持了有利条件,特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祝贺。「

11月28日,31师将597.9高地移交给15军,12月15日,106团并移交阵地给了15军45师133团,前后28天的战斗中,106团自身伤亡1268人,歼敌4116人,为上甘岭战役的顺利收尾奠定了基础。

图|李德生将军

一般我们谈到上甘岭战役时,能够想到的英雄人物与故事特别多,其中有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还有出身于91团的胡修道,他一个人坚守阵地,歼敌280余人,打退了敌人41次进攻,妥妥的是一个战斗英雄。

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只知道上甘岭战役有秦基伟、有他的十五军,却少有人知道李德生。

李德生自己很少谈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作用,甚至就连他的子女也完全不知情,据将军的儿子李和平回忆,也是在后来一次采访中,父亲在偶然提起此事。

「我父亲从不争功诿过。」

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反映的是将军高风亮节的风骨。